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富士康、華為、高通們欲撤離,深圳恐徹底被拋棄!

中國頂尖政商新媒體,不一樣的新聞角度深圳作為開放的窗口,在中國政府舉全國之力打造一個樣本的絕佳歷史條件下成就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但自本世紀初開始,隨著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向長三角和中西部傾斜,深圳逐漸歸於平淡。

然而,過去一年,全國上下再次掀起一股深圳熱。只不過,這一次熱潮似乎引來爭議不斷。因為,持續發燒的深圳樓市正逼迫越來越多的實體企業遷離。

打開網站,深圳樓市瘋狂的消息幾乎洗版。深圳某樓盤遭哄搶,而成交均價竟高達13萬每平的消息,占據了各大媒體雜誌頭條。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月份深圳房價同比上漲52.7%。過年過後,在央行2.5萬億大放水的推波助瀾下,2月份深圳房價再創新高。

這種結果,對少數地產商和炒房者來說,無疑是天上掉下個金娃娃。但對深圳的實體行業來說,卻有著說不出的苦痛。

網上有個段子,說有一個人賣掉深圳南山的房子去創業,辛苦打拼十幾年,公司上市了,結果一年利潤還湊不夠原來那套房子的首付。又有媒體報導,2014年的年報數據顯示,494家上市公司淨利潤不足1500萬元,占全部2818家上市公司的17.53%。

上市公司傾盡一年利潤卻無力買房,賣房創業十年還湊不夠原來那套房子的首付,房地產陷入瘋魔狀態的深圳顯然已經不再是昔日的財富發動機,而是蛻化成財富的黑洞

高房價正逼走實體企業

當大家談到美國如何強大時,往往會想到美國有蘋果、谷歌、微軟高通等年贏利逾千億美元的實體企業。而當人們對深圳的經濟奇蹟大為驚嘆的時候,也是因為有華為、騰訊、萬科、招商銀行、中興、富士康、創維、康佳、比亞迪等一些企業非常牛逼的存在。

而今,樓市的瘋狂大大推高了實體企業的土地成本和經營成本,大量實體企業乃至實體店被驅離深圳。2008-2014年,由於人工成本大幅上漲,深圳龍崗以製鞋、家具為代表的低端製造業大面積倒閉。近年來,隨著深圳房地產的高燒不退,以智慧型手機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成片倒下。

如今,以富士康、華為、高通為代表的企業似乎也有了撤離的計劃。

繼去年11月宣布投資280在鄭州擴產後,今年2月,富士康又宣布在南寧籌建產值千億的IT產業園。據悉,深圳富士康已經停止招募正式工,該公司有可能將部分生產線從深圳搬遷至鄭州、重慶、南寧、煙臺等二三四線城市;華為正計劃把華為大學、研發中心、中試中心等功能載體搬遷至松山湖,帶動東莞與華為終端業務;國際半導體大廠高通,2016年過年開工就討論計劃將辦公室遷往廣州,實驗室和工作室搬到東莞;而中興通訊深圳生產基地的大部分將搬遷至河源;另外,因難以忍受高租金或高房價,一些知名企業如海韻達通信、萊寶高科、茂碩電源、鼎智通訊等正計劃將部分業務遷走。

深圳離不開實體經濟

富士康是深圳規模最大、出口額最高的工業企業,深圳總部員工數量最高時達40萬人,目前已經降低到20萬人。而且富士康一度占據深圳進出口總額的半壁江山。若富士康被逼遷走,整個龍華新區將成一座空城。

目前,華為在龍崗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已經從2012年的40%增長到2015年的50%以上。而2015年前三季度,剔除華為之後,龍崗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工業銷售產值、出口交貨值均陷入了負成長。利潤總額更是下降16%,其中,虧損企業有392家,虧損額同比增長26%。待2017華為東莞總部建成,龍崗或將一地雞毛。

美國高通更不用說,作為全球最大的專利許可收費公司和最大的無線通訊晶片製造商,其專利之多,讓幾乎所有手機廠商都離不開這家公司的授權。截至2013年9月底的財年中,高通在中國的總營收為123億美元。作為比華為和富士康實力大得多的企業,其撤離對深圳的稅收影響非常之大。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因實體行業而輝煌的深圳其實須臾離不開實體企業。況且,被高房價逼離的實體企業遠不止這幾家。

無可奈何花落去,算而今重到須驚。曾經遍布於深圳的工業園區,漸漸被林立的居民樓所取代。行走於深圳的各條高速上,雖然依舊是車水馬龍,但貨櫃車的鋼鐵洪流漸漸消逝。在大街小巷,實體店倒下一茬又一茬,惟有滿街遊走的房仲介在賣力吆喝。

13年前,面對中央政府的開放政策向上海北京傾斜,鄙人的同學「我為伊狂」曾寫下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深圳,你被誰拋棄》。但好在有華為、富士康、高通等大量實體企業的支撐,深圳並未就此衰落。如今,當深圳漸漸失去這些支撐點之後,恐怕真的就要被徹底拋棄了。

延伸閱讀:2015年台企倉皇逃離,全國各地比誰更慘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剛從文革中甦醒過來的中國仍然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就業形勢,農村6.5億剛解決溫飽的剩餘勞動力被困於一畝三分地,國企4000萬面臨下崗的員工急需尋找就業機會。

恰逢其實,台企攜從日企學來的質量管理和精益管理經驗登陸了,憑藉對大陸人性和政府的深刻了解,以富士康、華碩、金仁寶、廣達、英葉達、友達光電、頂新、統一、達夫妮、寶成等為代表的台資企業迅速在大陸開枝散葉。據《費加羅報》報導,台灣1990年以來共向大陸投資了1400億美元,八萬家工廠共雇用了八千萬大陸員工。如果算上間接帶動的就業,台資企業給大陸帶來的就業機會應不低於2億。

從2008年開始,中國政府對肥得流油的外資和民營企業開啟了切蛋糕模式,見勢不妙的台企逐漸把企業轉移到東南亞、印度等地,外資撤離潮就此暴發。2015年,在政府官員的一片闢謠聲中,在陸台企實現了勝利大逃亡。

電子行業:

2015年3月,金仁寶集團旗下位於蘇州的孫公司泰金寶電子在過年前全面停產,在同一廠區的泰金寶光電(內部稱之CE)也將結業,並將相關的設備材料轉出到泰國、巴西、波蘭等國。

6月18日,在大陸擁有多家子公司的台灣合正集團旗下的崑山合正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傳出老闆偷偷賣廠的消息,造成員工罷工、供應商集中討債致工廠停產。

8月8日,一個令中國打工者顫抖的消息傳來,在中國僱傭員工達120萬人的富士康大舉進軍印度。未來五年投資50億美元設廠,計劃在2020年前在印度新建12座工廠,並最多僱傭100萬當地工人。

國慶長假期間,東莞長安金寶電子廠將生產線偷偷搬遷至泰國,數千員工回廠上班時發現工廠不在,現場一片恐慌。

2015年8月,當年在手機領域叱吒風雲的台商企業HTC,巨虧2億美元正在準備變賣上海的工廠。

10月12日,全球最大觸控式螢幕生產廠家、三星等十幾家500強企業的御用工廠台資企業洋華光電宣布關停惠州友威工廠,將手機代工訂單轉移至越南工廠。至此,洋華在大陸的3家工廠已全部被關停,上萬就業機會灰飛煙滅。

10月20日,台灣太乙集團旗下的崑山宏詮電子突然宣告倒閉,公司法人代表和一眾台干銷聲匿跡。11月15日,深圳鴻詮電子宣布倒閉,失業員工在維權時與維穩警察發生激烈衝突。

10月22日,台灣第一大、全球前三大面板廠之一的中強光電南京分廠——璨宇光學(南京)有限公司突然停產歇業,造成1500多員工失業。

12月21日,台灣上市公司介面光電老總葉裕洲宣告,介面光電(湖南)公司正式破產倒閉,一千多名員工在過年前突然失業。

此外,熒茂在年底出售福州廠給大陸玻璃薄化廠華宸,悅城陸續宣布關閉位於大陸的廠區,政翔也宣布解散清算蘇州廠。

製鞋業

自從金融危機以來,東莞全球生產規模最大的運動鞋生產企業———裕元集團、中國最大的女鞋生產企業———華堅集團,以及大力卜集團(綠洲鞋業、綠揚鞋業)、順天集團(力凱鞋業)等多家風靡全球的製鞋集團,紛紛都在轉移。

3月18日下午,力凱高層在緬甸接受南都記者電話採訪澄清東莞工廠倒閉傳聞,稱正在逐步收縮東莞生產線,未來研發和採購依然會留在東莞,生產將轉移到緬甸。

與力凱同處於東莞厚街赤嶺工業區的另一鞋業大鱷大力卜公司,一邊在向中國內陸轉移,一邊在越南擴大投資規模。

去年農曆過年前,位於廣東東莞的萬人台資鞋廠興昂鞋業突然宣布關閉工廠並將產能轉移到東南亞,又有三千名產業工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飯碗。

裕元在清空東莞產線的同時,也加快了在印尼、緬甸、越南的投資。集團在印尼投資5,000萬美元的第4座新製鞋廠已經投產,2015年年初還宣布加碼緬甸Myanmar Pou Chen公司投資1,000萬美元,同時也將持續投資曾經鬧過工潮的越南。

在運動鞋製造行業的地位僅次於寶成集團的賜昌鞋業,原先在深圳兩家工廠加起來有3萬~4萬名工人,現在縮減到幾千人。與此同時,賜昌鞋業在東南亞發展速度則更快,目前在越南的工廠已達到5~6萬人。

08年之後,面對鋪天蓋地的用工荒,中國似乎好了傷疤忘了痛。罔顧外資和民企等實體製造業對就業的巨大貢獻和對拉動內需的源源動力,一波又一波的房地產和鐵公基高潮將數十年積聚的財富化為烏有。房地產一枝獨秀的政策也導致了鋼鐵、水泥、建材、陶衛、家具、家電等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

算而今重到須驚!東北被波濤洶湧下崗潮的下崗潮淹沒,華北在霧霾和去產能的雙重夾擊下動彈不得,長三角台資企業倉皇逃走,珠三角倒閉和跑路潮此起彼伏,全國各地陷入比慘模式。短短八年間,中國由商賈雲集的世界工廠變成鬼城遍地、失業高漲。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鳳凰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405/718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