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去偽存真】所謂「麻省理工男女配對實驗」並不存在

留英心理學博士生,中文心理學科普組織「友心人」聯合創始人及內容主編柯晗,在其博客中發文披露所謂實驗並不存在。

近期網絡流傳的麻省理工經濟學家所做的男女配對實驗認為,人類戀愛關係中,天生資本多,容易被哄搶,但大多數人搶不到,於是退而求其次。心理學博士柯晗通過調查發現,所謂實驗並不存在。她表示在人類複雜的擇偶行為中,無論是理論還是現實,是由許多因素交錯而成的,一場必然的偶然,而並非精確匹配的遊戲。

人類的擇偶是一場必然的偶然,而並非精確匹配的遊戲。(網絡圖片)

「匿名的男女配對」實驗不存在

近期,題為《麻省理工經濟學家告訴你男女配對的真相》的網絡文章,引用MIT著名經濟學家Dan Ariely的書《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中實驗:給100個男女大學生編號,1-100男單女雙,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數字,只能看見別人的,然後讓他們去找異性配對,爭取配出來數字最大,獎金越多。

過程和結局都出乎意料:首先大數字的人旁邊馬上圍滿要求配對的人,然後因為競爭太激烈,漸漸有人放棄退而求其次去找數字減低的,接著被圍的人因為一開始選擇太多待價而沽,最後失去選擇「門當戶對」的對象機會,只能保本選個和自己相差較大的。而數字小的則備受冷落,最後只能互相湊對,或通過交易來找人湊對。

結論是這個實驗揭示了人類戀愛關係中令人唏噓的現實:有人天生資本多,容易被哄搶,但大多數人搶不到,於是退而求其次,資本少的人只能靠利益交換來結成關係,但條件太好的人也常因為待價而沽過久而選擇不如意。

留英心理學博士生,中文心理學科普組織「友心人」聯合創始人及內容主編柯晗,在其博客中發文披露所謂實驗並不存在。

文章稱,Dan Ariely真的曾做過這樣的研究嗎?抱著「找原文獻是追溯真相的第一原則」的態度,作者立刻去找出處。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這本書中文名就是《怪誕行為學2》,經過編輯砍妹查實,原書里並沒有這個實驗。

原書只在第7章簡短地提到一個類似的虛擬場景,但編號只有1-10,場景為一個晚會,過程和結果都是假設。也就是說,在這本書里它不是一個實驗,就是這樣一段話。(網絡圖片)

人類擇偶:必然的偶然

原書只在第7章簡短地提到一個類似的虛擬場景,但編號只有1-10,場景為一個晚會,過程和結果都是假設。也就是說,在這本書里它不是一個實驗。

在書中,Dan Ariely以這個虛擬場景類比為人類的同征擇偶。什麼是同征擇偶?同征擇偶指的是生物在尋找同伴(包括性伴)時趨向於尋找和自己基因特徵或表徵相似的對象,這種相似包括但不限於體型、膚色和年齡等。人類的同征擇偶不僅表現在伴侶之間基因更相近,也表現在伴侶之間會有相似的教育水平、社會經濟地位、種族、文化背景和人格特徵等。

看起來和網文中描述的精確匹配確實有一定相似度。那麼真正的研究結論是如何呢?

文章透露,1986年一個研究用Agent-based modeling以計算機模擬的方式,試圖驗證人類擇偶到底是擇優選擇還是相似選擇。

結果證明在最優選擇模式(即所有人都去尋找最高吸引力的異性)時,所得配對和現實生活中夫妻的真實相似性的相關委0.5~0.6,而當擇偶策略是找和自己吸引力水平相當的時候,則高達0.8~0.9。後來的諸多社會心理學研究和模型也主張,人們最終會選擇與自己諸多屬性相近,最終比較可能的對象進入長期關係。

文章認為,在複雜的擇偶行為中,我們本身的「條件」並非唯一決定原則,對方自身的因素(偏好、所處人生階段等)亦會對擇偶行為有影響。最另外在不同群體中,甚至對不同的個人來說,所謂的「價值」也是不斷變化。無論是理論還是現實,連我們自己都無法說清自己的愛情選擇,它更像是由荷爾蒙、社會經濟文化、人格、個性、依戀模式等許多因素交錯而成的,一場必然的偶然,而並非精確匹配的遊戲。

阿波羅網白梅報導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阿波羅網白梅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113/675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