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項小凱:澎湃新聞是環球時報的對端產品

項小凱獨立專欄作者

項小凱:澎湃新聞是環球時報的對端產品

中宣部副部長,網安辦、網信辦主任魯煒考察澎湃新聞。

2014年7月22日,時政媒體《澎湃新聞》正式上線。當天,澎湃CEO邱兵的發刊辭,「我心澎湃如昨」,成為各大網絡媒體的轉播熱點。半個多月已經過去,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儘管澎湃新聞不乏自身特色,但總的來說,仍然是「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

澎湃新聞,同時營運傳統的網絡門戶與新興的手機閱讀平台。在視覺風格上,與傳統網媒有較大不同,澎湃不再使用複雜的版塊結構以及廣告設置,而採用簡約的單一時間線排列,一條龍式地整合時政新聞與評論。同時,不再設置內容多級分類,而採用標籤式查詢的方式,以此替代傳統的分類瀏覽。這種版式風格,顯然更方便手機用戶閱讀。通過對手機用戶的側重性,澎湃新聞體現出對移動傳媒市場的戰略考量。

在內容方面,澎湃新聞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涵蓋國內與國外、政治與經濟、時政與思潮等多方面題材。澎湃的內容發送量,也非常之大,平均一天的原創首發文章,多達50餘篇。在時政內容方面,澎湃的專注與流量,確實可圈可點。

經過新媒體與市場化包裝後的澎湃新聞,多少讓人耳目一新,但這些表面上花絮,仍然掩蓋不了澎湃的真實角色。

根據彭博商業周刊的一篇文章透露,澎湃項目的初期投資,為3到4億人民幣,其中部分資金來自於政府,部分來自於商業投資,而政府的參股比例,尚無明確信息。但澎湃隸屬於上海報業集團,受管於上海市宣傳部。澎湃新聞,仍然嚴格遵循中國傳媒行業的「黨宣傳機關主管」、「黨媒機構主辦」、「黨審查機關監察」的模式,在業務結構上,並無實質性突破。

澎湃每天所推送話題之多,令人眼花繚亂,但仍然透射出明顯的體制指導色彩。在最近的時間線上,澎湃連續推出「習近平著作《之江心語》」的關鍵字話題;而近幾天的頭條文章,則是香港「反占中」的相關話題。澎湃新聞,無非是另一份通過市場化包裝的黨媒。

實際上,以市場化手法,包裝黨宣媒體,也就是「市場化體制喉舌」,澎湃新聞也並非首例。另一家更為奇葩的媒體,隸屬於中共中央黨報《人民日報》的《環球時報》,則是這一營運模式的先驅。若按照新聞行業的水準來看,環球時報的很多文章,內容非常粗糙膚淺,邏輯也經不起仔細推敲,但往往卻能以煽動性內容,吸引民族主義傾向讀者的眼球,並且以國家政權立場為導向,屢屢設置輿論的議題。

不過,環球時報這樣的媒體,顯然還遠不能涵蓋市場對傳媒服務的全部需求。甚至在部分讀者市場,因其風格過於誇張,環球時報還受到相當的反感與抵制。在微博等網絡媒體上,環球時報的名稱,被網友嘲弄性地改名為「壞球時報」;而其主編胡錫進,也被網友戲稱為「飛盤黨」,意指象某種動物一樣,奔跑緊咬上層的旨意,發揮放大後再投向傳媒。這些現像說明,在網絡等新興媒體領域,環球時報等一類媒體的市場競爭能力,極為有限。

而澎湃新聞的逢時而生,則可看作是體制在打壓親自由化的自主媒體的同時,也通過採取市場化運作,以填補占領因此而造成的信息需求空洞。從這個意義上說,澎湃新聞,與環球時報,二者並無本質上的不同,都是「市場化喉舌」的實體。它們在內容風格上的巨大差別,只是由於分別為不同的市場區段,提供傳媒服務,相互之間為「對端」的關係。在「主管-主辦-主查」的管制模式之下,它們具有相同的體制身份,是中國高度壟斷的體制傳媒系統的不同分支。

時評人莫之許,在《大陸網際網路進入體制化時代》一文中指出,在此之前的中國網際網路興起,以及自媒體傳播方式的出現,對體制的「主管-主辦-主查」的媒體管制模式,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而體制的反應,則是進一步強化管制,將網際網路的傳播領域,也納入到體制的管理模式之下。前一段時期,當局對微博「大V」用戶(擁有眾多關注者的認證帳號)的打壓,與對所謂「網絡謠言」的整治,以及近日中央網信辦的「微信十條」禁令的出台,都可以看作是對莫之許這一判斷的證明。

如此,在後果上,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媒體自主化嘗試來說,不但要面臨體制管制的剛性打壓,還要面臨「市場化喉舌」的利潤擠占。其生存狀態,顯然將更為惡劣。從這個角度來看,類似於澎湃新聞這一類媒體的出現,對於新聞自由而言,絕非福音,而是噩訊。

來源:香港東方日報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819/43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