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港媒:朱熔基成為坊間的笑話

—人治體制下 規管中央高官如何落實? 爆中共高官退休年開支逾675億

朱熔基當年準備那100口棺材,裝了多少貪官?結果還原封不動放在那兒,上面都積滿了灰塵,成為坊間的笑話。中共中央正在制訂相關制度,怎樣管好二千多名省部級領導,怎樣管好近二百名中央委員、中紀委委員,怎樣管好二十多名政治局委員、七名政治局常委。這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是一大進步。以往這是一個禁區,誰都知道當中的問題很嚴重,但最高層不發話,誰都在裝聾作啞,當作不知道。

中共十八大以來反腐不斷,落馬官員的貪腐金額動輒上億。如何「管好掌握黨和國家高層權力的黨員幹部」成為難題。而中共高官退休後仍享特權及奢侈生活待遇,據港媒披露,去年中共退休高官年開支竟逾675億元。而江澤民退休後的奢侈特權更讓人咂舌。朱鎔基在位時的豪言壯語如今卻成為坊間的笑話。

朱熔基當年準備那100口棺材,裝了多少貪官?結果還原封不動放在那兒,上面都積滿了灰塵,成為坊間的笑話。

 

13日,香港東方日報發表署名為馮海聞的評論文章表示,據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透露,十八大以來的反腐中,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令計劃、蘇榮等高層領導出問題,讓中央開始研究並思考怎樣管好掌握黨和國家高層權力的黨員幹部,中央正在研究制訂高級領導人的行為準則規範。這看似政治上的一大突破,但要真正落實卻何其難也。

文章認為,中共腐敗的最大問題是特權制,尤其是那些高級官員,表面是人民公僕,實際上是人民之主,他們衣食住行樣樣都有特權。當國人一日三餐面臨有毒食品威脅時,高官們有特供食品;當國人為堵車行路難而痛苦時,高官們有警車開道。

文章分析,西方國家對官員有非常明確的禮遇標準,譬如美國,總統在位及退休之後,享受甚麼樣的津貼待遇、醫療以及安保,都有明文規定,納稅人的錢花了多少、花到哪裡,非常透明。中國高官待遇之所以飽受抨擊,主要是長期黑箱操作,沒有法律規管,不受公眾監督。

曾任中共總理的朱鎔基在位時說過一句名言:「我準備了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給貪官,一口留給自己。」當年的豪言壯語,如今卻成為坊間的笑話。

爆中共高官退休年開支逾675

中共高官退休後均仍保持特殊待遇。香港《動向》5月號報導,中共2014年退休高官年開支逾675億元(人民幣,下同)。2008年至2012年間,僅離退休的副省部級一級的高官待遇就超規1.3億元。

報導說,在2014年1月,中辦、國辦曾印發有關離退休省部級(含副省部級)生活經濟待遇修訂意見,但遭抗拒。報導說,北京當局這項相關改革,難度在黨內上層。

中共高官離休後享特權已是公開的秘密。除了上述省一級退休高官開支被曝光,早在2008年,香港《動向》等刊物就報導指,2004年,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人大委員長、國家副主席、中顧委副主任一級的離休高幹,公費開支高達3.26億元,平均每人2,725萬元。其它級別逐級配置,形成龐大國庫開支。

2013年中共兩會期間,中共政協常委、上海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曾提案建議制定離任中共領導人和退休官員待遇條例,把離任領導人和官員享受的待遇、時效以及適用對象是否包括家屬等全部規定清楚。並指出,離任國家領導人待遇「應該明碼標價,不能延及他們的子孫。納稅人的錢不能就這麼花。」該提案被指「世界上最大膽的提案。」

江澤民退位享奢侈特權被敲打

在中共前高官中,輿論指最為高調的當屬江澤民。江在胡錦濤主政時不僅「退而不休」,還在中央軍委大樓留有自己的辦公室。但胡錦濤以全退支持習近平上台後,江澤民干政無從著力,最後連在軍委大樓的辦公室也不得不撤除。

據悉,江澤民退休後不僅可以享用專機、專列,還享受北京軍區總醫院、上海華東醫院、廣州軍區總醫院隨時待命提供的特供服務。江還任意享用多處「行宮」,除了北京釣魚台國賓館、玉泉山中央軍委招待所5號樓,在其上海老巢,江常「光顧」的行宮還有上海西郊賓館、上海大公館、蘇州太湖賓館等等。

此外,上海當局不僅為退休後的江興建了養老豪宅(該豪宅被列為高度保密的「上海一號工程」),還在瑞金賓館以及浦東地區,為其修建了別墅。

據香港媒體披露,江澤民2012年在上海居住150天,其住宿、交通等開支由市政府列作行政開支,此外,僅宴客簽單就花費了237.7萬元。相當於上海市34個中等職工的總收入。

習近平在2012年12月在政治局會議上推出俗稱「習八條」的八項規定,當中就包括「要勤儉節約,嚴格執行住房、車輛配備等有關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規定」。外界認為顯然是針對江澤民。

【相關文章:中共高官退休年花逾675億傳江澤民最奢侈

「最大膽提案」針對江澤民中南海高層罕見回應

中共高官待遇世界第一江澤民行宮大過毛澤東

政治局定官員待遇標準江澤民「地下中南海」再聚焦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阿波羅網白梅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915/613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