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蘇秦張儀的良性競爭

作者:

唐朝大詩人李白有一個遙不可及的功業夢。他常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說:「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一。」義不帝秦的戰國策士魯仲連,就是他的精神榜樣。可惜他生不逢時在盛唐,遭遇天寶又年老。

李白推崇戰國策士是有原因的。

策士的最高級形態是縱橫家。從個人奮鬥的角度說,三無草根走兵法之路,只能強一軍、治一國;想要實現握天下於掌中的豪情壯志,幾乎只有縱橫一路。縱橫家「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試問誰能占縱橫界鰲頭?唯鬼谷門生張儀、蘇秦耳!

這對師兄弟分別是連橫派與合縱派的鼎峰人物,他們的長策都為克制對方謀略而生。可能會有人問:龐涓孫臏同朝為將時就自相殘殺了,事業天生對立的蘇張豈不是更加你死我活了?恰恰相反,蘇張效力的國家打得你死我活,但兩人之間沒有產生半點私怨。

關於蘇張的故事,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傳統的《史記》版,一個是當代史學家更相信的《戰國縱橫家書》版。兩個版本的最大差異是張儀蘇秦是否在同時期活動。《史記》認為兩者同時,而《戰國縱橫家書》顯示蘇秦晚於張儀。不過,無論哪種版本,蘇秦張儀都體現出一種良性競爭關係。這才是我們該關注的重點。

《史記•張儀列傳》把蘇秦的形象烘托得很高大。我甚至懷疑太史公是不是因為粉蘇秦,才把這個傳聞段子寫進史書的。

那時,蘇秦剛遊說趙王合縱結束。燕趙聯盟已經結成,但合縱事業剛起步,經不起秦國外力干擾。於是蘇秦想找人遊說秦國暫停對三晉的進攻。他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同窗張儀。不知是否近墨者黑,鬼谷子的徒弟個頂個的腹黑。只不過有的人腹黑在謀事,有的腹黑在整人。還好蘇秦是前者,否則張儀將陷入孫臏之危。

有人找上了張儀,說蘇秦已經當權,何不投奔自己的老同學謀求發展呢?張儀正愁沒門路,就高高興興地上趙國去了,沒想到迎接他的卻是閉門羹。他向蘇府的門衛請求拜見蘇秦。誰知門衛既不為他通報,也不趕他離開,就這麼拖著耗著。

幾天之後,張儀才見到的架子頗大的老同學。心裡雖然不爽,但好歹是見到了吧。張儀心中的希望之火又燃起來了。誰知蘇秦讓他坐在堂下,倒是還管飯,可小氣得緊,按照僕人婢妾的伙食標準請客——真是打發要飯的。

張儀性情狂傲,但還是忍了,誰讓自己有求於人呢!豈料,蘇秦幾次出語譏諷說:你素來自以為有才,卻困窘落魄到這份上;我之所以不替你說話,不把你引薦給趙王,就因為你水平又菜又次啊;你就是個弱者,我都看你不上眼!

好了,傷了自尊又傷了感情,張儀徹底毛了。你有啥了不起,等著,看我遊說一個強國攻趙。到時候,看你怎麼苦苦哀求我放你一馬。於是張儀跑到了勢頭正勁的秦國。他不是一個人,有人帶著車馬金錢資助他一起入秦。按照秦國傳統,秦惠王親自面試張儀,明君遇雄才,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了。秦惠王任命張儀為客卿,讓他主持外交連橫。

張儀這傢伙喜歡說人壞話,公孫衍、陳軫、甘茂、樗里疾都被他饞過。特別是公孫衍,兩人在秦在魏都打個不停。張儀的報復心也很強。他當年在楚國被誣陷過。執掌大權後,馬上發了一道外交文書給楚國令尹懷懷舊——當初我去你那赴宴,你竟然聽信誣告不辨青紅皂白鞭笞我數百下。告訴你,當年我確實沒偷你的玉璧,但這次我要偷走你的城,好好守住你的國家吧!

張儀要發飆,蘇秦會挨著嗎?放心吧,一切都在蘇秦掌控中。張儀做官後,第一個想到的是報答恩人。但恩人卻告辭離開。張儀不解。恩人說:我就是蘇秦先生的舍人,他故意激怒您是想逼你奮發,他要我跟您入秦是想暗中資助您得到秦王重用,現在目的已成,我該回去復命。

張儀頓悟,托恩人給老朋友傳個話——我不如蘇君明智,大恩不言謝,有蘇君在,我張儀怎敢奢談攻趙?果然,張儀一生主要折騰對象是魏楚兩國,沒怎麼主動找過燕趙麻煩……

博弈論里有個囚徒困境。在給出一系列條件後,囚徒們往往會選擇相互揭發,因為這是他們在博弈中的最優決策。龐涓當然沒聽說過囚徒困境,但他選擇不正當競爭手段的思路,與囚徒博弈如出一轍。問題是囚徒面對的環境與龐涓面對的環境是不一樣的。龐涓採用的陷害策略,並非是最優決策。那該怎麼做呢?看看蘇秦就知。

根據史學家們對《戰國縱橫家書》的多年研究,《史記》中記錄的蘇秦幫助張儀的故事應該不是真的。但這個段子能出現自有其根源。最起碼,時人眼中的蘇秦張儀能夠做到事業友情兩不誤。否則,以譎詐著稱的策士圈子不會憑空出現這麼個故事。

在另一個版本,張儀晚年時,蘇秦才剛剛嶄露頭角。時間錯開了,也就不會產生激烈碰撞。此外,蘇秦還是搞合縱的,也促成過合縱攻秦,但他的根本意圖卻不再是助六國抗秦,而是幫助弱燕破強齊。這意味著,鬼谷門最傑出的兩大縱橫家學生在事業上並非完全的對立關係。

發現了嗎?蘇秦在兩個版本中都是握有選擇權的那一方。在《史記》版本,他可以選擇埋沒甚至除掉張儀,但他卻幫助張儀去秦國,為自己樹立最強的敵人。在真實的歷史中,他可以趁著張儀淡出舞台,做多年後信陵君做的事,但他卻幫助燕昭王找齊國報仇,進一步擴大山東陣營的裂痕。

總之,咱們的蘇季子同學就是不玩趁人之危的活計。但從結果看,無論怎麼選,他和張儀同學都獲得了雙贏,功名遠超氣量狹小的老師兄龐涓。由此可見,蘇秦很明智,清楚良性競爭比惡性競爭更划得來。

這裡說的良性競爭包含了兩方面:一是正面競爭,不搞下三濫的陰招;二是差異化競爭,不擠死在狹窄的市場空間。惡性競爭則相反,要麼用不正當手段陷害競爭對手,比如殘害同門的龐涓;要麼死腦筋地在有限的市場中搞同質化競爭,比如那三個開加油站的中國商人。也許,蘇張故事的現實意義在於——用不同版本的故事詮釋了良性競爭的內涵。

在故事版本一中,除了同出鬼谷門的張儀外,放眼當世,蘇秦再無才堪匹敵的競爭對手。但他還是不嫌麻煩地把張儀扶上位。後人總是感慨,要是沒有張儀的連橫,六國合縱抗秦早該成功了。別人都是千方百計清除絆腳石,蘇秦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主動為自己樹立強敵。這不是缺心眼麼?

我很肯定地說:蘇秦絕非缺心眼,他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其實,唐朝的大文人柳宗元在《敵戒》一文中已將玄機點破。

「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為益之尤;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為利之大。秦有六國,兢兢以強;六國既除,訑訑乃亡。」

敵人就像鬧鐘一樣提醒我保持常備不懈的憂患意識。與優秀的敵人戰鬥,好比跟高手下棋,越戰越強,能錘鍊出高水平。天下無敵也是一種寂寞。更可怕的是,原本優秀的高手,會因為失去了激勵自己的反面力量而開始退化。

西方人通過自然界的案例印證了這個道理,將其命名為「鲶魚效應」。蘇秦的所作所為,正是對「鲶魚效應」的出色運用。此外,蘇秦張儀給對方製造的外患壓力,促使列國不得不重用他們。合縱連橫之爭越激烈,二人在各自陣營中的地位也越穩固。這又是一種雙贏。

故事版本二中,蘇秦沒有對等的強敵做「鲶魚」,少了一個反面激勵,但換個角度看,倒也省了麻煩。

秦齊雙雄並立於世,趙國僅次,魏楚韓衰退,燕國經過變法從廢墟上復甦。這就是蘇秦面對的局勢。合縱派有兩個選擇:合縱攻秦、合縱攻齊。假如他真像司馬遷說的那樣,拉起六國共誅強秦的話,成功機率並不低。但他權衡之下,選擇了另一條路——合縱攻齊。

樂毅指揮五國聯軍破齊摧枯拉朽,這要首先歸功於蘇秦用計消耗了齊國實力,並且秘密組織起了攻齊統一戰線。蘇秦謀齊,間接地幫秦國剪除勁敵,跟張儀師兄助秦削弱列強的意圖殊途同歸。

這當然不是鬼谷子發出的指令,而是蘇秦自己的選擇。因為他效忠的對象是燕國。

合縱連橫追求的目標是本國利益最大化。燕與秦有聯姻關係,又不接壤,應爭取。弱燕與強齊有血海深仇,不能不解決。燕昭王要效法越王勾踐,蘇秦當然要根據老闆的願望來設計戰略了。

話說回來,此時的秦國是宣太后、秦昭王主政,魏冉為相,白起、司馬錯等為將,渾身都是腱子肉,不好啃。齊國是齊閔王當政,孟嘗君為相(後流亡到魏國),將才也遜於秦。兩相比較,謀齊難度小於謀秦,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故而老練的蘇秦審時度勢,針對市場形勢變化,一改合縱派攻秦的傳統路子,做出了其他合縱派策士難以企及的功績。

蘇張通過良性競爭取得雙贏,龐涓搞惡性競爭反遭惡報。鬼谷四傑留給我們的經驗教訓,再明白不過了。

良性競爭不單利於個人在職場創業,還能有效激發組織的活力。秦國與山東六國最大的區別就是,朝野能長期保持良性競爭。戰國七雄都用離間計這個陰招對付他國,然而中箭落馬者幾乎都是勾心鬥角成風的六國,集團競爭意識最強的秦國基本免疫。這要歸功於商鞅和秦孝公在改革時留下的優良傳統,特別是賞罰分明的人才機制。

秦惠文王時期,包括張儀在內的三個不同派系的人才明爭暗鬥也不少。可無論個人結局如何,整個秦國高層團隊依然健全,運轉效率照樣無可匹敵。究其原因,秦惠文王注意維護良性競爭機制,不聽毀譽流言做決策,堅持按名督實,依法賞罰而已。

再看魏國團隊,龐涓猶如猛狗排擠人才,魏惠王又務虛不求實,聽風就是雨,讓惡性競爭像傳染病一樣肆意蔓延。稱霸近百年的魏國一蹶不振,是因為人才流失,「叛將」打臉,造成這個局面的,恰恰是惡性競爭的陋習。

由此可見,惡性競爭害人害己害群體,應當毫不猶豫地摒棄;良性競爭才是組織最需要的,必須下功夫維持。進一步說,歷史興衰的周期,取決於惡性競爭與良性競爭的博弈。當惡性競爭取代良性競爭成為主流風氣之時,也就是單位、組織、國家、文明進入衰敗的開始——我們前面提到的所有人和所有事,都能為這條鐵律作註解。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627/410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