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製造將成過去式?企業倒閉潮2015席捲中國

「中國製造」一度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但如今,東南亞國家正在中低端製造業上發力,搶奪中國成本優勢地位;同時,原本在華生產的外資高端製造業也因為本國貨幣貶值,計劃撤出中國,回流本土,中國製造業面對「前後夾擊」的困境。

香港星島日報》日前報導稱,2015年中國傳統節日過年前夕,知名日本鐘錶企業西鐵城(Citizen)在廣州的生產基地宣布結業,遣散千多名員工。同樣在2月,美國微軟計劃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準備遷往越南。位於北京的微軟諾基亞工廠也將同步關停。據傳聞,兩廠將裁員共計九千人。

中國製造的問題在於大而不強

另中國經濟網報導,目前,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均計劃把製造基地回遷日本。優衣庫、耐克、富士康、三星等知名企業也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

業內預計中國製造業倒閉潮或在2015年爆。那麼,為什麼在21世紀屢屢傳出中國製造業的倒閉潮的新聞呢?中國製造業怎麼呢了?也許只有釐清中國製造業是如何興起的,釐清全球製造業的現狀;才能知道上述一系列問題的答案,並明晰中國製造業的未來。

中國製造業的前世今生

首先,是中國的改革開放,這意味著中國社會開始主動的擁抱和回歸到世界主流的文明中來了,即中國也就成為了世界中的一部分。

其次,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世界相對和平、穩定,者權威世界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力的條件,即世界經濟在這一階段,主要還是呈現出一種上升的趨勢,同時產業的轉型升級剛好也在這一階段出現,而中國作為資源價格的窪地,為世界級的企業找到了外在的競爭優勢——比較競爭優勢提供了便利和條件。

第三,中國社會主動融入世界大家庭和世界的一系列有利形勢,讓務實的中國人抓住了這一千載難縫的市場機會,即外在環境和內在要素創造出許多的創業機會,這樣一大批搭中國改革開放之風和世界經濟繁榮之便車的企業就應運而生,注意這些企業的出現,是對市場機會的把握(這種對市場機會的把握,更多的體現的是一種企業製造成本的能力,這種製造成本的能力並不是建立在依靠一套科學管理的系統下的,而不是體現企業家的創造價值的能力),而不是企業內在能力的體現,這也就為這些企業未來的持續、健康發展的不可能埋下了伏筆。

一旦內在要素和外在環境發生重大改變的時候(內在要素變化就是中國國內消費者消費的升級,這種升級包括兩個方面的:一是純物質層面的,他們由生活必需品的消費階段過渡到耐用消費品的發展階段,一是物質層面向精神層面轉型的,中國消費者消費由注重產品性能的發展階段過渡到重視自我享樂的階段,即由物為本的階段轉向以人文本的階段,這種複雜的消費環境,對中國製造業而言是一種巨大的考驗;外在環境變化就是世界經濟的不景氣、世界更多的價值窪地的出現、中國企業與世界企業的摩擦不斷的增多等等,這同樣考驗著中國製造業的智慧),中國製造業的經營成功就完全處在一種不可預期的狀態中,這也是為什麼在本世紀短短的十多年時間裡,市場永遠在傳中國製造業倒閉潮的理由。

新常態下的中國製造業

中國著名品牌戰略專家李光鬥日前撰文指出,市場是在不斷的供給與需求的循環中發展,對製造業也是如此。從供給角度來講,支撐製造業發展的是勞動、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從需求角度來講,支撐製造業發展的是投資、消費和淨出口拉動。現在製造業出現危機,很大情況就是供給與需求發生了變化。

在中國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看來,中國製造的問題在於大而不強。「我們的工具機占到世界的產量38%,但是我們高檔的數控工具機基本得靠進口。我們鋼鐵產量世界第一,但是港口碼頭上高噸位起重機的鋼絲繩得進口。我們的鋁產量是世界第一,但是飛機上用的鋁我們得進口。我們給每人每年平均做3套半衣服,但是這麼大的出口服裝基本上都是貼牌。」

對此,有專家表示,事實上中國製造產業發展了這麼多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利潤微薄不說,產品技術還跟不上市場發展。國內外有很多的現象表明,製造業企業不肯花資本去轉型升級,就得面對倒閉的惡夢。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綜合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224/519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