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何清漣:海外華文媒體緣何心向北京

作者:

最近,北京香港占中運動的一大手筆,是通過142家海外中文媒體齊聲譴責占中,表達了「海外華人的心願」。本文準備分析這142家海外華文媒體為何能在極短時間內採取集體行動,及時配合北京的反占中宣傳。

海外華文媒體:中共「海外統戰三寶」之一

中共官方一直認為,「世界上話語權的分配很不平衡,80%的信息被西方媒體壟斷」。自從中國政府通過改革開放積聚了財力之後,就開始通過資助或者直接出資創辦貌似獨立的華文媒體、華文學校,鼓勵成立各種華人社團,將這三者合稱為中國政府「海外統戰三寶」。扶持海外華文媒體,塑造中國政府的好形象,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共海外「統戰」工作的重點。2008年開始全力推行的「大外宣計劃」,重點轉移到英文及其它語種。本文主要陳述中國政府如何控制港台之外的世界華文媒體。

為了將華文媒體「做大做強」,北京支持海外華文媒體跨國合作合併。2007年1月,香港《明報》集團宣布與馬來西亞最大的兩家華文媒體――星洲媒體及南洋報業合併,交易涉及金額約34億港元。《明報》大股東張曉卿表示,合併僅是第一步,其後將進軍大陸及全球媒體市場。中國新聞社社長郭招金在國內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這些華文媒體合併之後,將發展成全球最大華文印刷媒體平台之一,於北美洲、東南亞及大中華地區各主要城市擁有超過5份報章(約15個版本),每日發行量超過100萬份,以及29份雜誌刊物。「愛國僑領」熊德龍在美國主辦的《國際日報》,發行到泰國、印尼;法國《歐洲時報》與上海《新民晚報》合作,在法國共同出版《歐洲聯合時報》,並在奧地利、德國、希臘、葡萄牙合作推出各個語種的版本。

義大利《歐聯時報》2007年與中新社浙江分社合作,達成共同出版發行《歐聯時報》的「戰略協議」,隨後《歐聯時報》又與《人民日報》海外版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該報的編輯中心設在浙江省杭州市,發表的各種報導堪稱《人民日報》的翻版。比如「海外華文媒體有責任讓世界了解真實的西藏」、「中國西藏政策必會憑自信贏得國際認同」。這些文章被中共官方用引述「外媒」的方式轉載於中國國內網站上。如今該報已成為海外華文媒體爭相仿效的樣板。

海外華文媒體到中國接受培訓

中國政府既然要實現「讓新華社將地球管起來」這一政治願望,僅有各種直接間接投資是不夠的,還得通過一些組織活動形成向心力,既讓海外華文媒體感到有「組織」可依靠,還有「組織」給定的工作原則與目標,並用這些原則來約束規範媒體報導。自21世紀零年代中期開始,北京政府對海外華文媒體採用了更成熟的控制與滲透策略,多管齊下,為世界各國華文媒體提供了各種交流與聚合的平台。負責與海外華文媒體聯繫的有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僑辦、北京大學世界華文傳媒研究中心、中國新聞社等機構。世界華文媒體合作聯盟的名譽主席由中國國務院僑辦副主任趙陽、馬來西亞常青集團執行主席張曉卿、香港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出任。

目前北京與海外華文媒體的「指導交流」已經形成相對固定的幾種模式:

1、開辦專門為海外華文媒體服務的研究中心、網站、雜誌

2002年北京大學成立了世界華文傳媒研究中心,目的是「聚合海內外研究資源」,該中心與中國專事對外傳播的政府管理部門及世界華人報業協會等有著密切聯繫與合作關係,經常組織各種交流活動,為海內外華文媒體的合作及業務拓展提供「對策研究」,為配合兩年一次的世界華文傳媒論壇而編纂出版《世界華文傳媒年鑑》等。

國外華文媒體的負責人在這個平台上發表一些什麼研究成果呢?大都是如何向世界傳播中國(即中國政府)的聲音,還有世界各國華文媒體的工作心得,如美國華文雜誌《彼岸》的副總編王威在「華文媒體在美國的作為以及與中國大陸傳媒之間的互動」一文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美國華文傳媒的作用」,「影響美國主流社會」;美國《芝加哥華語論壇》報社長兼發行人張大衛表態更直接:「大力宣傳和努力推動反獨促統是我們海外華文媒體的光榮使命和歷史責任」,力陳海外華文媒體優勢:「由於具有非官方、非政治、非政黨的色彩,發表的消息和言論比較更有親和力和說服力」,「通過與當地主流社會的接觸和對主串流媒體的了解,可以有的放矢地通過各種方法推動反獨促統,做好主流人士的工作」。

這種「經驗」已經不是辦媒體的經驗,而是如何更好地充當宣傳工具的工作體會。

2、舉辦各種海外華文媒體研修班,規訓海外華文媒體從業者

在形式各異的研修班當中,目標比較固定而且密集舉行的是「海外華文媒體高級研修班」。這一研修班的主辦者是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有時亦邀約中國新聞社、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充任共同主辦機構。從2006年1月開辦第1期以來,至2014年一共舉辦了12期,參加者是北京認為在媒體所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華文媒體負責人及採編人員。今年由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辦的第12期海外華文媒體高級研修班於9月25日在北京開班,「來自五大洲34個國家、65家華文媒體的70多位社長、總編、採編負責人」及國內涉僑媒體記者為學員。

參加「研修」者的任務是「聽課」,講課者多為中國政府的媒體管理部門與僑務部門負責人以及官方認為政治可靠的「新聞業務專家學者」,講授「中國特色」的新聞理論、採編業務、媒體管理、中國國情與經濟形勢、中華文化等課程,並組織學員與中國新聞媒體展開交流。

這類研修班有時根據北京政府的政治需要作專題「研修」。比如2010年8月29日開辦的第6期海外華文媒體高級研修班,主題為「新疆和西藏的歷史與文化」,參加者有來自23個國家的40家華文媒體的負責人及代表。

3、定期舉辦會議

這類會議有好幾種,其中北京最為重視且定期舉辦的會議是「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由中國新聞社每兩年主辦一屆,自2001年開辦首屆之後,已先後在南京、長沙、武漢、成都、上海、重慶舉辦過六屆。

儘管舉辦「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的機構是中國國務院僑辦與官方媒體中國新聞社等,協辦者是會議舉辦地的地方政府,如成都、上海等地的市政府,中國的宣傳還是很坦然地宣稱,「世界華文傳媒論壇」被譽為「民辦華文傳媒之家」。按中共官方總結,這個論壇有四大特點:規模大;傳媒類別齊全;層次高,與會者均為華文媒體的董事長、總裁、社長、總編等;地區分布廣泛。例如2011年9月舉辦的第六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規模號稱最大,參加人數最多,來自美國、加拿大、紐西蘭、俄羅斯、澳大利亞、巴西、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港澳台等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400餘位華文媒體總編與會。

北京花費如此之大的精力辦「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其目的是「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參會者心中也明白自己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據一位與會者事後感慨,這種「有吃有喝有玩樂有鼓掌有照相有發言有總結有資料有禮物有歡迎有道別,一種典型的中國廟會式的『大會』,對於移民海外者確實有吸引力」。舉辦者意在「招安」,而參加者更是希望自己表現好,受中共當局重視與關注,從而獲得更多的資源。

本次發表反占中聯合聲明的那142家海外華文媒體,其負責人先後參加過上述培訓班與會議。

華文媒體為北京的「大外宣」效力

海外華文媒體為報效北京的支持與重視,除了日常報導必須心向北京之外,在北京政府眼中的重大事件當中,都需要配合北京的宣傳計劃。比如中共的重大活動如每年的「兩會」及中共中央的歷次代表大會,海外華文媒體都需要大篇幅地正面報導。這次反占中簽名,只不過是其「配合祖國宣傳」的表現之一。

這樣辦出來的華文報紙究竟是什麼面貌?2011年9月,在「第七屆世界華文傳媒與華夏文明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北京多年的重要統戰對象、新加坡《聯合報》前總編林任君表達了他對這種拙劣制式外宣產品的不滿:「這些海外華文報,有很多是以『僑報』(註:中國國務院僑辦在世界各國發行的中文報紙)的身份存在,以『僑報』模式經營的;有些連效忠的對象也是中國,而不是所在的國家。在資源方面,包括報社的資金和人力,新聞來源等,則相當依賴中國國內的支持。由於它們的新聞主要由中國的媒體提供,甚至整個新聞版面都由國內媒體直接承包傳送,其內容受到很大的局限,即使本地新聞也僅僅報導當地的華社活動。不但新聞如此,連言論也不是自己的,而是中國的,有時甚至與中共官方的口徑相當一致。這種現象,使這些報章在客觀上形成了『部分中國化』的傾向,與其說它們是「海外華文報」,不如說是中國報章的海外延伸版。」林不是反對北京支持海外華人辦華文媒體,只是希望這些華文報紙向新加坡的華文報紙學習,即使與中國關係密切,也必須外表上像獨立媒體,才能獲得較好的宣傳效果。

毛澤東當年讓新華社「將地球管起來」,「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這一宏願,他在世時未能通過政治影響力達成,但終於在他逝世幾十年後由其政治繼承人運用金錢影響力達成。但信息的傳播不等於信息的到達,這類媒體的繼續再生產不是依靠市場,其受眾也主要是年齡偏大、對網際網路生疏的60歲以上人群。再過十年左右,這一贈閱群體自然消亡之後,這些報紙也將隨之消失。

來源:《中國人權雙周刊》第141期2014年10月3日—10月16日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1018/459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