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華爾街日報:中國大陸社會現狀 已瀕於精神破產

余華作品《第七天》在中國國內並未收到太多好評,但其譯版在國外卻收穫了廣泛反響,美國媒體認為,從小說的虛擬敘事當中,世界看到了被管制的新聞媒體所無法呈現的中國。

余華

這一熱潮直到今日仍有餘溫,《華爾街日報》3月26日以《有中國特色的死亡》(De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為題發表評論,在討論余華作品之餘直刺中國社會,認為這部小說揭開了腐敗充斥的中國社會瀕臨精神破產的現狀,而這是遭到管制的新聞媒體所無法呈現的。

作者寫道:中國作家余華素有書寫現代中國史詩的名頭,他的第一部小說《活著》就跟隨著主角徐福貴的腳步,從國共內戰一直寫到文化大革命。其後,從家庭劇《許三觀賣血記》,作者重溫了中國毛澤東時代的劇變,從長篇小說《兄弟》,通過描寫一對繼兄弟的迥異的命運,作者又推進到了改革開放後的中國。

余華最新一部作品表現出了一種形式上的背離。《第七天》中的時間跨度僅一個星期,還有人物對於早已逝去的時光的緬懷──這本書發生在死後的世界裡,這是自我映射的沃土。他們的敘述滲透了當代中國的焦慮,正如其中一個鬼所感嘆的,「死也死不起啊!」

為了跟隨這些死人的探險,不信鬼神的讀者必須擱置自己的質疑。但余華使這一過程變得十分容易,他將其代入了兒子尋找父親的母題。故事的敘述者楊飛假設他的父親一定在身患淋巴癌晚期並且不告而別之後死去了,當楊飛自己也死於一場不期而來的飯館爆炸以後,他試圖要和自己的父親團聚。

余華所想像出的充滿娛樂性並且迷人的死後生活變成了作者對當代中國生活狀態發表評論的一塊畫布。在本書的早期場景之一當中,楊飛前往殯儀館,在那裡死者們排隊拿號等待火化。富有的男女穿著精緻長袍坐在扶手椅當中等待,而窮人只好坐在塑料座椅上。然而,這一等級結構在市長到來時被顛覆了──市長在與一名妓女性交時暴斃,他在一間VIP豪華套間裡等待火化。楊飛評論說,「豪華貴賓室鎮住了沙發貴賓區,金錢在權力面前自慚形穢。」

楊飛的死來得十分庸常,但其他人物則有更為戲劇化的結局,它們反映了現代中國的髒亂一面。其中,一個女孩子因為從她的男朋友那裡收到了一支假iPhone手機而跳了樓,而另一個男青年則因為賣腎後傷口感染而死。但最令人不適的故事來自李月珍,她在二十七名死嬰的陪伴下前往了「死無葬身之地」。在她被車撞死的幾天前,她剛剛幫助揭發了一起當地醫院的醜聞,二十七名胎兒在計劃生育政策下被流產,然後被作為「醫療垃圾」丟在河裡。

如果在一個缺少經驗的作家手中,這些令人不快的畫面可能會遭到不當的處理,但余華沒有訴諸暴力畫面或挑逗性的場面,相反地,他的筆法接近祭文,用精美的哀傷篇章構成了這本書。這也包括楊飛對他第一次遇到李月珍和她的養子們的描述:「我走過去,注意到樹葉越來越寬大,然後我看見一片片寬大搖曳的樹葉上躺著只剩下骨骼的嬰兒,他們在樹葉的搖籃里晃晃悠悠,唱著動人魂魄的歌聲。」

這本小說是對現代中國的批判,但余華從不對此指手畫腳──我們所讀到的人物已經足以描繪出一個瀕於精神破產邊緣的社會,一個充斥著腐敗的國家。

或許余華犯下的唯一一個錯誤在本書的最後一章。楊飛的敘述在小說的大部分章節里都是持續的,只偶爾被同行之鬼的對話或短暫獨白所打斷。然而,這些獨白到故事的最後部分變得越來越長,逐漸蓋過了楊飛的聲音。余華應當能夠做到平衡故事敘述,因為楊飛的視角是帶領讀者進入這段幻想旅程的第一個引子。一直到旅程結束仍然能夠感受到他的存在的話,是令人舒適的。

但這一缺陷並不會阻擋讀者感受《第七天》,這部小說集中了各種各樣的死亡,它們反映了這個活人的世界。它體現出,在這個對於記者的工作審查越來越嚴厲的中國,小說如何提供一種講述當代現實的別樣方式。這就是使余華如此及時地離開他的史詩敘述的原因:通過縮小他的鏡頭,他的作品獲得了新的緊迫性。

來源:華爾街日報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329/534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