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陶儀芬:習近平為什麼要見馬英九?

作者:
習近平對馬英九卸任後的地位沒有興趣,對國民黨是否勝選也未必在乎,在這個時候安排「馬習會」就是要在區域製造一個中國仍是努力締造和平的「和平製造者」的形象,緩解南中國海爭議所給人的霸道形象。更進一步,透過「馬習會」框住台灣,也為中國提供了美日新圍堵政策的突破口。

台灣總統馬英九(左)與中國主席習近平(右)將於本周六在新加坡會面。攝:Pichi Chuang,Muneyoshi Someya/REUTERS

「馬習會」一直是馬英九第二任總統任內念茲在茲、殷殷期盼的兩岸關係大突破,馬個人希望藉由這樣的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面為兩岸政府之間的和平互動開創新局,用來確立他個人的歷史地位。但習近平始終反應冷淡,對於見面地點、時間始終無法滿足馬英九所期望的「對等」、「尊嚴」,馬英九耐心地努力加快服貿、貨貿談判,希望為北京軟化立場創造條件卻都不見成效。

2014年3月「太陽花學運」後,馬英九與國民黨的國內聲望與支持度大受挫折,習近平就更沒有興趣跟「跛鴨總統」馬英九見面了。那為什麼會在馬英九即將卸任前突然願意以「兩岸領導人」的身份在第三地新加坡進行這歷史性的「馬習會」呢?

北京尋求突破美國新圍堵

其實,北京在思考台灣問題從來都不是放在兩岸關係的脈絡下來思考,而是放在中美、中日的大國關係下來思考。近年,中國在南中國海建人造島礁、成立亞投行、推動一帶一路等作為,讓美國與區域鄰國開始對崛起的中國產生疑懼,漸漸形成一種新的圍堵態勢,最近的例子就是延宕多時的TPP迅速建立,以及美國海軍進入中國在南中國海的人造島礁十二海里的範圍內巡航,彰顯自由航行的權利。

面對隱然若現的新圍堵態勢,北京最近異常積極地與各國創造「友好關係」,先是習近平帶了大禮接受英國極其殊榮的款待,接者重啟了凍結三年半的中日韓三邊會談,繼續推動東北亞的自由貿易協定與RCEP的建立,而這次「馬習會」是習近平訪問越南與新加坡的附帶行程。

習近平對馬英九卸任後的地位沒有興趣,對國民黨是否勝選也未必在乎,在這個時候安排「馬習會」就是要在區域製造一個中國仍是努力締造和平的「和平製造者」的形象,緩解南中國海爭議所給人的霸道形象。更進一步,透過「馬習會」框住台灣,也為中國提供了美日新圍堵政策的突破口。

馬英九個人穩賺不賠

首先,這個局面對馬英九來說是穩賺不賠的。消息曝光後,目前為止對他最嚴厲批評是他又搞密謀黑箱,第三勢力政黨與公民團體也都開始動員要抗議了,但這是他自「太陽花運動」以來的固定形象,再壞也壞不到哪裡去了,所以不會失分。相反地,光是「馬習會」本身,他就可以不斷強調兩岸領導人首次見面是兩岸關係的重大突破,來證明自己執政八年所堅持的路線是正確的。

「馬習會」談出什麼則有可能對選舉造成影響。如果習近平只是行禮如儀地強調兩岸中國人血濃於水,必將走向終極統一,甚至談出一個更接近「一中」,而較少「各表」的「一五共識」取代「九二共識」,想要來框限未來四年到八年的兩岸關係,則對國民黨這次選情將大不利,朱立倫不但總統不會贏,立法委員的選情恐怕也拉抬不起來。

但對馬英九個人還是很有利,因為拿到「一五共識」,他就可以在卸任後繼承連戰,在民進黨執政時,擔任中國在台最大代理人,甚至在藍營大敗後成為唯一的共主。

2015年11月4日,台北,有反對「馬習會」的民眾到總統府前示威。攝:Pichi Chuang/REUTERS

對台灣選舉投下一大變量

如果習近平格局更大,做順水人情給國民黨,在「馬習會」上主動邀請台灣加入亞投行與RCEP,一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則可以相當程度地緩解台灣部分人民對於馬英九親中並沒有帶來更多國際參與的質疑,對國民黨的選情會有一定的加分效果,是否會大到改變選舉結果,則要看各方的後續反應。

在這種情況下,目前在總統大選的各項民調遙遙領先的民進黨要更加小心應對各種可能的情況,因為如果台灣的選舉可以在最後關頭因為外力介入而翻盤,這不僅是民進黨與支持者的挫敗,也會對台灣的民主造成很大的傷害。這是台灣命運的格局,民進黨要在應付這些變量的過程中證明自己是可以帶領台灣民主回應險峻的外來挑戰的。

共同珍惜民主資產

雖然台灣一直有藍綠對立的情況,但無論藍綠陣營都將民主視為台灣最珍貴的資產。在台灣的選舉將面對外力帶來重大不確定性時,或許有以下幾點是可以提醒珍惜台灣民主的各政黨、媒體與公民社會:

首先,堅守「政治止於國境之內」(Politics stops at the water’s edge)的原則,藍綠或有個別黨派利益,但面對境外勢力,應該是一致對外,以台灣整體利益為考量。過去二十多年的選舉結果證明,哪一個政黨看起來比較是為黨派利益而不顧國家利益,就會遭人民唾棄而敗選下台。

其次,目前正在形成的亞太地區中美爭霸「鬥而不破」的格局短期之內不會改變,在帝國夾縫中生存的小國必須耐心周旋,才能保持國家長期的獨立自主發展。例如,韓國總統朴瑾惠是少數參加中國閱兵大典的外國元首,又才剛圓滿完成了中日韓三邊峰會,但這兩天美國國防部長訪韓時,韓國防部長也公開表示支持美國在南中國海巡航,彰顯自由航行權利的立場。與韓國一樣,台灣要維持國家獨立生存發展也沒有隻親中或只親美的空間。

最後,在全球化的今天,國際參與是每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無論是兩岸關係或是國際參與都不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萬靈丹,真正台灣未來發展的競爭力還是來自於完善自身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制度。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端傳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1106/640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