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郎咸平:李嘉誠的排兵布陣告訴我們什麼

李嘉誠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媒體和老百姓的高度關注。從李嘉誠拋售幾處物業,到賣掉屈臣氏部分股權,等等,每一次都引起非同尋常的關注,甚至是恐慌,「連李嘉誠都不看好中國了,我們這些小企業該怎麼辦?」,這是很多企業家問過我的問題,我只能告訴這些企業家,不要受媒體的誤導,好好做自己的事。今天,我想就李嘉誠拋售物業背後的商業邏輯,以及李嘉誠的排兵布陣和戰略轉移,和國內的企業家談談,我們該如何向這位首富李嘉誠學習,這些文字都收錄在我七月出版的書《郎咸平說:蕭條下的希望》中,有興趣進一步深入了解的讀者不妨加以關注。我一直認為「只有蕭條的企業,沒有蕭條的行業」,因為老百姓衣食住行的需求是一直都存在的,企業需要改變的只是經營方式。接下來,我們就學習一下在目前的蕭條下李嘉誠是如何在全球排兵布陣的,大家可以學學這位華人首富的投資經,真是最值得我們大陸企業家學習。

宗慶後的女兒宗馥莉說:「李嘉誠都要走了,我為什麼不能走呢?」所以「李嘉誠要走」似乎給我們中國帶來了極大的震撼,那麼他真的要走了嗎?據媒體的報導,李嘉誠已經把幾個物業拋售了,其中包括香港的百佳超市、嘉湖銀座廣場,以及大陸的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和上海東方匯經中心,據估計總金額高達410億港幣,李嘉誠準備拿這筆錢去英國投資。根據我們所搜集的資料顯示,近幾年來李嘉誠陸陸續續在英國投資超過4000億港幣,他已經控制了英國25%的天然氣、30%的電以及7%的水,難怪英國人驚呼:「李嘉誠控制了英國!」

那麼李嘉誠真的是要退出中國轉戰英國嗎?這才是值得我們關心的話題。首先我們不要隨風起舞,不要媒體這麼一說咱們就跟著激動、就開始評論,我們應該用數據說話。各位知道李嘉誠的商業王國有多麼龐大嗎?

李嘉誠所控制的企業,包括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公司,密密麻麻的控股結構彰顯了他的商業王國有多麼龐大。李嘉誠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就多達22家,總市值9370億港幣,再加上他在新加坡控股的一家,在加拿大控股的一家,總市值應該是1.2萬億港幣。這1.2萬億港幣是什麼概念呢?10年前它占到香港上市公司總市值的28%,2013年占到香港本土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3%。

這次李嘉誠賣掉的4個物業,總收入是410億港幣,只占到1.2萬億港幣的3.4%而已。這麼說起來比例似乎並不大,那麼問題是什麼?問題是過去幾年裡李嘉誠在英國投資超過4000億港幣,這4000億港幣占到他整個商業帝國的1/3,也就是說李嘉誠整個帝國的1/3的投資量都轉移到英國去了,這才是值得我們關切的事實。

除了把上述4個物業賣掉以外,2013年9月28日李嘉誠旗下電能實業宣布將香港電燈部分股權分拆上市,估計又可以拿到400億港幣左右,這筆錢李嘉誠還是要投到英國去。這幾年李嘉誠持續對英國增加投資,讓我們不得不感慨他可能真的要走了。李嘉誠這個人跟我們想的是不一樣的,他的經營理念非常值得我們分析。那麼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他到底在想什麼,他又有什麼投資理念。

2003年的時候我在北京上課,剛好有機會跟李嘉誠做過論壇,會上有人問過他一句話:「李先生您成功的關鍵是什麼?」他講了兩個字令全場都感到特別意外——「保守」。「保守」這兩個字我相信國內企業家是說不出來的,因為我們的企業家最喜歡做大做強,不但不保守,反而反保守,幾乎每個人都想著一定要做成中國最大的、最好的。

衡量一個真正偉大企業的標準,不是看它在經濟好的時候能夠賺多少錢,而是看它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碰到危機衝擊時能夠不倒閉,這也能體現企業家真正的水平。所以我也要把「保守」這兩個字送給我們中國企業家,千萬不要告訴我你的企業有多大,那真的不重要,如果你能做到碰到經濟蕭條跟大危機從容應對而不倒閉,這才是真正的企業家的情懷、企業家的精神。

針對李嘉誠保守的性格,和他為什麼決定投資到英國,我們做了一系列的分析。在我看來,李嘉誠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他的整個思路就是報酬率不好的項目一腳踢開,報酬率好的項目加緊投資。因此表面上看起來是李嘉誠拋棄中國資產去英國,實際上他是在貫徹自己的這麼一個理念——提高投資報酬率。不管這個投資在什麼地方,在英國也好,在中國香港也好,在中國大陸也好,反正他只是努力地追求投資報酬率。那什麼叫投資報酬率?說白了就是利潤。

那麼我們先看看他所拋棄的這幾個資產具體是什麼樣的情況。

第一個是百佳超市。

香港有四大超市,百佳、屈臣氏是李嘉誠的,此外還有萬寧和惠康,其中百佳占了市場份額的33%,這個比例是相當高的,但是報酬率卻一點都不高,只有3%。這個報酬率對於李嘉誠來說是不可忍受的。在李嘉誠控制的每一個行業中,地產的投資報酬率(也叫毛利率)最高,是53%,基建(此處的基建是指天然氣、水跟電)其次,達42%,碼頭是24%,能源是13%,零售是7%,電信為5%。

百佳超市3%的毛利率實在是太低了,與李嘉誠旗下的地產和基建簡直不能比。所以作為一個保守的只追求利潤的企業家,李嘉誠一定會把它一腳踢開。這樣做有什麼結果呢?我們做了一個測算,賣掉百佳超市可以使李嘉誠整個零售業的報酬率從7%上漲2個百分點,變成9%。而且李嘉誠還有一個新的計劃,就是要對屈臣氏進行處理,可能賣掉,也可能分拆上市,但是目前未定,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第二個是嘉湖銀座廣場。

這個廣場位於元朗,元朗在香港是所謂的貧民區。嘉湖銀座廣場出租率高達95%,但是報酬率非常低,據我們測算只有3.8%。這樣的報酬率是李嘉誠絕對不能忍受的,而且因為位於貧民區,就算是你再努力經營它的報酬率也很難上升。所以我非常理解李嘉誠的做法。賣掉嘉湖銀座廣場之後,李嘉誠整個地產業報酬率還要增加2個百分點。

第三個是廣州西城都薈廣場。

這個廣場最初設計就有問題,在一個批發市場旁邊搞了一個高端購物廣場,所以到目前為止只出租了75%的店面,報酬率也只有3%而已,未來的狀況也並不樂觀。因此李嘉誠當然會把它一腳踢開。

最後一個是上海東方匯經中心。

這是一個辦公樓,2012年開始招租,最初預計租金每平方米每天能夠收15~20元,可問題是附近的頂級辦公大樓金茂大廈也不過收9元而已。坦白講李嘉誠最初的投資金額並不大,大概總共只投資了16億而已,即便像金茂大廈一樣租金收到9元/(平方米•天)也應該是不錯的,這樣報酬率可以達到18.75%,這在中國來講算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物業。但是最終還是被李嘉誠處理掉了。

李嘉誠對這4個物業的處理,完全符合我們之前所做的分析:李嘉誠是一個性格保守的純粹的商人,追求利潤是他的唯一目標,所以投資報酬率低的項目才會被他一腳踢開。

這麼一來你會發現李嘉誠並不是像有些媒體所說的那樣要退出中國地產,他不是要離開,而是他只有一個商業思維,他才不想成為什麼地產大亨、電信大王,或者是哪裡的大佬,他只有一個考慮,那就是報酬率,也就是利潤。

那他為什麼要到英國去投資呢?請記住,李嘉誠旗下第二重要的就是基建,包括天然氣、水跟電,報酬率是42%,是非常穩定的回報。而且英國剛剛經歷過大蕭條,現在買很便宜,所以這個時候不買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再買?舉一個例子,你賺20塊錢的話回報就是20塊,那麼如果你投資100塊報酬率就是20%,投200塊呢,報酬率只有10%。如果投50塊錢呢,那就是40%的報酬率。

所以,如何能夠有高的報酬率呢?那就是你的投資金額越少越好,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李嘉誠的整個基建業就是42%的報酬率,所以對他而言,為什麼不投資50塊買英國的這些基建項目呢?

近幾年李嘉誠總共在英國投資了4000億,其中700億收購了英國的電網,290億收購了水廠,還用77個億收購了天然氣。我認為他這些投資一定是因為投資金額很低,因而報酬率自然提高。所以這就是李嘉誠的經營理念,如果投入50塊就能夠賺到20塊的話那就是40%的報酬率,他為什麼不做呢?所以他投資4000億到英國,這不是不可以理解的,因為這完全符合他的經營理念。

可能有人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李嘉誠旗下的電信業的報酬率只有5%,既然回報這麼差,他為什麼還會投入這麼多的錢去做電信呢?」我要提醒各位,李嘉誠投資電信和投資所謂的基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之所以投資基建是因為之後能夠取得長期穩定的回報。投資電信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他根本不是為了持有,而是為了賣而去買。

1991年李嘉誠投資了英國移動業務,1993年收購了行動網路orange,前後總投資84億港幣。當時很多人對此都不看好,但就是這個項目覆蓋了英國98%的人口。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好賣的項目啊。最後,一個買家來了——1999年德國曼內斯曼鋼鐵公司看上了它,最後花1180億港幣買下來。

從1991年的84億港幣買入,到1999年的1180億港幣賣出,表明每一年的報酬率高達39%,接近40%,這和他的地產、基建是不相上下的。所以最後你會發現,表面上看起來李嘉誠的電信業務報酬率只有5%,但這只是長期持有的回報,一旦低買高賣,報酬率就會有大幅度的躍升,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企業戰略。

最後我們再來總結一下,在李嘉誠的所有業務中,地產是最好的,商業地產只租不賣,整體報酬率超過50%;其次是基建,除了控制香港的基建之外還大量轉戰歐洲,所以繼續維持40%的報酬率;再次是通信,通過低買高賣可以使報酬率從5%暴漲到39%;最後是所謂的較差的零售,雖然只有7%的回報,但是賣掉百佳超市後可使整個零售業的報酬率增加。

除了上述幾項業務外,還有能源和港口,目前還沒有看到他有什麼新的、大的計劃。但我相信在我們不知道的當兒,他可能正在開始下一輪的投資行動,而且目的很單純,就是要拉抬企業利潤,提高報酬率。這才是一個有序經營保守企業家真正追求的目標,這一點值得我們大陸企業家學習。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博客文章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922/44778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