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金融時報:全球投資者對中共當局失去信心

二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為國內民眾提供了一份不成文的社會契約——我們管理這個國家,允許你們致富,只要你們不參與政治。

快速提升的生活水平連同在實現高增長方面成績斐然的官僚體系,讓多數普通公民相信,這是一筆相當不錯的交易。

中國技術官僚的才能以及他們管理一個日益複雜經濟體(至少按購買力平價算,中國如今已是世界最大經濟體)的能力,同樣令大多數在華外國投資者印象深刻。

但今夏股市崩盤以及隨後的一系列政策失誤,讓許多投資者開始質疑自己對北京官員絕對可靠能力的信心。

與此同時,已困擾中國幾年的殘酷經濟放緩似乎正在惡化,房地產、製造業以及金融領域的深層次問題正變得越來越嚴峻。

就在兩年前,許多中國官員還自信地預測,中國經濟將繼續以8%的穩定速度至少再增長20年。

但隨著中共竭力實現其全年「7%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中國將迎來四分之一世紀以來最慢的年度增速。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第三季度同比增長6.9%,而上半年的增速為7%。

瑞銀(UBS)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預計,明年增速將放緩至6.2%,2017年進一步降至5.8%。

「(對這些預測而言)下行風險可能將主要來自更深層次、更長期的房地產去庫存過程以及對工業部門造成的更大連鎖效應,而在較小程度上,還來自在緩和經濟下滑方面政策支持不足,」汪濤說,「這些都可能加劇疲弱的實體活動中的不利反饋循環,惡化通縮壓力並增加債務負擔;這些都將發生在更多的資本外流與金融市場波動的背景下。」

投資者不大可能看到中國巨大的出口部門出現任何回暖跡象,這一部門正疲於應對全球需求疲軟、環境及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幣升值。

2015年初,中國政府設定了總貿易額增長6%的目標,但今年前10個月,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貿易額同比下降了8%。

知情人士透露,出口部門遭遇的困境是中國政府決定在8月11日讓人民幣貶值的原因之一。但全球市場的震驚反應以及中共當局隨之而來的突然180度大轉彎,或許對中共領導人經濟管理能力方面的聲譽造成的損害最大。

「此番人民幣貶值顯然屬於政策失誤,」華盛頓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駐所學者史劍道(Derek Scissors)說,「他們似乎完全不在意下行風險和世界其他國家將作何反應。」

實際上,一段時間以來,全球投資者早已對中共當局失去信心。

2014年年中前後有一個跡象日漸明顯,即中國政府決定鼓勵國內巨大但監管不善的股市中的投機行為。通過對股市泡沫的許可,中國政府認為它可以策劃一次巨大的債轉股,讓企業可以通過出售股票來償還部分沉重的債務——隨著增長放緩,償債變得越來越難。

隨著2015年初上證綜指的飆升,中共官方喉舌《人民日報》(People’s Daily)在頭版社論中宣稱,這只是多年牛市的開始。但僅僅兩個月後,泡沫破裂,被大量新批准的保證金交易推高的股價開始直線下跌。

北京方面對此的下意識反應是通過政府發起的大規模救市舉措購買股票、阻止股價下跌。當救市無效時,中國政府開始禁止大股東出售股票。而股市繼續下跌,在政府支持下進行購股的「國家隊」最終也放棄了支撐股價的努力——但為了支撐股市,他們已經投入了逾2000億美元。

與金融監管高層關係密切一名市場人士稱:「這對中國政府的公信力是巨大的打擊,而失敗的人民幣貶值嘗試更是雪上加霜。」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央行(PBoC)8月11日宣布人民幣貶值時,該行最高層官員中有多位正在度假,不得不被召回。知情人士稱,央行曾提議將此舉僅作為一項可能的政策選擇,但並未預料到中央領導層會如此迅速地採納該建議。乍看上去,這一決定的宣布似乎是一步高招。

除了讓人民幣對美元「一次性」小幅貶值不到2%,中國央行還表示,將允許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發揮更大作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及許多其他機構多年來一直敦促中國政府實施這一改革。

這意味著,北京方面既可以通過讓人民幣貶值幫助陷入困境的出口商,又可以表現出是在遵從IMF的要求。從理論上講,這樣做不會導致其他國家的競爭性貶值,而中國也不會被指責在奉行重商主義政策。如北京方面所願,隨後幾天,投資者將人民幣價值推低了近5%。

但中國以外,全球市場及亞洲地區的貨幣都遭遇猛跌,因為在對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遠超預想的擔憂中,投資者擔心會爆發貨幣戰爭。

幾天內,中國央行就已改弦易轍,宣布正在大力干預匯市——實際上將人民幣與美元重新掛鈎,以設法安撫驚慌失措的全球市場及貿易夥伴。「中國政府對國際上的劇烈反應十分驚訝,」中央領導層的一名高級顧問稱,「但一旦政府感覺完全穩住了市場,那我們將會看到更多的貶值。」

如果該預測無誤的話,這將對全球企業以及在華或即將來華的投資者造成巨大影響。

多年來,人民幣不斷升值就像中共與其民眾之間的社會契約一樣確鑿且穩定,對湧向人民幣資產的外國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一種單向賭博和額外的吸引力。

在華尋找亮點的投資者指向了消費和服務部門的強韌性,即便在投資、建築、製造業以及重工業疲軟之際,消費與服務也保持了增長。通過承諾經濟增長模式將從投資與建設轉向消費與服務,中國政府助推了這種樂觀情緒。

但在近期會見來訪外國政要時的言論(未公開)中,連坦率直言的中國財長樓繼偉都預計,由於經濟要消化巨大的工業過剩產能和仍在上升的過度負債,未來四五年的經濟增速將低得多。他還警告,隨著失業率上升,經濟將出現「陣痛」。

「雖然就業與消費迄今仍保持活力,我們預計兩者在2016年和2017年都將面臨越來越多的阻力,」汪濤說,「未來,隨著投資與GDP增速繼續放緩,就業和工資增長可能進一步走弱。」

隨著增長放緩、債務累積,中國政府與民眾(以及全球投資者)間不成文的契約看來將變得越來越難以維繫。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1230/668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