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郎咸平: 中國製造業靠什麼走出寒冬?

作者:
我以德國飛梭哈雷機車的生產工廠為例。在過去工業3.0以前的時代,生產一台哈雷機車需要21天,因為它的生產過程全部都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但到了工業4.0時代,客戶在早上九點下單,購買一台個人定製化的摩托車,到下午三點就可以收到這輛完全按照其要求生產的摩托車。過去需要21天,現在只需6小時,怎麼做到的呢?

編者按:據媒體報導,2015年,電子工業重鎮深圳經歷了一場中小企業倒閉風波。一些頂著明星光環的代工製造企業突然關停,導致其背後的數百家小供應商措手不及,日子變得難過。與此同時,富士康、雷柏、三木、保千里等大中型製造業企業或者選擇升級主業,或者努力開拓新業務。這正是中國製造在艱難轉型中冰火兩重天的寫照。中國製造靠什麼走出寒冬?未來的希望在哪裡?郎咸平教授在其《拯救中國製造業》一書中做了詳盡分析。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公布《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這是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我們計劃用十年時間步入製造強國行列,就像《中國製造2025》開始的第一句:「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那麼,「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基本思路是什麼呢?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我們計劃在2020年著力形成15家左右製造業創新中心,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製造業創新中心。各位注意,這個思路和美國歐巴馬總統在2010年之後推行的重振製造業思路是一致的。第二,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這和德國推出的工業4.0本質是一樣的。

所以各位請注意,我們這個「中國製造2025」的製造強國理念,主要是學習美國和德國。2014年10月,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期間,簽訂了一個「工業4.0」的戰略合作框架。這是什麼目的?我相信就是為目前已經處於困境的中國製造業尋找一個新的方向。

在傳統工業模式下,要把消費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需要經過一個固定的流程,也就是原料、機械設備、工廠、運輸跟銷售這五大模塊。從工業1.0到3.0,這五大環節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模塊,並且是固定流程。

什麼叫做工業1.0?就是用蒸汽推動機械化。什麼叫做工業2.0?就是用電力推動大規模生產化。什麼叫做工業3.0?就是用電子資訊技術推動自動化。那麼叫做工業4.0呢?就是生產智能化。具體來說,就是原料、機械設備、工廠、運輸、銷售這五大模塊不再是生產的固定流程,而是統統獨立出來了,每一個模塊都有自己的軟體,自己的傳感器,以及自己的通信系統,五大模塊可以根據消費者的需求自己進行高效組合。結果就是,同一個生產線,過去只生產一種產品,而現在可以通過智能化生產出許多不同型號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1、德國的工業4.0

在2013年4月的漢諾瓦工業博覽會上,德國首次提出工業4.0的概念,並將其作為國家戰略由總理默克爾親自推動。根據工業4.0提出的設想,德國將運用互聯技術與高度集成化,使工廠的各個生產模塊智能化,從而將工廠變為具備自律分散系統的智能工廠。

我以德國飛梭哈雷機車的生產工廠為例。在過去工業3.0以前的時代,生產一台哈雷機車需要21天,因為它的生產過程全部都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但到了工業4.0時代,客戶在早上九點下單,購買一台個人定製化的摩托車,到下午三點就可以收到這輛完全按照其要求生產的摩托車。過去需要21天,現在只需6小時,怎麼做到的呢?就是這五大模塊統統激活了,可以按照客戶的需求自動進行加工組合,在6小時之內完工,這就是智能化的力量。

你會發現,在工業4.0的時代,生產商不需要做廣告,因為這個產品本身就是為客戶量身定製的。生產商也不需要倉儲、批發、零售,因為產品一生產出來就直接送到客戶手上,這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工業4.0打破了我們過去製造行業的傳統觀念,製造業6+1的產業鏈概念也不復存在,而是真正實現了全產業鏈整合。

並且,工業4.0的智能化生產在大幅提高效率的同時,成本下降了大約40%,這是一個非常不得了的進步。請各位想一想,目前主要已開發國家的製造業,如德國、日本、法國、瑞士、英國,它們的成本只比中國高10%~20%,如果它們全面實現了工業4.0,成本將比中國低得多,到時候我們哪還有競爭機會?因此可以說,中國推動工業4.0是勢在必行。

2、美國的工業網際網路

既然講到德國,就不能不講到美國,美國也推動工業4.0了嗎?不,美國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叫工業網際網路,比工業4.0更偉大。美國五家行業龍頭企業,包括通用電器、英特爾、思科、AT&T、IBM等,聯手組建了工業網際網路聯盟(IIC),將這一概念大力推廣開來。

工業網際網路是個偉大的工程,涵蓋五大行業,除了德國人講的製造之外,還有電力、能源、交通、醫療等四大行業,共有九個平台。而德國工業4.0,只是美國工業網際網路九大平台裡面的一個平台,其他八大平台都是德國所沒有的。通用電器在2012年11月26號發表的工業網際網路研究報告中指出,美國推動的工業網際網路可以在未來增加10萬億到15萬億美元的產值,而這等於是再建一個新的美國。

上海交通大學谷來豐教授指出,目前中國舉國上下正在搞轟轟烈烈的「網際網路+」,而美國則通過工業網際網路計劃悄悄進入了「新硬體時代」。如今天的多軸無人飛行器、無人駕駛汽車、3D印表機、可穿戴設備、機器人廚師等等,都是之前無法想像的東西。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一大批傳統網際網路公司,如今都在布局圍繞硬體的產業。如谷歌開始進軍無人駕駛汽車、智慧機器人;亞馬遜正在完善多軸無人飛行器來送快遞;蘋果公司推出智能手錶;等等。隨著這些技術的普及,製造業將迎來顛覆性的革命,未來的生產組織形態、用工模式將產生重大變革。

其實早在2011年,美國歐巴馬總統就提出了製造業網絡創新計劃,準備在全美各地設立45個創新研發中心,其中15個是製造業的研發中心。目前已經建設完成了4個,是政府跟民間力量共同推動的,包括3D列印、可彎曲的晶片、傳感器等等。政府的強力介入,使得美國製造業如虎添翼。因此,必須將發展製造業當成一個國家戰略來推動,我們才有可能搭上工業4.0甚至工業網際網路的順風車。

3、中國發展工業4.0的瓶頸

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還是美國的工業網際網路,其核心都是智能化生產,而進行智能化生產的智能工廠是由許多小的智能模塊組合而成的。以中國製造業目前的實力來看,每個小模塊我們都能夠生產,這不是難事,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技術了。問題是如何將這些小模塊整合成一個工業4.0的智能工廠,這就是我們的短板所在。我們一定會碰到兩個阻礙,一個是標準化,一個是穩定性。

第一,標準化。要將多個小的智能模塊組成一個大的智能工廠,前提就是要標準化。舉個例子,A工廠生產螺絲釘,B工廠生產螺絲刀,C工廠生產螺絲帽,那麼,要確保A工廠的螺絲釘能夠與B工廠的螺絲刀匹配,並且能夠嵌入C工廠的螺帽,這就叫標準化。如果這三者不匹配,那麼智能工廠就搭建不起來。而這三者的匹配,可不是坐下來談出來的,而是需要經過實際運作所積累的經驗,孕育出來這樣一個標準化的結果。因此,這是我們在推動工業4.0的時候可能遇到的一個短板。

第二,穩定性。一個智能工廠的整體質量取決於質量最差的小模塊,如果有一個小模塊發生問題,整個智能工廠系統就可能跟著崩潰。而我們的問題就在於,目前中國製造的產品質量是不穩定的。舉個例子,中國的粗鋼產量是全世界第一,但我們碼頭的起重機用的鋼索都要進口,因為中國粗鋼的穩定性不達標。中國的鋁產量也是全世界第一,但我們的飛機外殼用鋁也要靠進口的,同樣因為質量不穩定。因此,我們要推動工業4.0,首先就必須要全面提高中國製造業的產品穩定性,這將是一個艱難的挑戰。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拯救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313/707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