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黨媒不直言「權威人士」是誰 港媒析三大原因

作者:

「權威人士」具體是誰根本不重要,重要是他代表中共聲音,針對嚴峻的經濟形勢發聲。

日前,大陸《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和二版頭條,專訪「權威人士」,縱論當前經濟形勢,此文火爆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兩個輿論場,解讀之多頗為罕見,而這個「權威人士」是誰,也引起了人們的猜測。

大陸《人民日報》是喉舌中的喉舌,它最接近中南海,是中共高層直接發聲的地方,在一個政黨、政治全方面影響社會生活的國度,《人民日報》雖然過於高冷,但在這裡確實可以「讀懂中國」,或者說讀懂中共高層的意思,在大陸,但凡要「做點大事」的人,很少有不讀這份共中共機關報的。

這份報紙很多報導很難說是按新聞規律來操作,因為它承載的宣傳任務可能遠大於新聞任務,因此,我們會發現,它的很多報導甚至連新聞的5W要素——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都不全,但它很多時候肩負著中共高層對下面層層級級的官員或群眾宣傳、喊話、教育、指導的任務,這就決定了它對政治、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的報導,具有明顯的「指導意義」,研究這份報紙一些重要報導和評論,其實就是一種「揣測上意」。

當這份報紙以「權威人士」之口來縱論當前經濟形勢時,人們首先想問,這是不是官方的、中共的態度?其次,這個「權威人士」是誰?為什麽不直接明說某某某?其原因,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解讀。

第一,用「權威人士」而不指名道姓,是因為「權威人士」的身份不方便挑明。當這個「權威人士」是高級別的領導人時,說的又是相對敏感的話題,為了不讓矛頭都集中到領導人身上;或是這樣的講話代表了集體的意見,體現了最高決策層的意圖,換作「權威人士」,則既可以達到說話的目的,又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比如國共內戰時,一篇叫《中共權威人士評論目前時局》的新華社稿件中,「中共權威人士」發表了一段熱情洋溢、態度堅定的評論,其文風口吻非常像毛澤東,而且在《毛澤東選集》裡也能找到基本相同的表述。這明明是毛澤東的講話(或作文),又不道明身份,而是用「權威人士」,就是既體現集體意圖,又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又比如日前中共機關報這篇《正視困難保持定力前景光明》的報導,有論者從裡面具有非常強的個人色彩的語言,猜測「權威人士」是當今大陸最高元首,似乎也不無道理。只是,經由「權威人士」表述出來,就變成了集體的意見了,個人色彩大為減弱。

第二,當這個「權威人士」極有可能是高級別的領導人,卻又不亮明身份,是因為高級別的領導人亮明身份站出來說話,與隱匿身份說話效果是不一樣的。亮明身份說話那是作硬性的要求、教育、指導,那麽,各地各部門就會引起高度重要,要組織學習領導講話,層層認真貫徹落實,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而用隱匿身份的形式來說話,就不是命令式的要求,而是隔空喊話,柔性勸導,不是要求各級政府必須怎麽做,而是認清大勢,建議怎麽做。

比如「權威人士」談到結構調整,認為「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只能主動調、主動轉。經濟發展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我們要扭住調結構不放鬆,不必太糾結於一兩個百分點的起落,更不能以焦慮心態穩增長,結果事與願違。」但是具體到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一兩個百分點的起落對一些地方來說絕不是少事,可能關係到就業和社會保障,對各地參差不齊的情況不可能作統一的硬性的命令要求,只能借「權威人士」之口,來進行引導性的要求。

第三,這個「權威人士」可能是中共黨內的智囊人物或智囊團隊,他們接受官方委託,對某一個問題比如當前中國經濟形勢進行研究,其研究成果以「新聞報導」的方式發表出來,對各級政府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價值。其實我們細讀這個報導的內容會發現,其談論的經濟問題相對宏觀,也比較前沿,不排除是智囊人物或智囊團隊受命研究,而研究成果又獲得高層的修改和同意,再以「權威人士」的方式發表出來。

由此可見,「權威人士」具體是誰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代表了中共、官方的聲音,針對當前較為嚴峻的經濟形勢發聲。這個發聲既有對當前嚴峻經濟形勢嚴峻的分析,即國際上,全球供求格局變化了;國內,進入「三期疊加」階段,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產業結構調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也提出了解決的方法和策略:「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要靠創新,靠轉方式調結構。」也有鼓勁打氣,以引起各地足夠的重視,振作有為,如果經濟仍無起色,就可能要亮明底牌了。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東方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601/56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