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喬木: 惡炒姚貝娜去世的背後 多圖

作者:
在政治高壓和媒體管控下,別的新聞不能報、不敢報,媒體和公眾又有巨大的新聞需求,就只好拿姚貝娜之死說事了。

死亡

 

上個周末,中國的傳統媒體和網際網路上,到處都是33歲的青年歌手姚貝娜乳腺癌去世的消息,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更是被此消息刷爆。

一個媒體的朋友在微信群透露:本周一,我們就得知姚貝娜病危的信息,但我們一直保守著這個秘密,哪怕有一些媒體發出模稜兩可的信息。今天我們已做好了岀版號外的準備。明天,我們的團隊將用最專業、最溫暖的報導誌哀一位可敬可親的歌者!

說可敬可親,要麼太空泛,要麼言過其實。畢竟姚不是非常出名的歌手,也沒到德藝雙馨的地步。但死者為大,英年早逝,令人嘆息。拋開媒體的人文關懷意識,其實更多的是搶新聞、抓眼球的考慮。果然在媒體大戰中,有報導出現了這樣的標題:「記者圍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她的死亡」。更有記者潛入太平間,拍攝死者的遺體。

關於姚貝娜去世的報導,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對於公眾人物,不報導說不過去,讀者也想知道。但怎麼報,才能在媒體操守、名人效應、家屬感受和讀者好奇間找到平衡,又沒有定式。對此有記者質問:1,記者是世界上唯一會因為敬業挨罵的職業;2,中國人喜歡罵記者,因為罵記者最安全;3,記者如果不報導死亡,這個世界是不是就沒有死亡了?4,記者不報導姚貝娜死亡,相當於醫生不搶救姚貝娜……

壞消息才是好消息,名人效應、負面消息、反常性、涉及性別和人性、死亡犯罪等等,是媒體和受眾公認的好新聞。姚貝娜去世幾乎具有新聞價值的所有特點。媒體報導的方式方法充滿爭議,但內容還是守住了底線,總的基調是緬懷、惋惜,沒有挖掘隱私。就算拍攝到遺體,也沒有任何媒體會發布。

姚貝娜生前是娛樂人物,在娛樂至死的年代,所有相關的話題都會引發新聞大戰。當年傑克遜和張國榮的死訊、王菲生孩子和離婚、黃海波嫖娼等,都是一樣的炒作。但是具體到這個時段,在惡炒姚貝娜去世的背後,其實還有複雜的因素。

同期還有兩個死亡話題。一個是杭州的小攤販為躲避城管,不慎駕車碾死自己4歲的兒子。監控錄影曝光後,儘管這個新聞涉及到孩子,更令人震撼。但是在中國大地上,強權和弱勢的對抗,普通人的苦難,每天都在上演,人們已經產生新聞疲勞。更主要的是,最終都會指向政治:權力肆虐,民眾的權利受損;國富民窮,民眾的生活福利沒有保障。而這些,又該怎麼說呢?

另一個是趙紫陽去世10周年紀念。可這個在中國能說嗎?媒體敢說嗎?閹割的歷史,流逝的時間,89事件到現在26年過去了,能有人知道有過這麼個人存在就不錯了,還指望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去世。

至於同期軍委副主席張萬年,那也不是媒體敢報導和炒作的,必須要有官方的通稿和口徑。

2014年,中國的新聞就三個主題:一是抓姦式反腐,中紀委的網站成為最熱門的媒體;二是習大大愛著彭麻麻,各種出訪走秀;三是正能量,周小平花千芳爭奇鬥艷,不識相的方舟子趕盡殺絕,公知大V噤若寒蟬。

2015年開始,仍然沿襲著這三個路線。在政治高壓和媒體管控下,別的新聞不能報、不敢報,媒體和公眾又有巨大的新聞需求,就只好拿姚貝娜之死說事了。

(有刪減)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東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120/502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