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讀書思考 > 正文

李家同:大量閱讀能達到的四種語文能力

作者:

在網絡文章充斥、大量良莠混雜的文章同時存在的情況下,以其為主流閱讀對象,使得大家沒有篩選,也不懂得判斷文章的好壞。學習語文的對象不對,也讓我們的語文素質整體下降、沉淪而不自知。

下面要來談談,如何提升我們的「語文能力」。我所提倡的大量閱讀,可以訓練以下四種語文能力:

(1)很快看懂文章,並且抓到文章的重點。

(2)正確且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寫文章合乎邏輯,不自相矛盾。

(4)文章內容不落俗套,有獨到的見解。

接下來,就分別敘述這四種語文能力的重要性。

1.很快看懂文章,並且抓到文章的重點

我不鼓勵大家精讀,尤其不能一個字一個字地讀,逐字去念一篇文章恐怕效果會很糟。以我的經驗,我發現很多孩子的反應很慢,我交代他要做的功課都沒有做,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來不及做。我詳細了解情況後,才明白問題所在,因為他是逐字逐句地在看,這樣反而抓不住整篇文章的意思,無法了解內容的重點。

外國人和我們在閱讀的訓練方式上是不一樣的,外國人不太講究一篇一篇地讀文章,因為他們喜歡叫大家讀整本書。所以老師會指定讀一本狄更斯的作品,或讀一本莎士比亞的作品,這跟我們很不一樣,我們大都是叫學生讀這篇或那篇文章,讀了以後,還要一句話一句話地問學生,問他們認為作者為何這麼寫,這麼說。

太重細節的訓練,反而阻礙了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我們應該先求「通」,再求「精」。先讓他們習慣於快速、大量地閱讀文章,最好是能讀一整本書,其次再去細究那些不懂或有疑問之處。

2.正確且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要避免那些表述不明的說話內容,否則,即使你有自己的特殊觀點,有很好的創意,或有相當不錯的研究成果,不能說出來讓別人明白,就沒辦法發揮或執行,更不可能有任何的成果。

這需要廣泛大量的閱讀作為入門方法,才能先從中找到學生感興趣的文章或故事,讓他又閱讀的動力,有了動力,才能繼續往下閱讀和學習。據說金庸的武俠小說,曾經被海外華僑作為小孩子學習中文的一種入門讀物。

這也是一種方式,只要能讓孩子想讀下去,無形中他就會受到影響,了解中文詞句和語法的意思,漸漸地學會中文,也知道該如何適當地使用那些詞彙和句子,來描述自己的想法。

3.寫文章合乎邏輯,不自相矛盾

我舉個例子來說明。有一次,我參加一個大學校長的遴選回憶,這樣的會議一定會有一個遴選辦法,若是設立遴選委員會,會有一個遴選委員會的辦法。我翻開這個辦法來看,裡面有一句話:本委員會本著獨立自主的精神,全權決定校長遴選的程序」。

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委員會的成員有權做出決定,決定什麼呢?就是決定該如何遴選校長的整個程序和方法。

可是在這個條款下,又寫著:校長的遴選程序如下:第一點如何,第二點如何。完全不是這個委員會能「獨立、全權」來設定程序的,這樣不就前後矛盾了嗎?這樣的會開了很多年,即使在大學裡,還是沒有人發現這種讓人尷尬的情形。

4.文章內容不落俗套,有獨到的見解

文章寫起來要有點特色,要有獨到的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這也是培養我們判斷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方法。可是現在文章漫天飛,幾乎都是泛泛之論。

舉個例子來說,我記得有一陣子,話語圈都在講一個詞「知識經濟」。這個名詞是美國經濟最景氣的時候,也就是柯林頓執政的末期。

當時有一堆教授說:美國的股市為何都不會垮下來?因為美國有「知識經濟」,而且我是唯一的知識經濟國家。當時我就強烈地不以為然,理由很簡單,我認為經濟和知識之間,本來就有一定的關係,沒有什麼經濟是與知識無關的。

比如,所有的文明起源都與河流有關,包括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等,因為水是生存要件。但其中還有一個條件,那就是要懂得灌溉。這就是一種「知識經濟」啊。

經過大量閱讀之後,聽到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很自然地就知道她不是什麼獨到的觀點。同樣的,要經過大量的閱讀,才能吸收各種各樣的觀點和想法,也才能根據這些知識來做判斷。

責任編輯: 宋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208/689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