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北方衰落的海運訊號

2016年6月底,天津和大連這兩座北方港口城市的命運遭到重大打擊:中國遠洋和中國海運兩大央企航運巨頭重組後的公司「中海運」將貨櫃、油運業務的總部設籍到了上海,散貨業務的總部設籍到了廣州。而在散貨業務和油運業務上相對具有優勢的天津和大連,卻錯失了機會。這意味著,長江以北已經沒有一級航運巨頭!

海運是城市興衰最直觀的晴雨表,長江以北已無一級航運巨頭,宣告北方港口城市加速衰退。

這個重大轉折,進一步驗證了我和風格純粹2015年底關於中國都市圈發展趨勢分析--「雲端對話」的一個重要前瞻性判斷:城市愈來愈集聚,整個中國北方地區,無可避免的陷入衰退,只剩下傲然的帝都。

在全球範圍內,海運都具有無可替代的貨運優勢(高鐵只運輸人)。所以超級大都市都臨海。越是全球經濟一體化,貨物的全球性流通越頻繁,超級大都市越向沿海集聚。鑑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北京不臨海)和中國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原因(集聚全國能量於首都),北京在華北大地一枝獨秀,它輻射全國,卻不可能輻射周邊,因為周邊不具備和北京匹配的交易資源和能量。因此,它未來的結果一定是愈來愈吸附周邊的人才、能量和資源,進而向全國乃至全球輻射能量。因此攤大餅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或一體化)」絕無可能。這也就是我們一再警告「環大都市鬼城圈」的原因。連天津都要不可避免地衰退,你還想用傳統的工業化路徑帶動環北京的發展?這樣的中國夢,不啻於白日夢。並且,也如我們多次強調過的,即使未來的北京周邊,仍能有高端製造業的增長,那也是無就業增長,因為人工智慧將迅速改變製造業的勞工密集傳統,變成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現有的一些勞工密集製造業城市,則無可避免地要像過去資源型城市一樣,人口迅速減少──哪怕製造業的GDP仍在不斷升高。工業帶動城市化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海運是城市興衰最直觀的晴雨表。長江以北已無一級航運巨頭,直接宣告北方港口城市加速衰退,而對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則是巨大利多。中國城市格局正經歷一番深度洗牌。

大型航運公司搬走,根本原因還是貨物環節出了問題。

來自天津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年1月至2016年5月,天津港口貨物吞吐量和港口活躍度,整體處在低谷。業內人士認為,此前占天津航運份額較大的鋼鐵、煤炭等重工業的原料和產品呈現的大幅下降對航運業有必然的影響;而輕工業相對發達的珠三角明顯更具有吸引力。

大連曾是東北經濟的佼佼者,大連港依託大連,輻射東北。如今的大連經濟報告,滿屏的下滑字樣。2010至2015年,大連對外貿易幾近停滯,一般貿易、加工貿易或高科技品的進出口額均是全線下滑。

大連的低端工業成了經濟的拖累,占GDP46.31%的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了10.6%。大連的工業仍過度依賴煤炭等傳統重工業,高附加值的工業鮮有出現,僅有的幾個仍處於上漲階段的品類和高附加值、高科技相關性並不大。這就是大連經濟一蹶不振的重要原因。

一座城市的發展,歸根結底是兩大因素:一是自身的創新和積聚能力,二是歷史形成的集聚。前者尤為關鍵。在尊重地緣經濟的前提下,自身的發展能量極其重要。很多人以為只要國家集中力量了,一座城市就一定能發展。這是個極大的誤會。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全國範圍內的轉移支付,都只是在延緩衰退,根本不可能帶來真正的繁榮。甚至,在衰退的背景下,已經建好的優質港口也將漸漸荒廢。曹妃甸港是如此,天津港、大連港也是如此。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東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711/768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