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中國人過年習俗 古畫完整版(附文19篇) (中)

作者:

 圖片

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三十除夕夜,歡樂守歲時 



微軟雅黑">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風俗一致,過年包餃子;而南方各地則風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湯圓、或吃米飯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著諸多不同的過年風俗。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圓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少數地方風俗不同,比如貴州,桌上的魚不是不能吃的,是要剩下一些,寓意「年年有餘」)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除夕的主要節目是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貼春聯、貼窗花、貼福字、貼年畫、燃爆竹、壘旺火、上墳請祖上大供等。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台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在自家院子裡,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台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山東吃團圓餃子,三十晚上不許睡覺,守歲過12點,12點後放鞭炮吃餃子;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將其燉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海南至今仍保持"吃新",就是吃新收穫的勞動成果。飯,是用剛從田中收割來的新穀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釀的;菜、魚、肉等均是當年種養的;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餃子時,餃子皮不是一個一個擀出來的,而是將面擀成一個大片後用碗扣成的;豫南一帶除夕的年夜飯吃到午夜,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再端上一盤魚,以示年年有餘;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在香港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曆新年期間,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也成為了過年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關於除夕的這些內容,此不再贅述,這裡給博友們講一下除夕夜的一些民俗和禁忌: 
  1、忌倒污水、倒垃圾、丟棄雜物、隨地便溺;這會不小心濺灑到神靈身上。
  2、忌惡聲謾罵,大聲呵斥、小孩哭鬧;相傳這種態度對神靈不敬。
  3、忌諱打破碗碟,打破的補救方式是用紅紙包起,口念「歲歲平安」,並放在神案上數天。
  4、用水井的從除夕夜到初一都不要挑水,以免驚動龍王,影響到來年的風調雨順。
  5、除夕守夜,燈要徹夜不滅,直到太陽升起,忌黑暗。
  6、忌諱做掃除、開箱櫃,倉庫門、保險柜門等,以免財氣被趕走,財物丟失;
  7、貼窗花、對聯剩下的漿糊不能留,否則來年日子會越過越糊塗;
  8、病人要暫時停藥,家裡年前煎過的藥渣一定要倒掉,不要留下;
  9、說話忌「破」、「死」、「病」、「輸」、「敗」等不吉利的字眼;
  10、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等,總之是討口彩。
  11、年夜飯必須要先要祭祀祖先;請祖靈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人不團圓、財不完整。
  12、祖靈請來之後,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不能與祖先爭座位。
  13、祭祖靈時,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門外無主鬼魂聽到後,造成小孩夭折。
  14、注意忌諱打擾別人和別人來打擾,這時忌諱有人來串門,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15、除夕夜特別禁忌照鏡子,以免見「惡魔」及孤魂野鬼;
  16、禁忌將燈油潑地,倘若油味沖淡了酒味,「惡魔」便會醒來,導致禍害接踵而至。
  17、忌吃稀飯,這天若吃稀飯,一年外出都會被雨淋,甚至大雨會將田土衝垮。
  18、忌殺生,殺生必見血光,為不祥之兆,會引起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發生。
  19、出嫁的女兒第一年初一不能回娘家,這會會讓娘家破敗,特殊情況看父母不許帶東西。
  20、除夕的飯菜要有剩餘,忌一乾二淨,這是要新的一年衣食無憂,財運亨通,多有結餘。
 
 

圖片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初一占三元歡喜過大年




   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云:「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正月初一,也就是大年初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過年是我們中華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農曆舊的一年結束和新的一年的開始。嚴格意義上過年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過年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過年期間,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初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這被稱為「滿堂紅」。吃過早飯,就是過年裡的一項重要活動,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里祝賀新春,拜年。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即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過年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古代,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古時過年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裡度朔山上的天雞,當太陽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過年門窗上畫的雞,就是象徵著天雞。古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雞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故而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這一風俗禁忌至今仍為人們所遵從。歡歡喜喜過大年,大年初一禁忌多,不過各種習俗和禁忌,是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不必過於執著,其首要是討吉利、得彩頭,大家掌握了,一是注意,二是一旦破了忌,可以通過口彩來化解,免得落個過年不快樂,沒有了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好氣氛。正月初一的忌諱,上篇博文里,除夕的禁忌已經說了不少,這些在初一也是一樣的,本篇將就大年初一再補充說明以下注意事項:
 
  1、初一頭件事,注意安全,要注意小朋友放鞭炮,注意防止火災事故,如有不小心的碰傷之類事情發生,要說「大年初一第一天,碰撞是要賺大錢」化解。
  2、初一要有新氣象,大人小孩都要穿新衣、戴新帽,尤其是注意穿上新鞋子。戴新帽加官晉級,穿新衣稱心如意,腳上穿上新鞋子,一切邪事踩腳下,萬事如意。
  3、初一不能拿東西出門。特別是水土不能流失,因為水土為財,一年之首日,流失水土,等於此年財運不佳。記著自己帶出去的東西一定要帶回家來,不要隨手丟棄。
  4、初一的早飯,一定要注意,不能夾生、不能不夠吃,做飯熟了順,生了則一年事事不順,幹事半途而廢。飯做多一些,早上的餃子有剩餘,一年的金錢有節餘。
  5、初一忌五更提名,禁忌天亮前大聲說話、呼喚姓名或催人早起。若呼人早起,只能用爆竹或其他響動來驚醒,否則被提名叫醒的人會得紅眼病及一年都讓人催著幹活,辛苦勞碌。最早起床的人,一睜眼,不說別的話,要念:五更歌謠,歌謠云:「起五更,拍炕頭,銀子錢,往家流。起五更,拍坑幫,銀子錢,往家裝。起五更,摸炕沿,有的是,銀子錢。起五更,摸水瓮,喝涼水,不生病。起五更,摸摸鍋,吃飽飯,子孫多。」
  6、初一要起早,大年初一為四時之始,以早為貴,早有所成,一切占先。人們早起後,早鳴鞭炮,早開福門,早迎財喜神,早出門叩節拜年。過了「四始」日,就不再講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頭紅」的說話。
  7、初一忌睡懶覺,忌睡午覺,這一天忌諱躺在床上。,躺在床上是臥床不起,「初一臥床犯大忌,小鬼邪病找上門」,忌睡午覺,俗有「男人睡午覺,田畦會崩坍;女人睡午睡,爐灶會塌陷」。
  8、初一忌跟還在睡覺的人拜年,不可以躺在床上說恭喜,傳說會導致長年臥床。
  9、初一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物件,不能讓別幫自己開抽屜等,否則會掏走財運,一年容易被盜和錢財流失。
  10、初一忌諱去有喪事的家庭拜年。家有老人去世,三年內還要回家過年,外人初一更不能去,否則會衝撞,自己也因初一染陰氣,一年得陰病。
  11、初一忌請醫生看病,否則,象徵一年到頭都要生病。醫生也忌諱在正月初一出診,會不吉利。當然值班坐診是節日加班,沒有不吉利的。忌吃藥。說是「初一吃藥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藥。
  12、長輩給晚輩壓歲錢,金額要是偶數,否則不吉利。
  13、初一忌啼哭。啼哭是「歹頭彩」,兆示疾病、凶禍。「大年初一哭啼啼,疾病凶禍纏上身」
  14、初一出門回來忌空手而歸,要抱一束柴禾進家門,見家人抱一抱柴禾進家,一家人要馬上打開大門,一連聲地叫:「柴(財)來家啦!柴(財)來家啦!」柴與財諧音,祈願新年財源茂盛。 
  15、初一忌動針錢。說是「初一動了針錢,挑了龍筋長(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針眼一樣小)針眼」。古時候初一女人一般足不出戶,相對空閒,但不能做針線活,否則大忙耕田下地會遭「泥鑽子」刺手鑿腳。雨水來時,大垮崩缺難於耕種。
  16、初一忌洗腳。腳要在大年三十晚洗好,但初一奔忙一天,也難免起汗濕腳,雖有汗也不能洗,否則會造成來年事無巨細皆如水洗,徒勞無功。
  17、初一忌吃麵條。吃麵條是開錯頭,一年做事會無頭無緒,沒有好的結果。「女人在家梳頭,男人在外流油。」初一早起,女人不得用梳子梳頭,只能用手理,否則就會造成家中損財等不吉。
  18、初一燒頭香要注意禮節:用心拜,動作能夠懂最好,不懂也沒關係,思想一定要集中,先瞌三個頭,瞌完頭插香的時候在心中講「我xxx大年初一早上給觀世音菩薩和所有菩薩請安獻早香,請觀世音菩薩保估我xxx」起來後許願,講事情,講完了再瞌三個頭。記住瞌頭前一定要先看看菩薩再跪下來,不能穿拖鞋拜佛,不管圖騰是什麼顏色,不能穿黑衣服,穿黑衣服會帶來不好的運氣。
 
  大年初一,喜氣洋洋,不過古時候忌諱也多,現在保留的也很多,各地習慣也不盡相同,實難備記。很多禁忌沒有科學依據,但也純樸地表現了人們希望來年風調雨順的美好願景。

 
 
圖片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初二迎婿日姊妹相聚會



   大年初一為四時之始,人們以早為貴,早有所成,一切占先。過了「四始」日,人們就不再講究「早」字了,可以睡個大懶覺,民俗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頭紅」的說法。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夫婿要同行,俗稱[迎婿日]。回家時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一定不要空手,要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否則那可是對娘家的不在乎啊。
 
  這一天,兒女們都在家,所以,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平時忙碌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閒下來、敘敘舊、話話家常。
 
  大年初二,這一天孩子們格外喜洋,都會提著鯉魚燈去討個好意頭。
 
  河南大年初二是去看望舅舅,到初四才是女兒回門,這個風俗在不少地方是這樣堅持,這和初二回娘家其實是一個概念,媽媽年齡大了,那麼就由下一代代表爸爸媽媽去了。
 
  位於福建省東北部的福安,有「初二不逛門」的民俗。大年初二,福安人基本上不去親朋好友家逛門,如果一定要去,初一那天就要先去報到一下,第二天才能再去。許多外地的朋友不知道這個民俗,如果冒昧在初二這一天前往福安朋友的家裡,雖不至於吃閉門羹,但是主人臉上卻少了過年應有的熱情和福安人好客的本性(閩東六縣二市二區中僅有福安如此,全國其他地方更未聽說)。這個民俗已存在四五百年!
 
  在福安,大年初二,除了親朋好友互不逛門外,還有一些習俗:一是各家各戶不燃放鞭炮;二是不點香火;三是不奏禮樂;四是商家關門歇業等等,古代「國喪」的一切禮儀,在大年初二日均得到完整的體現。而且,歷經四百多年的演繹,在各類通書上(福安的街面上也能買到各種版本的通書,大部分是外地風水、陰陽先生所著),和大部分正月的日子一樣,雖然大年初二屬於好日子,「宜辦諸事」。但是福安人均視而不見地把大年初二列為一等一的忌日,「諸事不宜」,不僅喜事、大事均與此日無緣,而且在這一天,各家各戶閉門不出。在福安,從除夕夜到大年初一,和全國各地一樣貼春聯、舞龍舞獅、張燈結彩、大放鞭炮、大宴親朋,但到了初二這一日,卻全城寂靜,宛若另一個世界。初一的喧囂與熱鬧似乎消失得無影無蹤。家家戶戶都窩在家中看電視、打麻將,絕少出門。到初三日,全城則又恢復了初一的年味。
 
  之所以形成這樣的習俗,完整的傳說是:明朝年間,倭寇作亂,屢犯閩浙海疆,有一年除夕夜,倭寇乘福安城關人民過年,疏於防範之際,裡應外合,攻入城中,大肆殺戮,死傷慘重,城中大多家中均有亡故。因為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按習俗本應該熱熱鬧鬧的過年,可家裡死了人要辦喪事,怎麼辦呢?大家相約,第二天(初一)先把喪事擱在一邊,等過了年第二日(也就是初二)再辦喪事。於是大年初一那天,大家仍舊按往常一樣,到親朋家逛門拜年,第二天(大年初二)就閉門辦喪事,家中沒有喪事的也不出門,以免衝撞。三天後,也就是大年初五,屍體收斂,法事作畢,就上山埋葬。因此大年初二、初五福安人不互相逛門拜年的習俗就這樣形成並嚴格遵守下來了。由此可見,「福安的初二」可說是全國迄今為止唯一的日寇侵華民俗紀念日。 

 
圖片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數。


初三小年朝赤狗不吉利



    1、小年朝:大年初三又叫「小年朝」開井日。清顧祿《清嘉錄·小年朝》;「(正月)初三日為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是日,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拿香火、素菜供於井欄,並將井上除夕所封的紅紙條揭去,名曰開井;有些地方,人們掃積塵於箕中,加上敝帚,倒在三又路口.以示送窮。
 
  2、天慶節:大年初三天慶節乃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3、赤狗日: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五帝之一,即南方之神,司夏天,遇到他的人一定會不吉利,故初三為「凶日」,不宜外出。據說在初三跟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貧」的意思,所以民間也不在這天宴客,會沖犯「赤狗」,帶來貧窮。在這天裡最好是呆在家裡,不要到任何親友家裡拜年。在中國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內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二〇一二年歲次壬辰正月初三日當對神前香火前門釘斷四方男女赤口賊盜火星一切禍災歸天大吉大利」),貼在前門和後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於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總之,貼「赤口」,是祈求一年到頭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不發生各種不幸,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4、穀子生日:正月初三又為「田生日」、穀子生日,民間有忌食米飯的習俗,以為如有犯者,會導致穀物減產。大年初三,舊習又稱為「餓鬼日」,這天忌探親訪友,不過這個習俗現在已經淡化許多。
 
   5、老鼠娶親:據傳說,大年初三是「老鼠娶親」的日子,老鼠娶親忌點燈,入夜後必須早早熄燈就寢,以讓老鼠家族舉行婚禮;並在家中各處撒鹽與米,稱為「老鼠分錢」。
 
   6、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併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因此有些做生意的就在初三正式開門營業了。
 
   以上關於初三的習俗,象天慶節、赤狗日、餓鬼日,這些民俗已經在逐漸淡化和消失。
 
圖片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初四迎灶神五路財臨門




  1、占羊日,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裡,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晉人董勛《問禮俗》載曰:「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於門,七日貼人於帳。」 
「三羊(陽)開泰」本應吉祥,但有一個「紅羊劫」的說法,讓大家不要出門。另外一個傳說,初四灶王爺要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離家。這符合人們連續過節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調整一下的要求,老北京有初四忌門的習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很有地位。
 
  2、迎灶神: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裡,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並施放鞭炮,以示恭迎。年初四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
 
  3、搶路頭: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討個吉利。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
 
  4、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行神,後來演變成接五路財神。初四日下午三點,接五路儀式的準備工作就開始了,直到晚上九、十點鐘結束。先是擺案桌,一般用兩張八仙桌拼起來即可。頭桌是果品如廣橘、甘蔗,寓意財路廣闊,生活甜蜜;二桌是糕點,寓意高升、常青;三桌為正席,供全豬、全雞、全魚,並元寶湯等。半桌是飯、面、菜,一碗路頭飯中插一根大蔥,蔥管內插一株千年紅,寓意興沖沖、年年紅。第三桌上的酒菜須等接上五路財神後方可奉上。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接五路須主人帶上香燭分別到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財神堂去請接,每接來一路財神,就在門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後,主人和夥計依次向財神禮拜,拜後將原供桌上的馬幛火化,表示恭送財神。儀式才算是結束了。
 
  5、路頭酒: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民國時,各商店於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開店門,燈燭輝煌,盛設供壇,接「財神」,並去財神廟「換元寶」。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請大小夥計,分發紅包。過去北京有句老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說官話。」宴會有酒有菜,酒後慣例是吃包子。掌柜這時舉杯祝賀,向大家道「辛苦」,這就叫「官話」。官話講完後包子端上來,掌柜的親自夾包子,包子放誰碗中,誰就被暗示已被解僱,被辭退之人飯後自動收拾行李告辭,所以這頓便宴俗名叫「吃滾蛋包子」。
 
   6、吃折羅:大年初四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室內撣塵,屋內掃地,垃圾堆到院中準備「扔窮」。牛羊肉鋪在這一天要到馬神廟燒香,因為羊王、牛王、馬王均在馬神廟內供奉,老北京以南郊馬神廟的羊王像最有名。


 
圖片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初五破禁忌送窮迎財神
 
   初五何以叫破五?據《封神榜》所說,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為「窮神」,有令她「逢破即歸」。神話傳說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讓人討厭的背夫之婦,封了窮神以後,就更讓人討厭了,還沒聽說有誰是喜歡窮神的是不是?所以人們就在初五這一天「破」她,讓她「即歸」----馬上滾回去吧!另外一種解釋是:有好多地方,在除夕夜是要把祖宗請回來過年的,在堂屋的正中,高掛祖宗牌位,燒香上供,意為請祖宗過年,吃好的,不忘祖宗的意思。到了初五,就要送祖宗「回去」了,過年過完了,所以,這一天要燒香,燒紙錢,恭送祖宗。由於初五要送窮神、接財神等,所以這一天非常重要,風俗上通常是要擺宴席,要放鞭炮,要吃象徵「元寶」的餃子。
 
  1、祭財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所謂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行神。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禦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為五聖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地風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之所以變為財神,蓋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於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人們虔誠以為接路頭,越快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搶路頭」。有的地方,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另外,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因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2、送五窮: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曾見於韓愈的《送窮文》。這位詩文大家說,"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其形象代表是《封神榜》中姜子牙的妻子,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3、吃餃子:好吃不過餃子。每逢佳節,餃子不可或缺。一年中,有六個日子是必須要吃餃子的。
 
  除夕吃餃子: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破五吃餃子:「破五」,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
 
  入伏吃餃子: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濕、悶熱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入伏的時候,恰是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面,餃子又是平時難見的上品,所以老北京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說法。
 
  立秋吃餃子:「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冬吃餃子: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立冬補冬,補嘴空」。在我國北方,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冬至吃餃子:「冬至吃水餃醫治凍耳朵」,相傳我國古代張仲景在奇寒的嚴冬用水餃(古時稱餛飩)醫治凍傷。有一年冬至(數九)這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張仲景看到許多人因饑寒交迫,手、足、耳朵被凍傷,他就把這些人邀至家中,親自動手包製水餃,餡料選用高熱量的辣椒和羊肉,煮熟後連餃子帶湯盛到碗裡,讓大家趁熱吃下。此法果然奏效,凍傷得以緩解並逐漸痊癒,由此而來便留下「冬至」這天吃水餃的美談。這段佳話仍在被現代人傳頌。

責任編輯: 宋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217/51596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