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德國惡性通脹的教訓:刺激經濟萬劫不復

1923年11月15日,魏瑪共和國採取了決定性措施以終結惡性通貨膨脹的噩夢:德意志銀行(Reichsbank)——德國的中央銀行,停止將政府債務貨幣化,並廢除了紙馬克(Papermark,德語:Papiermark),發行了一種新的交換工具——地租馬克(Rentenmark)。這些措施成功地中止了惡性通貨膨脹,但紙馬克的購買力已被徹底摧毀。為了弄清楚這是怎麼回事,以及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們不得不簡單地回顧下一戰爆發前的那段時期。

自1871年起,馬克成為了德意志帝國的官方貨幣。隨著一戰爆發,1914年8月4日暫停以德國馬克兌換黃金。有黃金支持的德國馬克(或黃金馬克(Goldmark),如其在1914年後的稱呼)變成了沒有黃金支持的紙馬克。最初,德國在很大程度上通過發行債券以支付軍費。公債總額從1914年52億紙馬克漲到1918年1053億。1914年,紙馬克的數量是59億,但1918年紙馬克的數量達到329億。從1914年8月到1918年11月,德國的批發價已漲了115%,並且紙馬克的購買力已減少了一多半。同一時期,紙馬克兌美元的匯率跌了84%.

新魏瑪共和國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和政治挑戰。1920年,工業產出是1913年的61%,而1923年進一步下降到54%。在凡爾賽條約中,德國喪失了領土,這在實質上削弱了德國的生產能力:德國失去了先前領土總面積的13%左右,並且約有10%的德國人現居於國境之外。此外,德國還必須支付戰爭賠款。而最重要的是,新興的民主政府希望儘量最大程度地滿足選民的願望。由於稅收收入不足以維持這些開支,德意志銀行開始發動印鈔機。

從1920年4月到1921年3月,稅收占支出的比例只有37%,此後,情況稍有改善,1922年6月,稅收占總支出的比例甚至達到了75%。然後情況驟變。到1922年年底,德國被指控未能按時支付賠款。為索要賠款,1923年1月初,法國和比利時軍隊侵占了魯爾區——德國的工業重地。總理威廉·古諾(Wilhelm Kuno)領導下的德國政府呼籲魯爾區的工人們拒絕侵略者的所有要求,並承諾德國將會支付他們工資。德意志銀行以債務貨幣化的方式大肆印鈔,以維持政府的流動性,彌補稅收的短缺並支付工資、社會轉移支付以及補貼。

從1923年5月起,紙馬克的數量開始失控。它從4月的8.61萬億猛增至5月的17.34萬億,8月更增至669.703萬億,1923年11月紙馬克的數量達到400X1018。批發價格飆升到天文數字的水平,從1919年底到1923年11月增長了1183%。1918年一戰結束時,原本能買5000億個雞蛋的錢,五年後卻只能買一個雞蛋。1923年11月,一個月的時間,美元兌紙馬克的價格已增長了8912%。紙馬克實際上已如同廢紙。

隨著貨幣的崩潰,失業率上升。一戰結束後,失業率保持著相當低的水平——這是由於魏瑪共和國政府積極地以赤字支出和印鈔來維持經濟運行。1919年底,失業率為2.9%,1920年是4.1%,1921年為1.6%而1922年為2.8%。然而,隨著紙馬克瀕臨絕境,失業率於10月達到了19.1%,11月23.4%,12月則是28.2%。惡性通貨膨脹使絕大多數的德國人狀況惡化,尤其是中產階級。人們饑寒交迫。政治極端主義開始興起。

處理貨幣困境的關鍵在於德意志銀行本身。德意志銀行的行長,魯道夫·哈芬史坦(Rudolf E. A. Havenstein)是終身任期的,而且他的權力簡直無人可擋:在哈芬史坦的領導下,為維持德國財政,德意志銀行持續發行越來越多的紙馬克。此後,1923年11月15日,德意志銀行決定停止將政府債務貨幣化並發行新貨幣。同時,它決定一萬億(1012)紙馬克等於1地租馬克。1923年11月20日,哈芬史坦因心臟病突發而驟然逝世。同一天,將於12月擔任德意志銀行行長的亞爾馬·沙赫特(Hjalmar Schacht),採取行動,穩定紙馬克對美元的匯率:德意志銀行通過干預外匯市場使4.2萬億紙馬克等於1美元。而1萬億紙馬克等於1地租馬克,所以地租馬克對美元的匯率是4.2地租馬克等於1美元。這恰好是一戰前在德國馬克與美國美元之間盛行的匯率。「地租馬克的奇蹟」標誌著惡性通貨膨脹的終結。

這樣的貨幣災難怎會發生在一個文明先進的社會裡,導致通貨的徹底崩壞?對此人們提出了很多解釋。比如,有觀點認為,實際上是戰後賠款,長期赤字,以及紙馬克在外匯市場中貶值引發了德國的通貨崩潰。然而,這些解釋並不具有說服力,正如德國經濟學家漢斯·F·森霍爾茨(Hans F.Sennholz)解釋道:「每一個馬克都是德國人印製的,由純粹由德國人組成的政府所統治的中央銀行所發行的。正是組成聯合政府的各個德國政黨,如社會主義政黨,天主教中央黨(the Catholic Centre Party)和民主黨(the Democrats),要為他們執行的政策負全部責任。當然,不能指望任何政黨承認其在任何災難中的責任。」毫無疑問,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實屬人禍,這是沒有任何限制而增加貨幣實際數量的政治決策蓄意而為的結果。

我們能從德國惡性通貨膨脹里吸取什麼教訓呢?第一個教訓:哪怕是一個政治上獨立的中央銀行也不能提供可靠的保障以防止紙幣的毀滅。早在1922年,德意志銀行已在政治上獨立;實際上德意志銀行代表盟軍,為盟軍提供服務,作為暫時延期支付賠款的交換。但德意志銀行委員會仍決定實行高通脹。既然德國不得不日益依賴德意志銀行的信貸以維持經濟狀況,德意志銀行委員會決定在這種「事關存亡的政治危機」(existential political crisis)時提供無限量的貨幣。當然,魏瑪政客對信貸的胃口也變得再無節制。

第二個教訓,法幣不能正常運轉。亞爾馬•沙赫特(Hjalmar Schacht)在他的1953年傳記里提到:「只有當國家或中央銀行承諾,紙幣任何時候都能兌換成黃金時,才能夠使用紙幣。保證在任何時候紙幣都能兌換成黃金,這必須成為所有紙幣發行者的竭誠努力。」沙赫特的言論隱藏著一個重要的經濟學認識:沒有黃金支持的紙幣是政治上的貨幣,因此它是自由市場體系中的破壞因素。奧地利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很久以前就指出了這點。

「無中生有」被製造出來,並通過銀行信貸注入到經濟體系中的紙幣,不僅造成長期的通貨膨脹,還會產生不當投資,「繁榮與蕭條」的經濟周期,並導致陷入高額負債的境地。尤其是,一旦各國政府和銀行在債務負擔下捉襟見肘,經濟便將面臨收縮的危險,為了擺脫先前信貸生成的紙幣所致的問題,在選擇不那麼惡劣的辦法時,加印更多的鈔票看起來是再容易不過的政策。

看看今天的世界——許多經濟體已使用信貸生成的紙幣長達數十年,從而債台高築。目前的情況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與90多年前的魏瑪共和國十分相似。現在與當時一樣,迫切需要對貨幣秩序的改革;越快進行貨幣改革的挑戰,調整的代價就會越小。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鳳凰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421/545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