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過勞死」前的12個症狀,你中了幾個?

不時會聽到新聞報導,最近某某IT公司、金融公司、某某醫院,又有人倒在工作的崗位上,猝死了。這些精英們,年齡一般集中在30-50歲,死者往往在死前一周有過重的工作任務或過大的心理壓力。

我們總會感慨,他們一定是太累了,以至於「過勞死」了。其實,「過勞死」是社會醫學領域非常關注的話題。

這個說法,最早出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繁榮時期,它的英文名稱為Karoshi,從日語翻譯過來,我們暫稱為「過勞死」吧。「過勞死」很多時候是由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發展而來的,有一些潛在的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消化道疾病等,會被疲勞誘發、促進或加劇,最終導致「猝死」。

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報告,因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由多種原因造成,症狀表現複雜,也無法通過實驗結果診斷,因此,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僅有20%能被診斷出來。沒有被診斷和及時處理的病例,可能就會發生「過勞死」的危險。

通俗一點講,人體就像一個彈簧,勞累就是外力。當勞累超過極限或持續時間過長時,身體這個彈簧就會發生永久變形,甚至斷裂,即導致老化、衰竭甚至死亡。

什麼人容易發生「過勞死」呢?

簡單說來,容易發生過度勞累的人群就是「過勞死」的危險人群:

·有事業心的人,特別是稱得上「工作狂」的人;

·有遺傳早亡血統又自以為身體健康的人;

·超時間工作者;

·夜班多,工作時間不規則者;

·長時間睡眠不足者;

·自我期望高,並且容易緊張者;

·幾乎沒有休閒活動與嗜好的人;

·從事IT工作的人等等。

在目前職場競爭劇烈,工作效率不斷提高的現狀下,疲勞和壓力似乎不可避免。

那怎麼應對「過勞死」的風險呢?

策略一:要懂風險

不必因為對「過勞死」的恐懼就不敢承擔有挑戰的工作任務,但必須認識並重視「過勞死」的防治。這樣才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策略二:知其判斷

每個人工作和生活中都體會過疲勞。「過勞死」中所涉及的疲勞並不是偶然體會到的一過性疲勞狀態。

主要標準有以下兩條:

1)持久或反覆發作的疲勞,持續在6個月以上;

2)根據病史、體徵或實驗室檢查結果,可以排除引起慢性疲勞的各種器質疾病。

體徵標準包括以下4條:

1)低熱,口腔溫度37.5℃~38℃;

2)可觸及小於2厘米的頸部淋巴結腫大或壓痛;

3)咽部充血,但無明確扁桃體炎症;

4)未發現其他引起疲勞的疾病體徵。

症狀標準有12個:

1)體力或心理負荷過重引起不易解除的疲勞;

2)沒有明確原因的肌肉無力;

3)失眠症狀普遍存在,多夢或早醒;

4)頭漲、頭昏或頭痛;

5)注意力不易集中,記憶力減退;

6)食欲不振;

7)肩背部不適、胸部有緊縮感,或有腰背痛、不定位的肌痛和關節痛,無明確的風濕或外傷史;

8)心情抑鬱、焦慮或緊張、恐懼;

9)興趣減退或喪失;

10)性功能減退;

11)低熱;

12)咽干、咽痛或喉部有緊縮感。

如果同時具有以上2項主要標準、2項體徵標準和6項症狀標準;或累計具有8項以上單純的症狀標準,即可確診為疲勞狀態。當一個人感受到如此嚴重的疲勞,需要馬上啟動後面的修復策略。

策略三:主動休息

如果條件允許,儘量按生理時鐘作息。

睡眠節律的紊亂會讓人承擔非常巨大的壓力,疲勞更容易發生。即使需要上夜班,也儘量讓作息制度穩定,這樣有利於身體的適應。儘量每日三餐進食,且要強化三餐營養,優化飲食結構,避免高油高鹽飲食,也要避免暴飲暴食。

要學會主動休息。不要只在累得干不動的時候被動休息,主動休息不僅可以放鬆身心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是事半功倍的休息方式。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式:

其一,重要活動之前抓緊時間先休息一會兒。如參加考試、競賽、表演、主持重要會議、長途旅行等之前,應先休息一段時間。

其二,保證每天8小時睡眠,周末應進行一次「整休」,輕鬆、愉快地玩玩,為下一周緊張、繁忙的工作打好基礎。

其三,做好全天的安排,除了工作、進餐和睡眠以外,還應明確規定一天之內的休息次數、時間與方式,除非不得已,不要隨意改變或取消。最後,重視並認真做好工間休息,充分利用這段短短的時間到室外活動,享受日光浴或做深呼吸,或欣賞音樂,使身心得以放鬆。

策略四:定期體檢

有關資料表明,直接促成「過勞死」的5種疾病依次為:冠狀動脈疾病、主動脈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腦出血

把這條信息反過來讀就是積極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可以減少「過勞死」。

大家需要定期檢測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避免超重並戒菸。即使沒有上述情況,每個人也要重視健康體檢,對自身健康狀況的準確把握可以避免承擔超過身體承受能力的工作任務,對疾病的早期積極治療可以避免健康狀況惡化。

策略五:積極運動

馬上進入暑假了,不要跟你的老闆說:老闆,我想休年假,可以嗎?

換一種做法試試,轉發這篇文章到朋友圈,並且評論說:老闆,我要休年假,從某月某日到某月某日,不然……

無論工作多忙,休假呢還是要提上日程的,你說對不對?

要想保持持久旺盛的精力,需要勞逸結合,保持休息,也要經常運動,以增加體能儲存,每周散步4~5次,每次30~45分鐘,或一星期進行3~4次溫和的戶外活動,每次30分鐘,都是必要的。運動不僅可以緩解疲勞還可以強健體魄,可謂一舉兩得。

策略六:保持愉快

不僅是軀體疲勞會導致過勞,心理性過勞——失望、焦慮、恐懼、神情沮喪等也可使人精力衰竭。

當一個人感到煩惱、苦悶、焦慮的時候,他身體的血壓和氧化作用就會降低,而人的心情愉快時,整個新陳代謝就會改善,免疫力也會提高。同樣強度的工作,積極快樂的完成比消極不滿的勉強完成要輕鬆的多。學會享受工作本身的樂趣,神清氣爽的戰勝疲勞。

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也隨之不斷增加。既然無法逃避,就積極的面對,科學過勞,遠離「過勞死」。

責任編輯: 陳柏聖  來源:丁香醫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811/59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