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外媒揣測 中國為何要「敲打」外企

境外媒體稱,中國政府以涉嫌違反《反壟斷法》,開始對日本12家汽車相關企業展開調查。中國在資訊技術、食品等領域,也針對海外大企業相繼曝光。此舉具有旨在保護國內產業的「敲打」外資企業意味。

據參考消息援引《日本經濟新聞》8月7日報導稱,中國「敲打」外資企業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保護國內產業。汽車和資訊產業是中國舉全國之力扶植培育的戰略領域。尤其對於汽車,一些外資人士認為,(中國)「要把核心零部件的進口搞得很麻煩,從而迫使海外企業進行技術轉讓」。

另一個原因在於中國特有的國情。中國負責執行反壟斷法的部門有發改委、商務部等三個執行機構。有人指出,主導此次調查的國家發改委曝光外國企業是為賺取加分,因為這比較容易獲得消費者的支持。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8月7日報導稱,從微軟到奔馳,世界上最強大的品牌一個接一個成為中國反壟斷調查的目標,讓所有跨國公司揣測自己的在華投資會不會是下一個目標。

據報導,這場運動矛頭指向製藥、奶粉、高科技和汽車行業據稱存在的壟斷行為。

對此,跨國公司(包括那些成為目標的企業)迄今的反應是目瞪口呆之下的沉默。

在中國有大量業務的跨國公司的高管表示,他們正試圖搞清楚這是不是標誌著中國發起一場保護主義運動,以及這場運動可能走多遠。那些尚未受到打擊的公司希望自己繼續不受打擾。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有選擇地打擊某些外資企業是中國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運動的一部分。

曾經作為商務部官員在日內瓦中國常駐世貿組織代表團工作、現在是高朋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的姜麗勇表示,利用反壟斷法規懲罰外國公司並未受到世貿組織或其他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的明文禁止。

對於那些相信發改委的調查意味著中國轉向保護主義的人而言,在網絡安全和食品安全問題上針對國際品牌——如蘋果、谷歌、沃爾瑪、肯德基、星巴克和麥當勞——的其他公開攻擊似乎符合這一模式。

報導稱,無論這場運動的動機如何,它都得到中國消費者的擁護,他們在過去一年裡看到調查帶來了產品價格的下降。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8月7日報導稱,中國正在對在華外企掀起一波反壟斷調查高潮。有分析稱,中國政府的一系列動作是希望給本土企業提供更多籌碼,以便和外國公司競爭。

報導說,中國政府近來的一系列反壟斷調查,是因為監管機構審查力度越來越大。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很多反壟斷案件,都瞄準在市場上佔主導地位、在中國沒有或幾乎沒有替代性供應商的外國企業。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文匯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809/428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