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官場 > 正文

中共官場握手學:「遲幾秒」和「迎上去」都有暗示

領導下車之後,有時不會主動上前與下級握手,而是等著下級迎上來。但是,就這樣大喇喇地立在原地,又顯得架子太大。於是,許多領導下車後,都習慣抬頭看看天氣,或是自個兒捶下肩膀。

握手,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禮節。然而在政治生活中,握手又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鄧小平,便在其波瀾壯闊的政治歷程中,召開過兩次著名的「不握手」會議:第一次是在解放戰爭的關鍵時刻1946年9月10日,第二次是在文革期間全面整頓的1975年3月召開的。

1946年中秋節,二野各縱隊的司令員滿心歡喜地趕往司令部,結果鄧小平卻提出召開一次「不握手會議」。他開宗明義地說:「我們把大家請來,不是歡度佳節,慶祝勝利,而是要開一個不握手的會議。我們不要以為打了兩個勝仗就沾沾自喜,握手言歡,心滿意足,你好我好,什麼都好,要更多地想想自己的不足。」

1975年2月25日至3月8日,鄧小平主持召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主管工業的書記會議,主題是解決鐵路運輸問題。鄧小平提前幾分鐘快步走進會議廳,微笑著向大家點頭致意。這時,幾個省、市、自治區的領導人走上前來,要與鄧小平握手。只見鄧小平迅速地舉起左手在空中搖了搖,對大家說:「今天不握手了,因為工業形勢很不好,等你們的工作搞上去再握手吧。」

「遲幾秒」與「迎上去」

握手是一種西方禮節。基本的西式握手禮節非常簡單,右手伸出,大拇指朝上,手掌攤平。手掌貼手掌,有力地握住另一個人的手。手垂直上下2到3次。而在中國,人們更傾向於輕輕地握手,而且在握手之後要再握一會。因此,如中國人這般,兩人握上手寒暄個十幾秒乃至更長時間,在西方是極少見到的。

官場之中的握手,蘊含的意義就更加深刻。廉政瞭望記者曾跟隨某市的常務副市長去視察該市在一場重要展覽會上的布展情況,走到展館前,副市長便大為不悅,認為展館的位置太偏。他甚至訓斥身邊的人:「你們的協調能力就這麼差!政府批那麼多錢,就弄個這麼偏的位置。」

一直在展館負責布展工作的觀光局副局長這時走了過來,主動伸出雙手,向副市長問候。副市長面帶慍色地打量著副局長,隔了幾秒種後,才勉強地伸出右手。遲上幾秒伸手,弄得副局長好生尷尬,副市長對下屬工作的不滿也清晰地傳遞了出去。

副市長接著又批了副局長一頓,依舊是責怪他們沒在展館裡弄個好位置。接下來陪同副市長視察的過程中,副局長也找機會為自己解釋了一番。據副局長說,這次展覽主辦方對展館有統一規劃。涉及旅遊主題的,只能到這個展廳布展。不光本市的館在這裡,其它城市的展館也在這個廳。而且在這個廳里,該市展館的位置已算相當不錯,就在大門口。

副市長的怒氣漸消。視察結束離開時,他又與眾人握手告別。這一回,面對副局長伸來的雙手,他第一時間迎了上去,還淡淡地說了句「辛苦了」。

在旁人看來,副市長已經接受了下屬的解釋,並認為自己的批評過了頭。身為領導,不好意思當眾承認自己剛才說錯了,只好用握手傳達出訊息。

上下級的手怎麼握?

有人認為,上級與下級握手,無論怎麼握,下級都會備感榮幸,因此不需要學什麼細節;下級與上級握手,自然是禮數周到,殷勤備至,因此不用學自己都會。

對這種說法,一名官場人士並不認同:「上級與下級握手,也要注意基本的禮節,這反映出一個人的基本素質。懾於你的威儀,人家或許當場不說,卻並不意味著心裡沒意見。至於不會握手的下級,則大有人在。」

這名人士分析,不會握手的下級,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只知伸手不會停手,一類是該出手時不出手。他回憶說,一次陪市委書記下鄉調研,一個村支書握住市委書記的手,沒完沒了地說了幾分鐘。陪同的縣裡領導,唯恐耽誤了行程,在一旁瞪著村支書,結果村支書說得興起,竟沒有察覺。

「當時有個特殊情況,負責行程安排的市委副秘書長在一旁處理另一件事。」這名人士說,大領導面對下屬,往往威儀十足,可面對基層群眾時,又會是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比方說村支書握住市委書記的手說個沒完,市委書記還不便離開,只得在那津津有味地聽著。這時就需要旁邊的人擋駕,比如負責行程的市委副秘書長,就該出面提醒領導接下來還有活動,應該儘快啟程。「就像明星與粉絲見面,明星一定要有親和力,周圍的保全卻不會那麼客氣。」

這名人士說,下級與上級握手,切忌握住上級的手不停嘮叨。尤其上級不再發問,只是一味點頭微笑時,下級就應當知趣。

至於該出手時不出手,這名人士則說到另一次經歷。省里一名老領導到縣裡視察,縣委書記自然擺出大陣仗歡迎。老領導下車後,忽然抬頭看著天:「今天的陽光不錯嘛!」縣委書記順著話題說:「是啊,連下了幾天雨,總算碰上大晴天。」兩人聊了一分鐘天氣,才發現連手都沒握。此時,再把握手禮儀補上或乾脆不握手,似乎都有些不妥。

他說,官場裡的握手,絕不僅是手部動作。比如上、下級之間的握手,一般是上級立在原地,下級躬身上前。領導下車之後,自然不會主動上前與下級握手,而是等著下級迎上來。但是,就這樣大喇喇地立在原地,又顯得架子太大。於是,許多領導下車後,都習慣抬頭看看天氣,或是自個兒捶下肩膀。這時,下級就應當主動上前伸出雙手,而不要錯誤地以為領導真關心天氣。

握手除了需要腳步的配合,更離不開面部的表情。一些領導往往握著張三的手,卻朝著李四說話。殊不知,一個握手動作,同時讓張三、李四感覺尷尬。長此以往,這名領導架子大,對待下屬刻薄的名聲也會不脛而走。

這名人士最後總結道,握手其實是最基本的禮節,拋開那些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就以真誠和敬意面對對方,自然錯不了。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1122/47587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