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雲舞青山 : 被嚴重誤解的古代名句 豈止「刑不上大夫」

— 被現代人嚴重誤解的俗語名言合集

作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自古以來,很多人都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芻狗來玩弄。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和曲解。

被現代人嚴重誤解的俗語名言合集

在中國文化氛圍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說的話,往往被人當成指導自己人生觀世界觀的不二準則。尤其是民間流傳的通俗語句,對人們的思想與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但幾千年流傳下來的俗語名言中,也有一些話被人刻意或無知地曲解,背離了話語者本身的意義與初衷,迷惑了天下萬千受眾……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真實含義

原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周易》

易經》比較費解的是「君子以自強不息」。很多人都把它理解成「君子應當自強不息」,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以」在古文裡是「用」的意思。其意思應是「君子以之自強不息」,就是君子用了它以後就會自強不息。這裡的「之」,就是指「天行健」。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天道的運行是最健康的,君子通過順應這種規律,使自己變的強壯,生生不息,而不是讓君子埋頭苦幹不鬆勁兒的意思。這種處世之道,在古時候幾乎人人都懂,老子不是也說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從「我」出發,站在一般人的思想境界中來思考《周易》。「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的理解就會很膚淺,很膚淺。即做事情,只想著儘量不求人,要「自強」,所以,給人的印象是清高,個性強,爭強好勝。我們也知道對人要寬容,心胸要寬闊,不要斤斤計較小事情。但是,如果對方對自己評價不公,有時也就忍不住,會指責對方。

《周易》的「三才觀」告訴了我們人類,天生人,地養人,人是天地造化的傑作,天地有生養萬物之功。相對於天地而言,人的形體何其渺小,人的生命何其脆弱,人的壽命何其短暫。但是,人可以取法天地的精神,通過道德修養能效法天地,達到天地合一的水平。效法天地的道德,修養自己,人類也要尊重自然,愛護自然,自然和諧的生活在地球之中,這樣人類才可能有美好的未來。

健康的體魄是怎麼來的?有些人很奇怪,為什麼沒見我生過什麼病,還一年四季洗冷水。其實保持健康很簡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你的作息有規律嗎?你能保持心靈的寧靜嗎?你喜歡伴隨什麼DJ群魔亂舞嗎?你喜歡瘋狂縱慾嗎?在當下這個物慾橫流沒看過A什麼片就會被認為性取向有問題的社會裡,你能夠控制自己嗎?你順應天道了嗎?曾經的年輕人,做什麼知道控制自己;現在的年輕人,幹啥都想「別苦了自己」。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真實含義

原句:「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秦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是《論語》中的一句經典台詞。「老百姓嘛,讓他們知道那麼多幹什麼?只要讓他們做事就行了,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著我們的意思去做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麼」,這句訓誡不可謂不惡毒,它被千百年來中國的大小統治者奉為圭臬。正是這句話,孔老夫子更被認為是千百年來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但是,這條愚民之術,真是孔子這位致力於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嗎?

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後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再經過一個「句斷」的過程,即是根據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地方加上標點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在這裡插一句,孔子的文章為什麼被後人引用的非常多呢?這其一當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則是因為他的語錄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一來,後來的人無論是誰,抱著什麼目地,都可以從孔子的話中斷章取義地引用其中的相關部份,再加以自己個人傾向的理解和句斷,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比方說現在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從前文來看,我們孔老先生前邊一直在討論詩、禮、樂的教育問題,可怎麼後邊一下子就變成去教帝王權術的訓誡了呢?原來,這又是後人別有用心的斷章取義,刻意在句子的中間用一個不恰當的「句斷」使這句話產生了歧義的緣故。我們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很容易就能得出這句話正確的分句方法:「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看,談教育談的多深刻啊。解釋如此通順,而且更加貼近「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孔老夫子的本意。怎麼下面劈頭蓋臉就來了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變成向帝王們教誨愚民政策的訓誡了呢?千百年來研究《論語》的大儒們之中,難道就沒人發現這一點嗎?為什麼要讓孔老夫子背兩千多年的黑鍋呢?顯然,這背後依舊是統治者們的陰暗心理在作祟,他們要為自己的愚民政策找尋一個理論依據和心靈安慰。

3、「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真實含義

原句: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

——《禮記》

長期以來在中國人頭腦里,「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舊社會階級壓迫」的鐵證。我們不妨翻開典籍,看看歷史真相。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於《禮記》。「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

《禮記》這段原文是記載具體的乘車禮儀。根據上下文,「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實應該分為兩句話,逗號應改成句號。「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這是講一般乘車禮儀。

兩車相遇,要相互表示敬意。上級遇到下級,不用下車,但要扶著車前橫木,點頭行禮;下級遇到上級,就要下車行禮;至於庶人,在先秦人看來,他沒有當官食祿,就不必行這套禮數。這和現代公司禮儀只能約束公司內部是一樣的。

「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這是講對違反乘車禮儀者的處理。對於違反乘車禮儀的下級,如果級別是大夫,國君就不能用刑罰羞辱;國君也不能帶著行刑者在身邊恐嚇下級行禮。也就是說上級不能暴力逼迫下級對上級禮貌。現代公司不也講要人性化管理,老闆對經理層要客氣嗎?「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這是講特殊情況下乘車禮儀的變通。

這是先秦封建制禮儀,都是合情合理的,古人的純樸可見一斑。這哪有什麼「階級壓迫」色彩?就算是後人將「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混合成一句話,割裂了《禮記》中具體乘車禮儀的語境,古人也沒有認為「禮不下庶人」就是指對百姓無禮,「刑不上大夫」就是指貴族可以無法無天。

4、以德抱怨

原句:「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以德抱怨」不過是孔子的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

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報怨」的後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什麼話呢?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以正直的態度去對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該咋辦咋辦,以一個正確客觀的態度去解決。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真實含義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莊子.養生主》

這句話常被掛在圖書館裡,當作學習勵志類的明言警句。

莊子的這句話其實是這個意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很危險的事情。

可見這句話並不是催促大家拼命讀書,而是勸大家不要盲目讀書,要合理利用有限的生命,處理無限的知識。這在資訊時代的今天,尤其重要。

6、「相濡以沫」的真實含義

原句: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大宗師》

相濡以沫,或許是一句對患難夫妻的贊語,但莊子的原義是:泉水乾涸了,兩條魚為了生存,彼此用嘴裡的濕氣來餵對方,苟延殘喘。但與其在死亡邊緣才這樣互相扶持,還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互不相識的來的好。

「相濡以沫」,或許令人感動;而「相忘於江湖」則是另一種境界,選擇放棄強烈的感情來換取平穩的生活。這或許需要更大的坦蕩、更淡泊的心境吧。

7、「君子不器」的真實含義

原句: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筆者認為,完整的描述何為君子的,就是這句「君子不器」。

器,就是器具,無論什麼器具其功能和用途都是有限的。很久以來,此句多被解釋為,君子不能拘於一才一藝,而是要多才多藝,這種解釋與現代人類沉淪於物質世界的實情是特別符合。其實,仔細一想就知道,無論如何多才多藝,都是有限度的,都還處於「器」的層次,無非是大小、多少而已。那麼何謂「不器」呢?

說到這裡想起夫子和子貢的一段對話,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子貢問: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瑚璉是古代祭器中貴重而華美的一種)。看樣子當時的子貢在孔子眼中雖然有才能但是還沒有達到「不器」的境界啊!

說「不器」,必須說「道」。《論語》中雖然沒有記錄孔子說「道」是什麼,但是卻可以證明「道」在孔子心目中崇高的地位,「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又說君子應該「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君子應該如何求「道」呢?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可見孔子認為君子為事的目地不在於事,而在乎道!孔子的門生,子夏則在「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中說明了君子和工匠行事的不同,君子為事是為了求道,工匠只是為了完成其事。

君子不器,不但提出了君子應該成為什麼的人,而且也同時在提醒那些想成為君子的人行事時不能忘記真正目地。孔子說君子應該「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是君子的行為準則。筆者認為,科舉興而儒教廢,當「讀書」失去其求道修養的意義而成為追求功名的「器物」的時候,不但是儒學的沒落也是人心的敗壞使然。現代的教育就更落其次了,之所謂「人才」,也就是說「汝器也」。

8、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告訴你,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聖人們也沒兩樣,還不是把我們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自古以來,很多人都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芻狗來玩弄。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和曲解。

這裡的「芻狗」,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犧牲(因為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的犧牲)。隨著社會風氣的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就相當於後來在拜祀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天地生了萬物,它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它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它的萬物特別差,更沒有想從萬物那裡取回什麼報酬。而人之所以對萬物差,甚至人幫助了人,往往都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是因為人的自私的觀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議人要效法天地的「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的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

歷史追隨孔子奉行「仁」,於是「不仁」似乎成了貶義詞。老子此語實為超脫情感的境界,天地福澤禍害,無關萬物情感與意願。不仁,才是天地最大的公平。另外,「芻狗」指草扎的狗,非「豬狗」。

9、「人定勝天」

原句:……兵強勝人,人強勝天,能制其有者,則能制人之有;不能制其有者,則人制之。令行禁止,王始也。——《逸周書?卷三?文傳解》

《逸周書》原名《周書》,或稱《汲冢周書》,由戰國時人編集古代文獻而成,記載上古至周的一些傳說事跡。《文傳解》記載周文王即位第九年春天在都城鄗,對後來的周武王姬發所說的一段話,內容期勉姬發成為一個仁德愛民的國君,並且指出治理國政時應該順應四時,在合宜的季節耕種、打獵、砍伐草木,不獵殺有孕和幼小的動物,讓土地有足夠的時間休養生息,是保持國力強盛不衰的方法。

其中提到:「兵強勝人,人強勝天」,說明強大的兵力可以勝過人力,而人力可以戰勝天命、克服自然阻礙。後來「人定勝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的智慧和力量,能夠克服自然阻礙,造福於民。

可見,這個詞只是一個關於君王如何治理好國家從而保持國力強盛造福於民的普通詞彙。

可是這個詞落到戰天鬥地的無神論者手裡,就完全變味了。一個詞被喊了幾十年,還流行了幾十年!現在遇到大的災難,救災現場或電視上甚至還能聽到這幾個字。這邊在廢墟里呼天搶地,那邊還叫喊著「人定勝天」,這本身就是個天大的笑話。

不用說太多的道理,人在地震、洪水、海嘯、颶風吧,在這些自然力面前,人類是多麼的無助,多麼的可憐!(節選)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513/555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