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本草綱目》·格物通典的誕生記

《本草綱目》——我國古代醫藥史上卷帙最長內容最豐富的藥學巨著,2011年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西泠印社拍賣的這部「金陵本」《本草綱目》,是《本草綱目》成書後的第一個刻本,是李時珍在世時主持刊刻的,最能體現他的原意,圖例也都是李時珍和他的兒子所作。全書共五十二卷,此本存四十二卷。

這類大型書籍的編纂,一般都是由政府出面組織,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和工作條件的保證,一個職業醫生是如何排除萬難,堅守並完成這項工作的呢?

2015西泠春拍本草綱目(祖本)

從《本草綱目》中,我們可以看到,李時珍閱讀視野非常廣博,「上至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集」。於是,在最初的創作設定上,《本草綱目》便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本草文獻,以一部博物學著作的姿態存在。

除了植物之外,動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礦物、採礦,甚至歷史、語言文字等方面的內容,只要有參考價值,李時珍都作了細緻的研究,以中藥為依託,綜合了中醫基礎理論、藥物、方劑、臨床應用等眾多學科,集歷代本草之大成而出新。

這個學者型的醫家,不僅在民間遊歷收集資料,還在為官員治病的過程中,得到了接觸珍貴文獻資料的機會。他通過王府藏書飽覽醫學典籍,在太醫院看到了國外進口藥材和國內很多貴重藥材,這些都成為編寫《本草綱目》的重要素材。

2015西泠春拍本草綱目(祖本)

大數據分析與處理

收集了海量的知識信息後,李時珍採用了傳統的「通考據」治學方法,通過對文獻的收集、校勘和訂正,考據、詮釋、整理和疏通等工作,糾正舊說的錯誤,求得正確的理解和知識,確立了《本草綱目》的學術品質。套用當下的話說,這就是大數據的分析與處理。高質量的數據和有效的數據管理,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在實際的臨床應用領域,都能夠保證分析結果的真實和有價值。

按照事先制定好的寫作體例和寫作要求,李時珍在每味葯下均排出10個項目,包括正名、釋名、集解、辨疑、正誤、修制、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重點是醫藥結合及應用的論述。

值得玩味的是,由於李時珍受過傳統訓詁學的訓練,《本草綱目》甚至成為一部探討語源及相關名物訓詁的重要著作,從《本草綱目》「釋名」一項中,便能充分感受到。

分類即為創造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採用「以綱挈目」的體例,力求「博而不繁,詳見有要」。改變了歷代本草對每種藥物採用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採取了「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分類法,不但實用,而且奠定了近代植物分類學說,比西方植物學分類鼻祖,瑞典人林奈早了100多年。

無怪乎許多學者把它稱為「古代最完美的分類法」。鼎鼎大名的學者李約瑟在皈依中國文化過程中,都將《本草綱目》作為研究中國科學發展史的指南。

開啟獨立出版之路

1578年,62歲的李時珍終於完成了《本草綱目》的編寫。定稿之後,李時珍便親自開始聯繫出版事宜。他本想得到官府的支持,但沒有成功,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當時全國最大的刻印中心——南京。可是民營的出版機構感興趣的是有確定讀者群的書籍,比如小說、戲曲類圖書,而《本草綱目》是讀者數目有限的醫書,所以這條路也失敗了。

王世貞十年一序

《本草綱目》的出版雖然遇到困難,但卻被廣泛地傳抄。有識之士為李時珍出謀劃策,建議他請當時的文人領袖王世貞為書作序,這樣也許能引起朝野的重視。

1580年秋,李時珍前往南京拜會王世貞,但王世貞對這部書並不感興趣,李時珍不想放棄,但也想不出其它辦法,只好一面在南京懸壺行醫,一面等待機會,這一等就是10年。10年後,1590年,73歲的李時珍再次與王世貞會面,晚年身體欠安的王世貞在認真閱讀了190餘萬字的《本草綱目》後,寫下了評價極高的序言:

「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核究竟,直窺淵海。茲豈禁以醫書覯哉?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錄,臣民之重寶」。

金陵本面世

由於王世貞從來「不妄贊一辭」,但卻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推崇備至,使得金陵書商胡承龍決定出版這部書,1593年,這部歷史性的醫學巨著終於雕版完成!可惜李時珍那時已經去世了。

1596年,《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面世,世稱「金陵版」。李時珍的兒子李建元帶著這部巨著和父親生前留下的遺表進見當時的明神宗皇帝,神宗親批「書留覽,禮部知道,欽此」的聖旨,《本草綱目》的流傳終於暢行無阻了。

《本草綱目》於公元1606年傳入日本,17世紀後被譯成日、朝、法、德、英、拉丁、俄等十餘種文字,風行整個世界。

責任編輯: 陳柏聖  來源:中國美術家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628/577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