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二戰結局註定引發韓戰

作者:

朝鮮問題已為意識形態分歧、兩大陣營對壘的陰影所籠罩,但追根尋源朝鮮是二戰戰勝國的戰利品、朝鮮問題是二戰的遺留問題。自1948年開始的較量中顯示,美國與韓國的關係、蘇聯與朝鮮的關係並非可以等量齊觀的,這就決定了兩年以後他們再度介入半島事務的方式也大不相同。

1950年6月17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到三八線視察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但至今沒有舉行後續的政治會談,堪稱史上歷時最長的軍事停戰。

停戰協定文本與政治問題撇得很乾淨,協定文字中未出現參戰國名,僅在部分簽字人軍銜「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元帥」、「美國陸軍上將」有所顯露,在不得不涉及朝鮮半島的兩個政權時,採用「某軍軍事控制地區」一詞。協定末尾漫不經心地說一句「雙方軍事司令官茲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在停戰協定簽字並生效後的三個月內,分派代表召開雙方高一級的政治會議,協商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等問題」,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不過是一句空話——三個月後雙方外交官員開始磋商,但僅在蘇聯是否參加正式會談的問題上就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簽字者是兩方三軍不包括交戰主力之一的韓軍,協定文字中甚至沒有出現韓軍字樣,韓軍作戰行動受聯合國軍總司令與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指揮,但韓軍並不屬於聯合國軍序列。

2006年8月22日朝鮮中央社報導,朝鮮政府說韓美正在進行的一年一度「乙支焦點透鏡」軍事演習是「一種戰爭行為」,朝鮮將因此不再受《停戰協定》的約束。2009年5月28日朝鮮軍方通過朝鮮中央社發表聲明,稱韓國宣布全面加入《防核擴散安全倡議》後朝鮮將不再遵守《停戰協定》。「不受約束」、「不再遵守」是不是正式退出《協定》呢?《協定》乃由兩方三軍簽署,若一方中的一軍不遵守、另一軍並未表態這意味著什麼?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改定國名為朝鮮,據說得到宗主國明太祖朱元璋之認可。1897年朝鮮改稱大韓帝國,1905年淪為日本保護國,1910年8月22日日本駐韓統監與韓國總理大臣簽訂《關於合併韓國的條約》,大韓帝國亡於日本。日本將半島地區正式稱為朝鮮,設置朝鮮總督府,1904年組建的日本韓國駐紮軍亦於此時改稱朝鮮駐紮軍(註:朝鮮駐紮軍又於1918年、1945年相繼改稱朝鮮軍、朝鮮軍管區)。

1943年12月1日公布美、中、英三國《開羅宣言》,其內容已在德黑蘭會議期間徵得史達林贊成。宣言指明日本的領土將被限於本土四島及附屬島嶼,戰爭期間的侵占地當然退出,還剝奪戰前攫取的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以制裁戰敗國名義而爭搶土地,但《開羅宣言》表態同盟國「決不為自己圖利,亦無拓展領土之意思」,顯示文明的進步趨向,拓展領土不再視為強國的必由之路。日本的侵占地凡屬主權國家者當然是明確歸還,太平洋日本委任統治地則解除委任權另行安排,但朝鮮無可歸還。《宣言》稱:

「我三大盟國稔知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與獨立。」

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談到這個「相當時期」是40年,因為朝鮮人「還不具備行使和維持一個獨立政府的能力」。日本投降後朝鮮就是一塊無主的土地,沒有人或組織可以代表朝鮮,處理朝鮮的方式是從軍事占領進而到國際託管。與處理日本模式相比,日本完全屬於美國(其他國家至多是象徵性占領或參與諮詢),而處理朝鮮設想有中、英、蘇參加。朝鮮當然不如日本重要,美國也不能包攬一切。

當年有沒有考慮過由四大國對朝鮮分而治之的方案呢?從道義上說分而治之是對朝鮮人的極大傷害,萬不可將朝鮮與日本、德國相比。然而從法理上說這並無問題,畢竟朝鮮亡於日本已有35年。果真如此,則根本無須三年混沌與一場戰爭就形成今天的半島政治局勢。

日本乞降的次日,杜魯門向各盟國提議由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擔任盟軍最高統帥,執行盟軍對日本的占領。雖然蘇聯進入亞太戰場僅數日時間,對於美國的這種當仁不讓也不能完全順應,史達林提出設兩名盟軍最高統帥、即麥克阿瑟與華西列夫斯基元帥並列,遭杜魯門堅決拒絕而最終只是任命了一名中將(傑列維揚科)為蘇聯駐東京最高統帥部的代表。

8月14日由美國擬訂的《第1號命令》方案出台,規定中國(除東北、包括台灣),越南北緯16度以北地區由中國戰區統帥受降;中國東北、朝鮮北緯38度以北地區及南庫頁島由蘇軍遠東軍總司令受降;東南亞、北緯16度以南的法屬印度支那、泰國、緬甸、菲律賓以南太平洋島嶼由東南亞戰區統帥與澳軍司令受降;日本、菲律賓、朝鮮北緯38度以南地區由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受降;太平洋其它地區由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受降。

此方案只須徵得蘇方的同意。美、英關於受降安排早有預案,6月間於波茨坦舉行的美、英聯合參謀長委員會上已商定菲律賓以南原屬西南太平洋戰區的作戰地域改屬東南亞戰區以便美國去經略更大的空間。台灣原屬尼米茲的太平洋戰區,此時按政治、軍事問題一攬子解決的原則改由中國戰區受降,這也不會引起爭議。因此最可能的異議就在美軍與蘇軍的結合部。朝鮮問題之難在於儘管蘇聯對日作戰8月9日才揭曉,但蘇軍一步就可跨入朝鮮,美軍卻遠在1000公里外的沖繩,而且駐朝鮮日軍已於8月9日奉命入列關東軍、即蘇軍的作戰對象。日本乞降前美國來不及認真設想朝鮮的占領方案,匆忙之中確定美蘇兩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執行朝鮮受降與占領,而蘇聯竟也同意了。

史達林關注於更重要的問題:美國方案將千島群島當作日本本土,駐千島群島日軍屬於北海道第5方面軍序列,由美軍受降是順理成章的。至於根據雅爾達決定這些島嶼應交給蘇聯那是政治問題,而受降是軍事行動。史達林提出千島群島應由蘇軍受降,政治、軍事一次性解決千島群島問題。考慮到日後蘇聯艦隊自由出入北海道外海之宗谷海峽、根室海峽,史達林還要求將北海道北部劃為蘇軍受降區。美國覺得除了軍事受降沒有更好的理由處理千島群島問題,但絕不讓他國涉足日本的占領。為了杜絕史達林的進一步要求,在讓出千島群島受降權的同時反提出在千島群島劃一個島嶼供美國設置軍事基地,這顯然為蘇聯不能接受。最終蘇聯獲得千島群島受降權而兩相扯平。

遠東戰役一發起,蘇軍就從海上進入朝鮮。太平洋艦隊8月12日攻占雄基、羅津,16日占清津,19-22日占成津(今金策)、元山,21日蘇軍以空降方式占領平壤。朝鮮半島日軍兵力分布是北弱南強(註:戰爭末期日軍為防美軍可能的登陸,南部設重兵第17方面軍、計7個師團2個獨立混成旅團,北部只有第34軍的2個師團1個獨立混成旅團),蘇聯又占有地理上的便利,若蘇聯用軍事手段占領全部或大部朝鮮,美國沒有什麼解決辦法,何況其注意力不在此。9月2日《第1號命令》正式發布時蘇軍已跨過三八線,奉命立即退出。美、蘇良好的合作行為表明雙方尚未預料朝鮮問題的惡劣發展。

9月4日美軍先遣部隊空降漢城金浦機場,8日第24軍軍長霍奇中將率主力在仁川登陸,9日霍奇在漢城主持受降簽字儀式,日軍投降代表是第17方面軍司令上月良夫陸軍中將、鎮海警備府司令山口儀三郎海軍中將。朝鮮總督阿部信行陸軍大將(預備役)出席了簽字儀式,這是朝鮮政權交接之標誌。即日起成立了駐朝美國陸軍軍政廳(The United States Army Military Government in Korea),第7師師長阿諾德執掌民政。霍奇忽略了阿部信行的敵國俘虜身份要求他繼續留用,幾乎釀成政治風波,幾天後這一決定被取消。

流亡美國的李承晚與寄居中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主席金九早就要求美國政府予以承認其地位遭拒絕,美國不能「剝奪朝鮮人民選擇他們自己喜歡的政府形式和人選的權利」,何況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流亡政府。

「8.15」後,漢城的朝鮮獨立運動各方領袖人物紛紛登台。老資格共產黨人朴憲永在漢城重建朝鮮共產黨。左翼民主派呂運亨、安在鴻組建了建國準備委員會。呂運亨1920年代曾加入共產黨、又在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任過職,朴、呂兩派得以合作在美軍接管南部朝鮮前產生了一個「朝鮮人民共和國」。右翼方面先是成立迎接臨時政府歸國準備委員會,繼而改組為「國民議會準備委員會」。

美軍甫抵朝鮮,「人民共和國」與「國民議會準備委員會」都向美軍當局交涉希望接管全部政權,美軍政廳申明朝鮮的獨立與正式政權的建立都必須遵從同盟國的安排,因而對「人民共和國」與「建國準備委員會」不予承認。阿諾德長官堅稱「在美國占領區內,除了美國軍政廳之外,不能有任何政府存在。」

是年末,李承晚與臨時政府正副主席金九、金奎植等相繼回到漢城,呂運亨、朴憲永的人民共和國早已安排了李承晚、金九的職位,但因朴憲永的共產黨身份,李承晚、金九拒絕與人民共和國合作。

試比較一下日本、台灣、朝鮮之異同:日本的舊政權得以保留,這不僅有戰勝國的同意,就政府與社會、民眾關係而言也無操作上的困難;台灣與朝鮮的舊政權必須完全取締,既是戰勝國意志的體現也有民眾對於原統治者仇恨的因素。但台灣可以歸還中國政府,朝鮮卻無處歸還。託管之前必定有一段軍事占領期,完成受降、解除武裝、遣返(蘇軍管轄的戰俘被解送西伯利亞)任務的同時,社會治安、民政管理不可一日無。霍奇的軍政廳在拒絕各派別參政的同時不可避免地留用原政權部分人員招致民眾強烈反感。南部朝鮮問題的困難一開始就顯露出來。

蘇聯雖然8月9日才對日作戰,但享用戰利品朝鮮與美國並無差別。執行軍事占領的蘇軍第25集團軍司令奇斯佳科夫上將8月底進駐平壤,即在北方各地成立警備司令部。原在蘇聯、中國境內從事抗日活動的朝鮮革命者隨蘇軍進入北韓,金日成因有蘇軍第88獨立步兵旅軍官資格得以直接擔任平壤警備司令部副司令職務。與美軍不同,蘇軍當局一開始就控制、支持地方自治組織「朝鮮人民執行委員會」。

北方政治舞台上的力量還有:以曹晚植為首的民族主義派;以玄俊赫、朱寧河、吳琪燮為首的朝鮮共產黨北方組織;延安派重要人物金枓奉、武亭、朴一禹等也於12月到達平壤。

10月蘇軍組建駐朝民政廳,政治軍官羅曼年科任長官但不直接執政。11月19日北方的民眾自治組織發展為臨時政權——北方五道行政局,蘇軍安排62歲的曹晚植任主席、共產黨人武亭任副主席。若僅就政權的發育、有效程度而言,北方超過南方。蘇軍占領當局起用了眾多有軍事政治經驗的人輔政,而美軍的理念是必須由民選決定,這意味著連李承晚、金九這樣有相當聲望的獨立運動領袖、流亡政府也不行,政權建設須另起爐灶。

12月12日,美國駐朝軍政廳宣布以朝鮮共產黨為主的「人民委員會」、「人民共和國」為非法組織,同時實施新聞檢查、限制罷工和勞工運動。美軍當局對所有派別政治力量的拒絕成為刺激朝鮮民眾獨立、復國願望高漲的因素之一,加之國際範圍內意識形態分歧的升溫,南部朝鮮出現抵抗運動甚至武裝鬥爭。

美軍當局未料朝鮮半島有如此強烈的獨立意識,朝鮮人不能容忍占領軍存在,遑論託管?1945年12月霍奇向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報告:

「朝鮮人渴望獨立勝過一切,而且要即刻實現」!

1945年底美蘇英三國外長在莫斯科達成協議(經中國政府同意):在美蘇監督下籌組朝鮮臨時政府,美蘇中英四國經由臨時政府實行為期5年的託管,然而此時的南北方政治形勢不是如何託管而是能不能託管的問題了。

朝鮮輿論大事渲染託管統治與朝鮮獨立原則背道而馳,29日起南方爆發大規模抗議行動,31日漢城東大門廣場舉行了反對託管統治大會,罷市、罷工、街頭騷亂迭起。左翼、右翼意識形態的巨大分歧竟擋不住目標的一致。

蘇聯卻能有效控制北方政局,在全朝鮮反對國際託管、要求儘快獨立的浪潮中,北方主流政治團體一致擁護莫斯科決議,之後南方的左翼也改變了態度。反對託管的南部朝鮮輿論認為美國以託管來拖延朝鮮的獨立,南方的混亂局面成為蘇聯與北方輿論指責美軍軍政廳破壞莫斯科決議的根據。意識形態分歧附加於託管問題,政局逐漸為意識形態分歧所左右,反對託管就是反對北方。現在無論託管好不好、託管或不託管的後果如何,北方是秩序、南方是混亂。歷史的疑點是莫斯科決議怎麼成了南北對峙的轉折點:究竟什麼派別反對託管?反對託管的真實理由是什麼?蘇聯人設想的託管與美國人設想的託管一樣嗎?南方右翼民主黨領袖人物、《東亞日報》社長宋鎮禹因宣稱擁護託管竟被暗殺於12月的亂局中,以致2003年12月韓國媒體還在追索《東亞日報》當年聲稱「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上可能會討論韓國獨立問題,蘇聯提議實行託管統治,美國主張立即獨立」一事,認為《東亞日報》混淆視聽的報導在南北分裂問題上起了惡劣作用。莫斯科會議上美國曾提議實行美蘇中英四國代表行使司法、立法、行政等所有權力的託管統治,而蘇聯認為美、蘇兩國必須為輔助朝鮮獨立而合作,託管期間應以協作和援助的形式進行。最終決定首先在朝鮮建立臨時政府,在與臨時政府協議的基礎上實行託管,為此設立美蘇共同委員會。但是會議決策過程傳至朝鮮半島時,簡化成了託管與獨立的針鋒相對。

不僅南方、北方因莫斯科決議而漸行漸遠,南方局勢本身也是撲朔迷離:李承晚、金九為首的大韓獨立促成國民會是反託運動的領導機構,但李承晚主張南方單獨建立政府,金九則主張建立南北統一政府;支持莫斯科協定的是2月15日呂運亨、朴憲永組建的民主主義民族戰線。複雜的糾結其實面臨的是同一個現實問題:不管你高興不高興託管,先有朝鮮人的臨時政府對於滿足朝鮮民眾願望非常重要,且為莫斯科決議所認可,有了政府再談怎麼託管、託管到什麼程度,這正是金奎植的主張——暫時擱置託管問題。

癥結就在於建立一個統一的政府幾乎不可能,而建立兩個政府雖然大傷朝鮮民族之心卻逐漸成為不可挽回的趨向。

就蘇聯國家利益而言,蘇聯應當更願意控制全部北韓而不是控制四分之一個全部朝鮮(四大國聯合託管),由此或許可以理解蘇聯占領當局與北方主流政治團體堅持託管的真實意圖。南韓強大的激進派繼續反對託管,1946年大邱10月事件中竟有230萬人示威直接反對美軍軍政廳統治,北方的秩序與南方的混亂讓美國大丟臉面。美國人發現空忙一陣,又值軍隊裁減而無意在朝鮮苦撐,終於決定在託管還是立即獨立(顯然是帶有缺陷的獨立)之間作出選擇。

世界亦於此時進入冷戰格局:1946年2月9日史達林在一次公開演講稱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互不相容、一場戰爭不可避免,3月5日邱吉爾發表針對性的鐵幕演說。半島實際成為冷戰實驗地。

南北爭吵的同時,三八線已在短短几個月內成為南北韓事實上的藩籬,三國外長會議後雙方占領軍當局曾舉行多次會談欲解決通訊、通郵、互貿、通行等問題,沒有實際效果。3月20日美蘇聯合委員會召開,商議參與臨時政府的政黨、團體代表資格問題,蘇聯堅持以擁護託管與否劃線,美國認為臨時政府不應排斥某些反對託管的政治派別如南方右翼勢力,至5月8日聯合委員會毫無成果而閉會。

1947年5月20日,第二次美蘇聯合委員會召開,雙方仍難以就哪些政黨和團體可以參與臨時政府問題達成協議,7月中旬霍奇中將向華盛頓發出警告「我確信美蘇聯合委員會註定要失敗……蘇聯的立場不會有任何改變」。於是,美國政府建議重開四大國會議,卻響應冷淡。法理上應由對日和會來解決朝鮮問題,但對日和會遲遲未能召開,雙方決策都須有進一步的調整。蘇聯提議所有外國軍隊從朝鮮撤離,朝鮮的事情由朝鮮人民自己去辦。美國無心苦撐,於9月17日將朝鮮問題交給了聯合國(美國人不得已而跨過了一道法律門檻:聯合國安理會成員與二戰戰勝國並不重合,在對日和會召開之前聯合國安理會有權處理朝鮮問題嗎?當年聯合國在討論太平洋島嶼託管問題時澳大利亞就指出了這一悖論),美國所提議案的內容是聯合國監督下公民投票。一俟10月20日第二次美蘇聯合委員會結束,聯合國大會即於11月14日決議進行全朝鮮選舉,任命一個不含美蘇的聯合國朝鮮問題臨時委員會監督選舉。

這一年多時間內,北方政局繼續演進:曹晚植因其反蘇傾向而被蘇軍當局罷黜;1946年2月8日成立「北韓臨時人民委員會」,34歲的金日成與60歲的金枓奉分任正副委員長,臨時人民委員會發布的二十條政綱顯示其政權雛形,蘇軍民政廳亦逐步移交權力。次年2月北韓人民會議、北韓人民委員會成立,金枓奉、金日成分任議長、委員長,北方政權愈趨成熟的標誌是正式提出了朝鮮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任務,當時輿論稱朝鮮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獨立政權。與此同時的南方政局美軍軍政廳地位依然,惟於1946年12月聘任了安在鴻為民政官,成立以朝鮮人為首的立法議院(金奎植)、大法院,造出三權分立的聲勢。

由於1946年8月北韓勞動黨建立(由朴憲永朝鮮共產黨下屬的北方組織、金日成抗聯派、金枓奉延安派合併,金枓奉、金日成任正副委員長),朴憲永在南方的朝鮮共產黨也與南方朝鮮人民黨、新民黨合併組成南韓勞動黨,這意味著朝鮮半島左翼革命本部逐漸移向北方。冷戰形勢的日漸嚴峻使南韓勞動黨在南方活動日益窘迫,主要領導人最終出走北方。7月南方左翼民主派呂運亨被暗殺,金九因與北方過從甚密、與美軍政廳多有不合而被疏遠。意識形態分歧超越託管、獨立的主題。

現在能看清楚了嗎?到底是儘快獨立好還是託管好?誰主張儘快獨立、誰主張先託管?看起來,美國決心跳出託管與獨立之爭,後果卻是半島的分裂,蘇聯主張託管卻是將北方交給了有長期合作關係的代理人。朝鮮人忙於爭論託管還是立即獨立,統一的聲音太微弱了!

九國朝鮮問題臨時委員會於1948年1月8日在漢城德壽宮召開會議(烏克蘭缺席)。由於蘇聯禁止在北部選舉並拒絕委員會進入北部,臨時委員會工作擱淺,問題又回到聯合國。

形勢不等人,北方於2月8日正式建軍——原朝鮮人民革命軍更名朝鮮人民軍成為正規武裝力量(這一名稱延續至今),26日聯合國決定在儘可能到達的朝鮮地方進行選舉,這意味著僅在南方選舉。聯合國的選舉使朝鮮半島從混沌中走出,半島的不幸看起來是朝鮮人的獨立復國願望未能實現,半島之幸卻是聯合國(或美國)的選舉政權與蘇聯的以朝鮮勞動黨領導的政權都成功了,避免了混沌的繼續,越過了麻煩的國際託管,也是一個不壞的結果。

南、北方都有政治派別與活動人士呼籲抵制聯合國選舉——不論抵制的動機如何、不論抵制是否有成功的可能。選舉的前一個月,北韓人民委員會邀請南、北方政治團體聚會平壤商討統一。南方的溫和派和左派組織多有參加,一心嚮往獨立統一的金九、金奎植慷慨赴會,與金日成、金枓奉舉行著名的四金會談。北方神秘莫測的高姿態,南方金九、金奎植無力回天的悲憤演出了半島獨立統一願望的最後一幕,這是如同1945年12月莫斯科會議產生的反響一樣的混沌,以致霍奇譴責這次會議是共產黨分子的一個政治陰謀。

在聯合國監督下南部朝鮮於5月選舉產生國會(名義上保留北方比例名額),7月頒布憲法,8月15日李承晚就任大韓民國總統,美國軍事占領宣告結束。12月韓國設立國防部,原由美國軍政廳組建的保全部隊成為首批正規軍。北方立即作出反應——上年成立的的北韓人民委員會9月9日升格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黨的建設在次年6月完成:南北韓勞動黨合併成統一的、金日成任委員長的朝鮮勞動黨),蘇聯軍事占領宣告結束。從此,半島南部恢復使用日本吞併前的國名而稱韓國,半島北部使用1897年前的國名而稱朝鮮。至於兩者之間的互稱——朝鮮稱韓國為南韓、韓國稱朝鮮為北韓——所顯露的並非只有輕蔑而更多的是無奈。三年中的朝鮮半島,關於軍事占領、託管、獨立、左右翼、統一復國的種種難題在現實與願望的層面攪成一團,現在混沌結束了,儘管沒有聯合國決定(上年美國提交聯合國的議案是當朝鮮建立統一政府時外國軍隊撤出)、沒有大國間協定、沒有輿論呼籲,蘇、美軍隊相繼撤出半島、僅保留軍事顧問。

三年來南北政治舞台上眾多人物也走到盡頭:在南方,1947年7月左翼民主派呂運亨被殺,1949年6月金九被殺,金奎植死於一年後的戰火中。在北方,民族主義領袖曹晚植、玄俊赫因反對託管先被蘇軍軟禁,後於1950年被殺;戰後半島首位共產黨領袖朴憲永投奔北方只能屈居金日成、金枓奉之下;金枓奉1948年3月續任北韓勞動黨委員長,但北、南韓勞動黨合併後降至金日成之下。駐朝美國軍政廳在大韓民國成立之日關閉(史稱日本投降日到軍政廳關閉日為盟軍軍政時期)。與李承晚長期不睦的占領軍司令霍奇立即返國,美國陸軍第24軍退出現役,美軍聘用的民政官安在鴻下落不明,據說後來死在平壤。蘇聯占領軍司令奇斯佳科夫回國任遠東軍區副司令。

戰勝國早就聲明沒有領土要求,只提朝鮮應獲得自由與獨立,較好的操作方式應是以託管過渡,朝鮮人又不喜歡託管,那就由他去吧。比起託管來,美國、蘇聯現在省事多了。當然,由聯合國或四大國來認可半島的分裂現狀也是難以想像的,不忍心不說很可能挨千古罵名,何況有這個必要嗎?那時美國、蘇聯還沒有把這裡當做什麼前哨陣地呢。1951年9月召開的對日和會正值韓戰,半島的現實已是和會不可能面對的了,能說的只是一句老話「日本承認朝鮮獨立」。

朝鮮半島的獨立本是那場世界大戰的結果,延續到1948年演變為統一問題。儘管朝鮮問題已為意識形態分歧、兩大陣營對壘的陰影所籠罩,但追根尋源朝鮮是二戰戰勝國的戰利品、朝鮮問題是二戰的遺留問題。1948年的半島局勢不那麼混沌了,卻只是中場暫停。由於二戰戰勝國(或對日和會)與國際社會都沒有對朝鮮問題作出政治結論,朝鮮問題的最終責任者還是二戰戰勝國(注意《開羅宣言》所稱「我三大盟國……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與獨立」),因此朝鮮半島出了事(包括實現統一這樣的好事)還是要管的。即使朝鮮人以和平方式建立統一國家也應有國際法的認可,此事看似是對朝鮮民族的傷害卻只能說是一場世界大戰的結果,責任在日本軍國主義。半島三年曆程顯示,美國與韓國的關係、蘇聯與朝鮮的關係並非可以等量齊觀的,這就決定了兩年以後他們再度介入半島事務的方式也大不相同,這也許可以解釋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為何一定要撇開政治問題。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愛思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104/67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