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曾慶紅前秘書曝光習近平「手機號碼」 大有深意

近日大陸多家媒體轉載了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鴻解讀習近平的「手機號碼」——13554555101」一文,文章稱其號碼暗含中共的執政方針,深藏著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海外黨媒稱此消息為新聞噱頭,炒作意味明顯。評論員「在水一方」表示,發布消息的人無非是想顯示與習近平關係密切,但也不排除是另一種高級黑。網友也嘲諷「治理一個國家難道靠手機號碼的數字?」

曾慶紅前秘書施芝鴻解讀習近平的「手機號碼」,或許顯示與習關係密切,或許是另一種高級黑。(網絡圖片)

施芝鴻解讀習近平的「手機號碼」

大陸多家媒體9月9日轉載了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鴻解讀習近平的「手機號碼」——13554555101」一文,文章稱其號碼暗含中共的執政方針。

文章寫道,看似是一個普通的手機號碼,卻深藏著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新理念,隨後作者依次按順序介紹稱:

「135」:標識的是中國「十三五」時期;

第二個「5」:標識的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

「4」:標識的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第三個「5」:標識的是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第四個「5」:標識的是五大支柱性政策: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

第五個「5」:標識的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重點任務: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

「10」:標識的是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要努力實現10個方面工作重點轉變;

「1」:標識的是補短板、防範風險這一個戰略應對之策。

分析:另一種高級黑?

編輯部在北京的海外多維網表示,事實上,有關習近平「手機號」的新聞頻頻因備受外界關注而登上了新聞頭條,可謂「屢試不爽」,但最後多被證實為「假消息」。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手機號的再被曝光,亦多為新聞噱頭,炒作意味明顯。

美國媒體人、阿波羅網特約評論員「在水一方」表示,這個消息造假成份比較大,發布消息的人無非是想顯示與習近平關係密切,但也不排除是另一種高級黑。習近平的手機號碼是機密,肯定不可能公開。

對此,網友也一片冷嘲熱諷。

孩兒他爸:「還能更扯嗎?」

大佬8:「治理一個國家難道靠手機號碼的數字?21世紀了,還這樣愚昧嗎?是當局者愚昧,還是把人民當傻瓜?拍馬屁能拍成這樣,也是一絕。」

kankantw:「顯然是假的。另外,任何個人的電話號碼,屬於個人隱私,未經允許不得公布。國家主席的手機事關國家大事,應當是機密,若他人如此公布,就是泄露國家機密,應受處罰。」

hanlaotou:「斧頭幫執政?不是應該人民執政的嗎?當初不是說好人民是國家主人斧頭幫是人民的公僕的嗎?怎麼倒了過來?」

劉三姐姐:「國體混亂,政治兒戲,民眾無聊。如此下去,國將不國。」

User_Long:「能琢磨點正事兒麼?」

良心發帖:「真能扯,我的電話號碼也深藏執政機密呢。」

美國新人:「這人是慶王爺的秘書」

曾公開為曾慶紅闢謠

施芝鴻曾在上海任職,也曾擔任曾慶紅的秘書,是中共著名的「筆桿子」。

在去年3月中共兩會期間,作為曾慶紅的前秘書,施芝鴻被媒體問到外界紛紛猜測中紀委發文影射的「慶親王」是曾慶紅時,施為曾辯稱,不應搞八卦式競猜或瞎掰編造,只有中紀委正式公布的才算數。

施芝鴻還直接解讀中紀委關於清朝慶親王的文章,情緒激動地指責海外媒體「越猜越邪乎」,公開為曾慶紅闢謠。

此外,施芝鴻還曾在兩會期間拋出「三個代表」對陣「四個全面」的言論對抗習近平,並提到現在外界反對反腐的「六論」,包括「反腐自黑論」、「殺傷經濟論」、「反腐過頭論」、「打虎誤傷論」、「反腐無用論」、「反腐拐點論」。

施芝鴻突然轉向力捧習近平

但在去年年底,施芝鴻發表在《北京日報》文章中稱,他總結了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的「一二三四五」治國思路:即「一個中國夢」、「兩個一百年」、「三大發展戰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第五個現代化」和五大發展理念。施芝鴻還指習近平的雷霆反腐行動,體現了打虎「開弓沒有回頭箭」,云云。

施芝鴻還提到,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央,「打虎」又「拍蠅」還「獵狐」的雷霆反腐行動,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點讚,體現了打虎「開弓沒有回頭箭」……

整篇文章,力捧習近平的意圖明顯。

阿波羅網特約評論員「在水一方」,這很可能預示曾慶紅的處境已經極為不妙,施芝鴻不得不轉向力捧習近平,以試圖將自己與曾慶紅切割,謀求自保。也可能是韜光養晦,以謀反撲。

阿波羅網白梅報導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阿波羅網白梅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910/80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