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金融時報:中國以空前方式影響世界經濟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約翰•普倫德發表文章「中國以空前方式影響世界經濟」。(網頁截圖)

英國《金融時報》發表專欄作家文章評論中國經濟。作者認為,中國正在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影響全球經濟。有評論認為,中國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不僅令中國人為此付出慘痛代價,而且對全球經濟產生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專欄作家約翰•普倫德12月24號發表在《金融時報》的評論文章題為「中國以空前方式影響世界經濟」。作者認為,目前中國的經濟放緩不僅給能源和大宗商品生產國帶來痛苦,也嚴重製約了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增長,拖累了全球的經濟增長。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影響力日漸上升。不久前,美國聯邦儲備局因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而延遲美元加息,證明了中國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國界。中國人民幣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貨幣籃子,使北京的雄心得以實現。

但作者也表示,中國經濟放緩使中國改變了改革政策,放棄了原來改變經濟增長模式的構想,明年可能繼續對基礎設施大量投資。這可能使世界其他地方付出代價,中國也將在今後為資源配置不當付出更高代價。

中國網絡作者劉先生就此分析說,中國對世界經濟影響快速增加,有兩個因素至關重要,

「一個是中國市場化的改革,使中國經濟增長比較快;二是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一體化,使任何一個國家都對周邊影響大大增加。這兩個因素相加,導致中國經濟對世界影響大大增加。」

原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現在美國卡托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員的夏業良認為,過去20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的影響確實史無前例,比過去英國和美國經濟快速發展階段表現得更為劇烈。但他認為,中國經濟增長不可持續,因此這種影響可能變成負面因素,

「這種發展付出巨大代價,比如低工資、低福利、低人權,還有環境污染,和對資源過度開發使用,過早了利用了後代本來可以用的資源,這些都是應該十分警惕的。」

《金融時報》的普倫德專欄文章對中國經濟以何種方式影響世界進行了更為技術性的描述,比如,人民幣與美元脫鉤,改為採用與一籃子貨幣掛鈎的方式確定其匯率基準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如果人民幣資本項目完全自由化,可能造成全球資本流向的改變等。

夏業良認為,在大約10年前,中國政府曾對經濟高速發展更有信心,然而現在這種信心已經隨著經濟發展阻力越來越大而逐漸消失,

「大概十年前,中共高層熱衷打造『中國模式』,但現在不但外界不說,連中共官方也不提了。還有人鼓譟所謂『北京共識』,以對抗『華盛頓共識』,但現在已經沒有人再提『北京共識』,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笑話。」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曾對中國經濟改革作出全面規劃,但因為最近兩年中國經濟遇到困境,當局越來越少提到當初的改革策略。夏業良認為,實際上,中共當局已經很難進行深入而且全面的改革,

「我覺得改革路徑已經斷絕了,不可能再有所謂改革路徑了。現在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堅持一黨專制的道路走下去,另一個是繼續推行市場化、自由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道路,否則中國的增長註定是一個短暫的人造神話,不可能持續。」

《金融時報》的專欄文章認為,中國不可持續的增長模式造成了近年許多產業報酬率低迷。中國加劇了全球產能過剩,這也是美國和大多數歐洲國家2008年以來工業投資水平偏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國的劉先生表示,過去10年,中國被當成世界經濟發動機,所謂「中國概念」、「搭上中國增長快車」成為許多海外企業的熱門話題,但這個趨勢今年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轉向,中國因素的負面效果日漸凸顯,

「中國人常說『福禍相依』,福禍會轉化的。好的時候會有好的影響,但是一旦經濟放緩甚至崩潰,也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現在中國出現倒退跡象,如果這個趨勢繼續下去的話,未來對世界經濟的來自中國的負面影響將不可避免。我估計這是他們最擔心的。」

劉先生認為,過去多年來中國以低工資、低效率,以及過度開發為代價創造的經濟增長難以持續,但其留下的不良後果令中國人將付出長期的慘重代價,如環境遭到破壞,溫室氣體過度排放,以及嚴重霧霾到處擴散等,這些也會對世界其他地區造成負面影響。

記者石山(責編:嘉華)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1225/665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