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外媒:貨幣刺激失效 中國面臨「資產負債表衰退」風險

中國發起了提振乏力經濟增長的最新努力,由央行注入現金。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隨著債務纏身的企業失去對哪怕是低息借款的興趣,貨幣刺激正在失去其有效性。

今年4月出台的「微刺激」措施聚焦於增加貨幣和信貸供應。上周中國央行採取行動,通過向五大銀行發放貸款,向金融體系注入5000億元人民幣(合810億美元)。此前,中國央行對一些小銀行有針對性地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針對銀行貸存比的監管上限也有所放鬆,使銀行有更大自由度可以擴大放貸。

當局希望銀行將這些資金導向實體經濟,但銀行家和分析師表示,近幾個月信貸疲軟,在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借款人缺乏需求,而不是因為銀行放貸受到制約。

這引發了中國可能陷入所謂「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可怕前景,在這種經濟低迷情形中,貨幣政策失去有效性,因為債台高築的企業專注於償還債務,即使利率下降也仍不願借款。經濟放緩之際商品需求疲軟,進一步抑制了投資意願。

「任何在高槓桿下經營公司的人,都對最終需求的前景非常敏感,」野村(Nomura)經濟學家辜朝明(Richard Koo)表示。他在分析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泡沫破滅後陷入的停滯時,率先提出了資產負債表衰退的概念。

他對美國、歐盟和英國在危機後的經濟進行了相同的分析,在這些經濟體,央行巨幅擴大貨幣基礎之舉,基本上未能刺激銀行向實體經濟放貸。「如果大家都情緒良好、大筆支出,那麼槓桿不是一個大問題,」辜朝明表示,「日本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末之前就是這樣運作的。但一旦形勢扭轉,它們就得超級謹慎。至少部分中國企業如今也呈現出這種行為方式。」

的確,上周五公布的一項央行調查顯示,銀行家們看到第三季度貸款需求下降,而另一項調查顯示,製造商對經濟越來越悲觀。

這些調查結果有助於解釋本月早些時候發布的數據,那些數據顯示8月份未償還銀行貸款同比僅增長13.3%,這是2005年以來最疲弱的增幅。

分析師們仍相信中國政府可能出台激進的貨幣寬鬆政策以刺激信貸和投資增長,包括降息和監管機構指示銀行增加放貸的所謂「窗口指導」。

但銀行家們表示,好的放貸機會很少,儘管監管機構已放寬了規則的執行,如75%的貸存比上限——這個上限長期以來是銀行放貸的一大制約因素。

「貸存比已經放鬆,流動性有所提高,但仍然很難發放貸款。(刺激)消息傳出後,銀行都爭相購買債券。這些錢並沒有流入實體經濟,」上海一家中型商業銀行的一位高管表示。

不斷增加的債務至少是部分原因。根據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的估算,北京方面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出台的大規模刺激,使中國總體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從2008年底的147%,增至今年6月底的251%。

辜朝明等人表示,全面爆發資產負債表衰退的一個前提是,中國出現更劇烈的資產價格下跌。

房產價格已連續四個月下跌,但跌幅仍遠低於日本在1990年——或美國在2008年——出現的災難性崩盤。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意味著,當受損的企業資產負債表減弱私營部門的借款和投資意願時,政府必須以財政支出來填補這一缺口。

中國今年早些時候嘗試過這種做法:鐵路等領域的支出增加,財政赤字短暫飆升。但如果私營部門的支出進一步減弱,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可能不得不克服歷來對龐大財政赤字抱有的反感,出台更大力度的刺激。

瑞銀(UBS)高級經濟顧問喬治•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主張,中國應該歡迎借貸下降,並接受增長放緩,視其為防止未來爆發一場全面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必然代價。

「如果信用創造/債務積累模式被允許持續下去,我認為非金融企業部門的過高槓桿將越來越有可能引發一場對利率不敏感的投資低迷,」馬格努斯表示。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金融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922/44762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