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沒想到 春晚的終極歸宿竟是新聞聯播 被刪原文

今年的春晚,絕對是有史以來最爛的一場。一場歌舞版的新聞聯播。而明年,將比今年更爛。它不像電影,永遠無須面對觀眾的真實需求,因此它從美學風格到形式內容,都是極端虛假的。1. 春晚的宏觀命題是虛假的;2. 春晚的審美和「抗日神劇」一致;3. 春晚節目不是真正的娛樂;4. 春晚的整體美學是虛假的偽民俗;5. 春晚失去了批判性;6. 春晚是主持人的墳墓;7. 無論你怎麼吐槽春晚,它絕不會改

給所有虹膜讀者拜個年。今天早上沒有按時推送,本想留著晚上吐槽春晚的,但我咬緊牙關看了幾首歌,兩個小品,就知道,自己肯定是堅持不下來整場了。

而且吐槽起來必定在重複,整台晚會的基調已定,我知道它會發揚「正能量」,但沒想到成了一場歌舞版的新聞聯播

馮鞏徐帆的小品讓人尷尬到想鑽地洞,馮鞏接二連三往外蹦餿掉的網絡流行語,你怎麼不知道羞愧呢?孫濤的小品把自欺欺人的精神發揮到極致,要是回頭有人照你做的上當了,你敢賠嗎?周濤朱軍、撒貝寧、董卿,念起政策來合不攏嘴,仿佛羅京、王寧、邢質斌、李瑞英附體。有個預感,TFBoys的節目搞不好是全場最佳,至少這算是一首正常的KTV。

林心如梁詠琪劉濤演唱《山水中國美》,三人三色的禮服被吐槽像飲料瓶

我們總是吐槽中國電影不好看,爛片多。但是春晚絕對比中國電影更難看,而且中國電影還有變好的可能,春晚絕對不會。再難看的電影,如果你捏著鼻子強忍住,堅持看完也是不難的,春晚真的讓人產生抑制不住的生理厭惡。

今年的春晚,絕對是有史以來最爛的一場。而明年,將比今年更爛。

春晚的現狀,非常類似於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中國電影,那是我認為自文革結束以來中國電影最糟糕的幾年,第五代的嘗試和突破因為嚴苛的外部環境而夭折,電影市場化改革尚未起步,好萊塢大片已經衝進了國門,國產電影中充斥著太多無病呻吟、矯揉造作的劣質作品。

和那時相比,今天的中國電影雖然仍不能說誕生了多少佳作,但至少體現了一個重要的進步:電影人開始在市場上面對觀眾的真實需求。只要建立一個正常的市場秩序,電影作品的水準總會慢慢提高的。

這就是春晚始終難看,絕不會出現改觀的根本原因:它不像電影,永遠無須面對觀眾的真實需求,因此它從美學風格到形式內容,都是極端虛假的。

1.春晚的宏觀命題是虛假的

我們現在回顧早期的春晚,還能從中發現一點散漫隨意、家常聯歡的氣氛,但從90年代開始,春晚承擔了越來越重的意識形態功能。八成以上的節目,不論是唱歌還是小品(更主要是前者),都只是在僵硬地說教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大道理。

在現實中中國的地域差異和民族差異不容你視而不見,但在春晚的舞台上,一切發展的不平均都被抹平了,每個人不管你來自哪個地方,是什麼民族,生活都無比幸福。春晚最爛的一類節目,就是找來不同省份和民族的人,一人一句歌詞,誇耀自己的家鄉物產豐美,人民安康,一到這時候,就是尿點到了。

港澳台和幾個大的少數民族會受到更多的特殊照顧,我們會看到來自該地的演員出場,拼命歌頌民族政策,全球華人是一家。

現實不是這個樣子的。

2.春晚的審美和「抗日神劇」一致

春晚歌曲最多的一類是所謂「民族唱法」。「民族唱法」其實一點也不民族,除了老幹部、一部分中老年人,從主題到風格,沒人喜歡這種歌曲,但這種毫無生命力的唱腔成了中國聲樂的主導形式,為什麼?不便多說,請你意會吧。

用沉重的意識形態負載、老幹部式的審美,和每日被「抗日神劇」薰陶的中老年人口味來取最大公約數,得到的就是春晚。但近年的春晚讓我懷疑,連中老年觀眾都已經完全拋棄它了。

奇怪的是,有時候春晚輕佻得可怕,在一些語言類節目中,能說出明顯不適宜十億男女老幼一起聽的話。我的理解是,它想裝得輕鬆幽默,但已經失去了這個能力,反而進退失據。

3.春晚節目不是真正的娛樂

80年代還有幾首春晚歌曲傳唱得開,現在基本已經沒有了。春晚歌曲中最討厭的是那種十數人的聯唱,一人一句,沒有高潮,曲調重複,難聽難唱,說是音樂垃圾也不過分。

語言類節目歷來是整台晚會的頂樑柱,然而相聲只知嚼網絡流行語的剩饃,小品在趙本山之後連一點點幽默都不剩了。春晚小品的最大特色是用虛假製造虛假,真正尖銳的衝突全都迴避,一切矛盾都是來自善意的誤會,當誤會解除後,所有人達成體諒,一起歡樂祥和地過大年。

一個荒謬的理由是,因為這是除夕,所以小品就不能刻畫矛盾,就要取消真正的戲劇性,就要製造表面上的其樂融融,難道在過年的名義下,生活中的正常邏輯就消失了嗎,就可以在團圓的藉口下肆意編造虛假的衝突和虛假的和解嗎?這種奇怪的指導思想(也可能是無奈的)使小品、相聲的段子無所憑藉,只能流於耍嘴皮子,抄抄網上段子,或者拿弱勢群體尋開心。

在這個意義上,春晚語言類節目的幽默旨趣,還不如被鄙為低俗的「二人轉」,其實把春晚視為高雅,是天大的誤解,春晚體現的只不過是一種富麗堂皇的低級趣味罷了

到底什麼才是觀眾需要的真正娛樂,其實現在的電視螢幕上並不缺少,《非誠勿擾》《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這些綜藝節目的成功,就算是模仿或者改編的吧,都證明了中國電視人有能力製作出真實面對觀眾需求的內容。

觀眾想在電視上看到的其實很簡單,說穿了就是「真實」的故事,要表達親情、友情、愛情、仇恨、相聚、告別、重逢這些「真實」的人性。

我當然不是說上面這些成功的綜藝節目表現的都是真實的故事,沒錯那都是「秀」,是以虛構的方式營造出的真實。但這沒關係,電影都是假的呢。觀眾需要的是以假作真,不是春晚那種以假充假。

4.春晚的整體美學是虛假的偽民俗

春晚舞台呈現出的視覺空間一定是大紅大綠、人山人海,聽覺空間則是鑼鼓喧天、此起彼伏,這種大舞台團體操的思維定勢從未被質疑,反而越來越強化,好像這才是年味兒。

別扯了,就跟鞭炮不能代表年味一樣。

就算是,春晚體現的也只是農業時代部分地域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習慣,它和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已經愈加遙遠和背離。

5.春晚失去了批判性

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春晚相聲和小品,多少是有一些批判性的。不能說多麼深刻、刺骨,但對某些社會問題,比如基層腐敗、官僚作風並不迴避。

春晚小品的關注焦點,早就從批判社會不良現象,轉變為對社會熱點現象的重演,以及調解日常生活中的糾紛,讚美家庭生活中的情感,如親情、友情、鄰里情、同胞情,以此為題的小品幾乎都只是在致力解決某個無傷大雅的誤會,當誤會消除後,一律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包括趙本山,也放棄了對農村基層政治的批評,開始改變自己的舞台形象。在早期的批評性質小品中,趙本山多扮演誠實耿直的農民,而完成轉型後,他的舞台形象變得狡黠雞賊,甚至以欺騙為業。這或許是一種技術性的要求,因為對社會的批判不再為喜劇精神負責,那就只能把自身變成喜劇包袱的來源。

在更大的背景里,出現這種集體轉變顯然是因為,春晚被賦予的政治職能被大大強化,批判只允許限制在一些無關緊要、雞毛蒜皮的領域,比如前幾年有幾個小品諷刺電視上盛行的穿越劇,揭露電話詐騙,批評夫妻假離婚,批評媒體炒作現象,沒有一個需要觸及到社會的深層矛盾。

那春晚鼓勵什麼樣的小品呢?描述這個「美好的時代」,告訴老百姓天下太平,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安定,所以應該滿足於現在的生活,並懂得感恩。感誰的恩?你明白。

6.春晚是主持人的墳墓

我不懷疑央視會把台里最有水平的主持人擺到春晚舞台上,但是春晚完全是主持人的墳墓,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從春晚舞台全身而退。因為這台晚會給主持人設定的任務,就是讓你腦門充血念那些不堪入耳的台詞,能選擇的只有雞血還是狗血。

朱軍、董卿、畢福劍之流,背著台本假惺惺地冒充鬥嘴,諂媚地跟現場托兒討要掌聲。我每次聽到主持人或是演員向觀眾徵求意見「大家說好不好?」立刻起雞皮疙瘩,因為台下必是好聲雷動。

又或是台上演到某個並不好笑、生硬至極的包袱處(春晚包袱十個里有十個都不好笑),台下不出所料地響起預先安排好的喝彩聲,於是電視機里出現這樣非常奇特的景象?在舞台上的虛假之外包裹著主持人和現場觀眾營造的第二重虛假,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所有人又安之若素地照常演戲,電視機外的觀眾對這一切洞若觀火,這是一番怎樣的體驗呢?

7.無論你怎麼吐槽春晚,它絕不會改

春晚的虛假、醜陋已經病入膏肓,從形式到內容到風格,形成統一的整體。這樣的作品你是沒辦法去「修改」的。

因為春晚從來不需要面對觀眾的真實需求,它的服務對象其實根本不是你,何須在乎你的吐槽?

根據央視自己的調查,似乎春晚的滿意率從來不會低於97.5%,它只要與時俱進地服務好最高意識形態和當下的政治需求,那就能永遠延續下去,同時保持自己作為一台巨大的商業機器的地位。

無可救藥的春晚根本無需救,它將作為一具文化殭屍長久滋潤地「活」下去。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被刪虹膜微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208/689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