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與中國國運

作者:

如果站在全球的視野去看待一個經濟體的發展趨勢,更能一覽全貌。

誠如我在《時寒冰說:未來二十年,經濟大趨勢》中所言,中國經濟在2016年步入新的發展周期,做實業的人越來越感覺到盈利乃至生存的艱難,壓力越來越大。

是他們不夠努力嗎?

不是。

這種情況是冬天最寒冷的時候嗎?

不是,現在只是剛剛開始入冬。因為,一種強大的力量正在施展著它的巨大影響力,而且,這種影響力將至少持續20年乃至30年以上。這種力量將使得一些國家變得更為強大,也使得一些國家深陷經濟危機之中難以自拔。

這種力量就是正在發生的全球第5次產業大轉移。

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前幾次產業大轉移對世界經濟發展帶來的巨變:

1.第一次產業大轉移

18世紀60年代,英國通過用機器山寨中國的紡織技術,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讓英國迅速崛起,發展成為「世界工廠」,它需要從全球掠奪廉價資源,也需要開闢廣闊的市場。19世紀40年代,英國開始向外轉移產業,英國是輸出國,美國是被輸入國。這是第一次產業轉移。這次產業轉移成就了美國,使得美國最終超越了昔日的這個「日不落帝國」(由於全球每個時區都有英國的殖民地,故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這次產業大轉移的時候,中國是受害國。1769年,理察·阿克萊特製造水力紡紗機。1779年,賽米爾·克隆普頓發明了騾機。1785年,工程師埃地蒙特·卡特萊特製成了水力織布機,將工效提高了40倍。1791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個織布廠。當英國工業技術飛速發展時,閉關鎖國的清政府還正沉浸在乾隆(1711—1799年)盛世的幻覺中。迅速崛起的英國需要廉價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由此,羸弱不堪的清政府逐漸成為廉價資源的輸出國——大量資源被掠奪,大片疆域被沙俄侵占。

2.第二次產業大轉移

1946年,邱吉爾訪問美國,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這個「鐵幕演說」被認為是冷戰開始的序幕。美國為了培育自己的盟友,遏制共產主義陣營,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向日本和原聯邦德國實施大規模產業大轉移。而朝鮮戰爭爆發後所形成的「特需經濟」,不僅大大加快了美國對日本產業轉移的步伐,也優化了所轉移產業的結構,成就了日本和原聯邦德國的高速發展,讓日本和原聯邦德國成為了新的「世界工廠」。

這次產業大轉移,最大受益國是日本和原聯邦德國,而中國同樣是受害國。因為「抗美援朝」,中國成為被世界列強制裁的對象,中國同時也是被蘇聯訛詐勒索的對象。

3.第三次產業大轉移

日本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遇到了當年英國所曾面臨的困惑:資源不足且市場狹小。這引發了新一輪產業大轉移: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將勞力密集型產業向香港、台灣、新加坡和韓國轉移,隨著產業轉移的升級,又逐步擴展到了汽車、電子等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這使得「亞洲四小龍」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這次產業大轉移時,中國正在搞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因而,未能從中受益。誠如中央後來所做的總結:

在長時間的社會動亂中,國民經濟發展緩慢,主要比例關係長期失調,經濟管理體制更加僵化。這十年間,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資的應增效益推算,國民所得損失達五千億元……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國際局勢趨向緩和,許多國家經濟起飛或開始持續發展的時期。但是,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中國不僅沒能縮小與已開發國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間的差距,從而失去了一次發展機遇。這場由文化領域發端的「大革命」,對教育、科學、文化的破壞尤其嚴重,影響極為深遠。很多知識分子受到迫害,學校停課,文化園地荒蕪,許多科研機構被撤銷,在一個時期內造成了「文化斷層」、「科技斷層」、「人才斷層」。

4.第四次產業大轉移

隨著不斷向前發展,「亞洲四小龍」很快就開始面臨著資源不足、市場狹小的問題,他們迫切需要廉價資源與廣闊的市場。而中國改革開放,正好提供了這種機遇。這使得美國、歐洲、日本、「亞洲四小龍」都紛紛向中國轉移產業尤其勞力密集型產業,由此讓中國迅速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中國成為了這次產業轉移的最大受益者,而日本則從90年代開始步入所謂「衰退的20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日本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產業大轉移的重要輸出國,當「亞洲四小龍」、中國等在某些領域的技術方面追趕上來,使日本的優勢地位受到衝擊,擠壓了日本相關產業的發展空間。

下面正在發生的這次產業大轉移對中國影響深遠、重大!

5.第五次產業大轉移

這次產業轉移始於2012年後(2012年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我在書中已經做了詳細的分析),是從中國向美國、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國轉移。根據產業大轉移的規律,將持續20到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導致第5次產業大轉移的原因: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製造業迅速崛起,技術飛速發展,尤其從1992年到2002年,中國抑制房地產投資,促使資源向製造業里聚集,使得大批優秀的製造業企業脫穎而出——那個時候出名的企業家基本都源自製造行業。

但是,2003年把房地產定為支柱產業以後,中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追求技術的精進,開始向圍繞房地產展開的高耗能低端的產業發展,房地產業成為最賺錢的行業,寶貴的資源和人才從製造業密集向房地產領域集中,不僅造成鋼鐵、水泥等低端產業的嚴重過剩,也使得中國製造業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許多人關掉工廠加入到炒房的隊列——做工廠十年不如炒一套房掙錢多,就是最明確的價值指引信號。這個時候,最出名的企業家基本都是房地產老闆。

房地產持續的賺錢效應毀滅了中國製造業的升級夢想——從全球經濟來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投機大行其道的同時還能有無數人踏踏實實從事製造業的升級。德國房價幾十年不怎麼變化,才成就了德國製造業世界領先的優勢。日本在上世紀也曾有過房價持續暴漲的階段,這個階段同樣給日本到來了極其負面的影響:持續長達20年至今還沒有結束的衰退。但此後穩定的房價讓日本的製造業技術優勢得以保持。倘若沒有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日本的技術優勢恐怕早已喪失殆盡。

房地產業的持續景氣房價的持續上漲使得中國的製造業不再具有優勢——高房價導致中國的生產、經營、生活等成本大幅上升,許多低端製造業開始向東南亞國家轉移——這意味著國內機會的減少,就業的減少等。

另一方面,以日本、美國為首的機器人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以美國為首的3D列印技術等先進技術的發展,減少了對勞動力的使用,這大大彌補了已開發國家勞動力成本高的劣勢,從而導致了高端產業從中國向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回流。

也就是說,第五次產業大轉移的輸出國是中國,並且,這種輸出的雙路線的:低端的產業向東南亞相關國家轉移,高端的產業向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回流。

根據產業轉移的規律,這種產業大轉移的持續時間至少也在20年乃至30年以上。這將對中國的未來發展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我們可以參考日本在兩次產業大轉移後所面臨的窘境,來知道我們(中國是二合一的轉移,一次完成日本兩次的轉移路線)正在面臨的挑戰。不僅實體經濟,像貨幣匯率、股市、樓市等等,都將深深受到這種力量的影響(接下來將專門撰文分析樓市等趨勢)。

必須強調的一點是,以往的產業大轉移都是從已開發國家或地區,向不已開發國家或地區轉移,而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則是從不已開發國家向已開發國家回流、從不已開發國家向同樣不已開發國家轉移,屬於雙消耗型的產業轉移模式。這對中國經濟的抽血效應會更加明顯。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924/808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