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新一輪「世界大戰」——爭奪工業

由於新興市場生產成本攀升,全球工業布局重新進行配置,收縮了範圍。與割裂相反,這種格局重塑過程被法國外貿銀行稱之為「價值鏈去分割化」(de-segmentation of value chains)。

新一輪工業生產格局的重新配置過程取決於勞工、能源等生產成本,也與地理位置和當地勞工法規有關。

總體來說,南亞、中歐、西班牙、墨西哥是這一輪工業格局重塑過程中的獲益者。而那些沒被選中的國家和地區則將被迫加大對國內經濟的依賴,居民生活標準會在相對低位。

目前的工業再配置過程與以往的趨勢恰好相反。從20世紀90年代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全球工業化的趨勢是「價值鏈分割化」的過程,即在工業生產過程中,不同的組建被割裂到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大量國家和地區參與了工業生產的全產業鏈過程。比如,一部手機的顯示屏、晶片和耳機等零部件和配件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首席經濟學家Patrick Artus發現,金融危機之後,傳統的工業生產分散化的態勢發生了180度的大逆轉,從分散到多個地區,轉向集中到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

工業生產之所以出現如此明顯的轉變,主要是三大原因所導致的:

1、新興市場生產成本大幅增長,這給該地區的生產造成了阻力。中國就是其中的典型。(見下圖)

華爾街見聞曾援引諮詢公司韜睿惠悅(Willis Towers Watson)的報告稱,中國各行業基本工資比印尼高出5%-44%,而印尼已經是東協勞動力成本最高的國家了。

2、工業在全球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下滑,也就沒必要將生產中心分散在多個地區了。

3、運輸成本攀升的預期也使得工業生產布局開始收縮。更嚴格的碳排放標準可能導致運輸成本增加。

那麼,新的工業生產集中地是不是合適,要看哪些條件呢?

1、生產成本。中國是個反面例子。在歐元區內,西班牙的成本競爭力從2009年開始出現提升。從區域來看,中歐的勞動力成本明顯低於西歐;南亞的勞工成本優於中國;墨西哥的勞動力成本低於美國。此外,生產成本還包括能源成本,美國的能源成本尤為低廉。

2、地理位置。比如歐元區,那些遠離重要經濟體的外圍國家的地理優勢就相對較低。

3、勞工法規。顯然,工業主們更加青睞足夠靈活的勞工法律法規。

因此,法國外貿銀行認為,基於上述考慮,產業再配置將集中在範圍更小的國家和地區內。他們認為,墨西哥、南亞、中歐國家、西班牙是這一輪格局變動的受益者。

相對來說,像中國這種失去以往製造業中心地位的國家,其在全球生產過程中的比重將持續下降。隨著這些國家和地區更加依賴國內服務業,預計其經濟增速和國民生活標準將在長期時間內相對較弱。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503/733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