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終結中國經濟反彈之魔:正悄然現身

4月25日,中國黑色系大宗商品漲勢仍然強勁。其中,焦炭、焦煤再度漲停,創一年半以來新高。焦煤從2015年12月低位反彈,漲幅近90%。據悉,近期以來,中國鐵礦石、焦煤、焦炭、螺紋鋼等黑色期貨品種漲幅紛紛超過40%,此景讓人們不禁聯想到去年的股市。

無疑,此輪商品期貨價格暴漲,與新一輪政府刺激緊密相關。今年一季度,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0.7%,增速比1—2月加快0.5個百分點。值得關注的是,國企投資增速驚人,同比增速飆升至23.3%。此外,在央行寬鬆貨幣支持下,一二線樓市的逆勢繁榮,也推動房地產投資回暖。

經濟形勢的底部反轉,自然對上游原材料需求增加,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了上游產業的供給力度,供求不匹配成為此輪商品期貨走高的關鍵因素。市場投機資本正是洞悉於此,才有恃無恐參與到炒作當中,寄希望從中分得一杯羹。

「市場中有很多流動性,投資者正在到處尋找投資機會,中國大宗商品市場此輪暴漲,並不簡單是供求失衡引發的價格反彈,目前已轉變成純粹的投機行為,但這是難以持續的,因為缺乏實體經濟基本面持久改善的基礎。」 KGI亞洲經紀業務主管Ben Kwong表示。

如其所言,通過貨幣和財政的新一輪刺激,中國一季度經濟雖取得名義上的增長,但新增貸款對GDP的貢獻率卻不斷下降。數據顯示,中國過去一年新增貸款增加了12.6萬億(1人民幣折合約0.1537美元),而GDP僅增了1.1萬億,這相當於每創造一單位的GDP需要11.9單位的新增貸款。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趙揚稱,中國的新增貸款沒有像過去那樣有效推動經濟增長。這是個警告,增加的貸款沒有推動生產力,甚至可能變成壞帳。銀行不良貸款的激增可能會使放貸熱情降溫,讓貨幣寬鬆政策大打折扣——這就像日本90年代發生的那樣。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也表示,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已經下降,要讓GDP增速不下行,只有繼續擴大融資規模。而超量貨幣的投放,導致資產泡沫,最終可能會傳導至CPI。一旦CPI超過3%,則央行將不得不收緊貨幣。目前的經濟結構性問題,已經不是通過貨幣政策寬鬆或收緊可以解決的,需要大力度推進改革來逐步修復。

這也充分說明,依靠政府和央行的「定向刺激」,充其量只能短期緩解經濟下行壓力,很難從根本上轉變實體經濟的運行態勢。常規看,如果投資可以增加GDP,同時也促進消費,那麼就是穩健投資。然而,考慮到中國政府和國企部門,是經濟系統投資的載體,而粗放型投資導致的人力成本和各項要素價格上漲,無疑對民企形成擠出效應。長此以往,必然導致社會整體投資報酬率遞減。

並且,考慮到目前中國企業負債高企,即使銀行新增信貸湧向實體經濟,其中很大部分也被用於償還債務,並不能完全轉化成企業投資。除非央行採取大水漫灌,貨幣投放規模和力度遠超社會預期,且能夠讓大部分產能過剩企業實現盈利(及縮減債務比例),但那樣一來,中國經濟將被劇烈的通脹所吞噬,對構成人民幣大幅度貶值。

所以,優化經濟結構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提升方向邁進,才是現階段核心要務。重啟新一輪刺激無疑飲鴆止渴,缺乏可持續性。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表示,雖然中國距離系統性金融危機還有較長距離,但債務問題遲遲不解決會給經濟和投資者帶來諸多的問題。債務推動的短期宏觀數據好轉會掩蓋微觀層面的結構性問題,非生產性房地產業或產能過剩的行業占據越來越多的信貸資源,資產報酬率進一步下降,內生增長受到抑制,即便信貸持續擴張,經濟增長也可能停滯不前。

據悉,中國非金融部門債務占GDP的比重已上升100個百分點至260%,其中企業部門債務占GDP的比重超過150%。今年預計整體信貸增長16.5%,而名義GDP增速僅6%—7%,這意味著債務占GDP的比重還將上升20個百分點左右。按此速度,未來幾年非金融部門槓桿率可能會突破300%。

債務的增長速度遠快於產出、且債務中流向非生產性或產能過剩的行業的部分越來越大,表明資源被浪費,可能產生更多潛在壞帳。為此買單的將首先是金融業,最終是儲戶,資產價格將回調,企業盈利可能繼續承壓,未來長期增長速度恐被拉低。

由此可見,此輪商品期貨價格暴漲,本質上看仍是政府和國企「加槓桿」投資所致,一切建立在央行貨幣寬鬆和溫和的通脹預期基礎上。如果經濟再通脹的走勢進一步明晰,貨幣政策立場可能逐步轉向中性,貨幣擴張邊際速度就可能放緩,實體經濟的疲態也將重新顯現。屆時,一路暴漲的黑色系不乏重新探底的可能。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多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426/72938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