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精品推薦 > 正文

《動物方城市》認清觀念與自以為是的評價

作者:

《動物方城市》是部有趣流暢、以動物為主角的動畫片。

小時候在百科全書上讀過一段故事,說有個獵人想要設陷阱抓狐狸但一直沒成功,後來獵人才發現自己設陷阱的時候,狐狸其實就在附近躲著;等獵人設好陷阱離開,狐狸就出來破壞陷阱,而且還跟著獵人到下一處埋設陷阱的地點,繼續破壞。百科全書以這個故事為例,說明「狐狸是很狡猾的動物」。

當時讀到這個結論,十分無法接受。

獵人要抓狐狸,狐狸難道就該乖乖被抓?沒有被抓(甚至破壞了陷阱以免其他動物誤觸)為什麼不是「聰明」而是「狡猾」?換個角度想,倘若狐狸就被抓了,那安在狐狸身上的形容詞會是啥?「好乖」?或者「好笨」?

說到底,這是非常自以為是的評語──得認為「設陷阱抓狐狸」這事是對的,才會認為「狐狸沒被抓到」是錯的,也才會把負面的「狡猾」二字加在狐狸頭上。

對於人類之外的動物,人類常會有這樣自以為是的評價,或者長久以來的刻板印象。這類刻板印象有時會被利用在創作當中,尤其是寓言或童話,例如有個角色是豬,那大約就是愚蠢的,有個角色是蛇,那大約就是陰險的。以創作而言,這樣的使用沒啥問題──追根究柢,這些故事大多是借用了動物的形象在說「人」;但某個層面說來,這樣的方式也繼續形塑了讀者(尤其是年幼讀者)對這些動物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可能造成歧視。這種歧視,成了2016年迪士尼(Disney)的動畫電影《動物方城市》(Zootopia)討論的主題之一。

《動物方城市》描述一個不同動物之間因締結和平協議,所以全都一起和樂生活的世界(不過片中只出現哺乳類,沒有鳥類、魚類及昆蟲,應該是為了主題而作的考量)。女主角茱蒂(Judy Hopps)是只在農鎮長大、一心想要成為警察的兔子,在她終於高分完成訓練成為警察、並被派駐到大都市「動物方城市」之後,卻只被賦予在街上開罰單的任務。茱蒂因著自己的機警,結識了街頭騙徒狐狸尼克(Nick Wilde),接著更與尼克合力偵破了城裡的連續失蹤案件。

左起:茱蒂、尼克,以及監理所的樹獺公務員快俠(Flash)馬克杯上印的「You want it WHEN?」真是一絕!

在這部電影裡,歧視以幾個不同的方式出現。

一是因先天身體特質產生的歧視,茱蒂即是一例。身為兔子,茱蒂在一眾警局同事件顯得特別嬌小,長官及同僚一開始完全無視她在警校的成績,直接就認為她無法勝任警務。

二是因刻板印象產生的歧視,尼克即是一例。尼克年幼時想宣誓加入童軍,但友伴不僅因為尼克是狐狸就認定他不可能誠實,甚至還強行將他戴上嘴套。這樁往事導至尼克認為「既然沒人會把我當成好人,我也就沒必要當個好人」,於是成為街頭騙徒。

第三種則是因為種族產生的歧視。

電影裡頭的動物世界看起來是採取民主制度的,有民選的行政官員,各種職業看起來也沒有硬性規定「某動物一定要做某職業」,所以大象可以賣冰淇淋也可以教瑜珈,茱蒂經過訓練通過測驗,就可以成為警察。

但綿羊副市長楊咩咩(Bellwether,俺實在不喜歡這款譯名)不這麼想。

副市長楊咩咩。

從劇情當中可以知道,雖然她身為副市長,不過獅子市長獅明德(Lionheart,俺實在不喜歡這款譯名,再說一遍)明顯沒把她當回事;楊咩咩認為獅明德讓她當副市長只是為了爭取羊族的選票,她當了副市長後似乎也只是個被市長呼來喝去的雜工。

獅子市長獅明德。

這款處境與茱蒂剛進警局時有點像,不同的是,茱蒂的外型容易讓長官及同僚懷疑她的能力,但電影中看不出為什麼獅明德會如此看不起楊咩咩──可能是獅明德認為楊咩咩能力不足,也可能獅明德壓根兒沒注意到自己的歧視態度,又或者楊咩咩的確不怎麼適任。總之,楊咩咩安排計劃打算改變現況,但她用的方法是掀起草食動物對肉食動物的不信任。

當然,現實當中的草食動物對肉食動物本該提防(畢竟前者是後者的獵物),但劇中的設定是兩方已經和平共處數千年、故事裡也沒出現任何肉食動物違例的狀況,是故楊咩咩藉由藥物讓肉食動物陷入狂暴,喚起草食動物害怕及憎惡肉食動物狩獵本性的方法,即為一種未審先判、將無辜者直接打成罪犯的作為,想要利用的即是對種族的歧視。

有意思的是,這款種族歧視並非一般印象中的「強勢歧視弱勢」,而是「弱勢歧視強勢」;當楊咩咩對茱蒂說「獵食者的數量只有我們的十分之一,如果我們團結起來,就可以打敗他們」的時候,完全就是個革命家的口吻。問題是,在這個故事裡,不同物種之間理論上應該是平等的,楊咩咩的舉動就劇情看起來可能出於私怨,又採取了有問題的手段,是故雖然說得冠冕堂皇,但卻是個蓄意挑起歧視的煽動者。

水牛警長。

《動物方城市》裡,這三種歧視相互交纏,可以對應到人類世界中的種族、性別、階級當中的種種歧視狀況,這部表面上看起來由動物演出的幽默推理電影,於是有了不同層次的深討深度。

除了設定很有意思的故事之外,《動物方城市》還有許多可看之處。

每個不同場景及動物皮毛的設定都十分講究,體型不同動物的生活方式及相關道具也設計得十分巧妙;大都市高樓上的廣告看板完全諧仿真實世界的大公司廣告,黃鼠狼賣的盜版光碟是迪士尼還沒推出的動畫片,有小象穿著《冰雪奇緣》(Frozen)里兩個公主的服裝,角色的台詞裡還會刻意說到「Let It Go」。兩頭製藥的鹿,名字移植自影集《絕命毒師》(Breaking Bad),而黑幫老大Mr. Big的橋段及說話方式,完全在向《教父》(The Godfather)致敬。

正要嫁女兒的Mr. Big,完全是《教父》的情節啊!

此外,某些動物的特點被巧妙地置入,例如兔子驚人的生育速度(茱蒂有兩百多個兄弟姊妹,當她離開故鄉小鎮時,鎮名看板上的「人口數」還在不停增加),樹獺的緩慢動作被用來諷刺公務員的效率。某些人類提及動物的慣用語則變成片中的雙關語或玩笑,例如警長在晨會時說「首先,我們要先面對『房間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房間裡的大象」意指「人人都知道、但都視而不見的問題」,但因劇中的房間真的有一頭大象警察,於是下一幕就變成大家祝他生日快樂;又例如尼克問茱蒂,「她(指楊咩咩)睡不著的時候,會數自己嗎?」

最有趣的,或許是關於大象記憶的橋段。茱蒂和尼克在追查失蹤案時找到教瑜珈的大象,但提問時大象一直回答「不記得」,反倒是看起來有點脫線的美洲野牛把所有細節記得一清二楚,末了居然還說「我真希望我有大象那麼好的記性」──這個橋段同時顛覆了刻板印象(大象的記憶力其實有實驗佐證,片子裡的象或許是真的不記得,又或許是因為被打擾所以不爽回答而已),又拿刻板印象開了玩笑(雖然水牛回答了所有細節,但他還是認為象的記性更好)。

快俠。

電影的字幕翻譯有些很直接,有些有點怪,例如兩個主角名字都用音譯,很簡單,「Flash」譯成「快俠」、「Mr. Big」譯成「B老大」也沒啥問題,但不明白為啥需要用獅明德、楊咩咩或洪金豹(Clawhauser,俺實在不喜歡這款譯名,說第三遍)之類的名字;最怪的是尼克對快俠講的那個笑話完全用另一個笑話代替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啊?

話雖如此,俺覺得中譯片名是有巧思的。

俺猜測中譯片名之所以使用「方程式」的諧音,在於片中一方面有遵循某種公約而共同生活的動物們,另一方面則是劇情試圖打破關於動物的一些刻板印象──這些刻板印象一如僵化的「方程式」,雖然好用常用,但不見得永遠一體適用。

《動物方城市》海報之一,大多數角色都入鏡了。

不過俺覺得真正巧妙的片名,是原文的《Zootopia》。

「Zootopia」這個字明顯是從「烏托邦」(Utopia)變來的,「烏托邦」雖是某種理想國度的模型,但事實上它是個嚴格遵守階級制度的社會,打破階級所帶來的不平等及歧視,是「反烏托邦」(Dystopia)故事的共同核心。而「Zootopia」理論上已經是個將不同動物置於平等地位的世界了,利用這個名字來說一個破除歧視的故事,顯出製作團隊的匠心獨具。

《動物方城市》是部有趣流暢、以動物為主角的動畫片。

《動物方城市》是部有趣流暢、以動物為主角的動畫片,同時也是探究人類社會各種歧視的故事。當尼克對茱蒂說,「妳覺得他們沒穿衣服不自然?我們穿著衣服才不自然。」時,不只因為他們身處一個天體俱樂部,而是指出他們,一如人類,已經不再是只服從本能行動的動物。當所有物種經由協商合成一個社會,就必須放下歧見,互信互惠,才有可能從平等的位置上,一方面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一方面建立更美好的未來。

尼克與茱蒂。(以上皆為網絡圖片)

茱蒂在劇末是這麼說的,「And the more we try to understand one another, the more exceptional each of us will be. But we have to try. So no matter what kind of person you are, I implore you: Try. Try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Look inside yourself and recognize that change starts with you。」

是的,這當然是對人類觀眾說的。

責任編輯: 劉詩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423/728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