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喬木:一個中國 兩個國慶

作者:

喬木:一個中國兩個國慶

現在兩岸「一中各表」,一個國家卻有兩個國慶。

10月10日,1911年武昌首義的日子,由此引發的辛亥革命,不僅最終推翻了滿清王朝,也徹底終結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隨之建立的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第一次正式使中國成為國家的名稱,不再像以前叫某朝某代。從此,國體在法理上,不管是叫民國,還是共和國,國家不再屬於某家某姓的王朝,而是屬於全體國民的民族國家或族群國家。

10月10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僅是公認的中國現代史的開端,也自然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慶日,即現在台灣的「雙十節」。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為中華兒女,卻有不同的國慶日。這在世界各國都異常罕見的現象,卻是海峽兩岸從歷史到現實的存在。

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大陸,中美雙方在上海發布聯合公報時,創造性地使用了這樣的說法:「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儘管解決了表述分歧,但實際上是玩了一個文字遊戲,因為誰都明白兩岸認同的是地理和文化上的同一個中國,卻不是政治上的同一個中國。後來的所謂92共識「一中各表」,也是這個意思。

但兩岸政治的不同發展,讓「一中各表」也屢有起伏變化,甚至台灣方面有人根本否認存在所謂的「92共識」。隨著台灣政治的越來越本地化,選戰和執政的壓力,不管是哪個黨派上台,都要首先考慮島內選民的訴求。獨立有聲音,但成不了氣候。不獨影響大,但不獨並不表示就是主張統一,也許是不獨不統,維持現狀。

國慶不僅是個節日或什麼旅遊黃金周,它是國民對新型國家形成的記憶。比如美國的國慶日7月4日,會想起獨立宣言的發布;法國的國慶日7月14日,會想起巴士底獄的攻陷,從帝制到共和。可是儘管「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但提起國慶,卻有不同的歷史記憶。那邊是炮火中幾千年帝制的覆亡,共和國的首創;這邊是內戰勝利,新政權成立的宣布。

國慶還是一國內不同族群的國民,對國家認同的象徵。而作為政治實體,國家認同的最重要標誌是政治,而不是經濟或文化。海峽兩岸現在「一中各表」的分歧、分治顯然在政治,而不是密切聯繫的經濟、同文同種的文化。這一點和港澳作為中國一部分的認同完全不同。回歸前他們的認同是被外國殖民的中國人,回歸後的認同是一國兩制的中國特區。香港占中而不反中,台灣反服貿則不是經濟問題。

現在兩岸「一中各表」,一個國家卻有兩個國慶。將來兩岸統一了,十一作國慶,台灣不干,那是政權建立日,台灣過去叫淪陷日,不是國家成立日;雙十作為國慶節,倒是從王朝到現代中國成為一個民族國家的開始,而且這個武昌起義的日子,大陸從歷史教材到現實政治,一直在紀念。但雙十能否從紀念日變成共同的國慶日,則不可知。

也許兩岸的統一日,就是未來中國的普天同慶日。只是那是哪一年的哪一天呢?以現在兩岸政治的不同發展,那一天是越來越遠,還是越來越近?

來源:香港東方日報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1010/455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