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中國有一地 去的人基本都死在了那裡

中國有一個地方,去的人基本都死在了那裡,活著的人也要脫層皮

流放,作為一個舊社會的專有名詞,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對於這兩個字所代表的含義,已經越來越無法理解了。不同於當下法律簡單的懲治手段,在封建社會時期,統治者對於不同人所犯下的不同罪罰,懲戒的手段也各不相同,有的蹲大牢,有的砍頭,有的車裂,相比於這些刑罰,流放反而屬於一種比較輕鬆的懲罰了。

一些喜歡看清宮劇的朋友,大概曾經從其中的人物對白里聽到過這樣一句:將誰誰誰發往寧古塔。後面可能還會視其犯錯輕重在綴上一句,永世不得入關。說到這裡,有多少朋友知道這個所謂的寧古塔,而它現在又在什麼地方呢?

首先,寧古塔雖然名字裡有個「塔」字,但實際上它是一座城郭的名字,那裡面居住的基本上都是清流放到關外的罪犯,追溯到今天的話,這個地方應在現在的黑龍江地域。

從它今天所處的地理位置我們就能看出,它在當時也是處以一個非常偏僻的地方,在那裡只有惡劣的氣候以及貧瘠的土地,別說享受生活了,只要能夠活下去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這個地方雖然不如大牢有拘束力,但更像是一座巨大的牢籠,在這裡反而更容易將人逼瘋,自然也就非常適合罪犯們前來悔過。

那麼為什麼它又會有個「塔」的名字呢?

據說是在很久之前,清朝的皇族老祖宗曾經居住在這個地方,他們一共是兄弟六人,而在滿族人語言中的六,即是寧古,而個即為塔,所以寧古塔的本意其實就是「六個」。

說到這裡,想必也就明白了,為什麼當時的統治者,動輒就要將罪犯流放到這個地方。

第一,是要讓犯錯者受到應有的懲罰,同時給予受害者一個交代,讓他們也感受背井離鄉,艱難生活的苦楚。

而第二點,就是讓罪犯們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有些作為,因為這裡畢竟是清朝皇族的起源地,統治者多少還是有一些私心的,他們希望有朝一日這些罪犯可以把他們老祖宗生活的地方,建設成一片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罪犯們在這裡一般不是開荒種地,就是修修橋、建建路,慢慢的改變這裡的生活環境,其次他們還必須忍耐饑寒交迫的痛苦,並且要給當地的官員或是滿族人當牛做馬,從而彰顯統治者的地位。

流放制度在到了清朝的時候就已經基本發展完善,而流放點也增設了多個,而按照罪犯犯罪程度的不同,還規定出了不同的流放地點、環境以及所要做的工作、時間。

一般流放都是以年限為限定期,例如寧古塔以十年為限,若是在這段時間內罪犯表現良好的話,而且願意返回家鄉的話,就可以被批准回家,可是也有一些例外的,比如說先前我們所提到的「永不得入關」,就相當於現在的無期徒刑,這種罪犯的結果一般都是老死在流放點,除非身份特殊,將來或許會得到統治者的特赦,才能夠有機會返回原籍,就算是最終返回原籍,也是被風霜折磨的不成人樣。

作為這樣一種不會對罪犯造成直接傷害的懲罰,很多時候它也就變成了官員或是貴族們接受懲戒的手段,這樣起到了教育的作用,也給了世人一個交代,還不會對他們本身造成傷害。

例如清朝時候有一等子爵想要為多爾袞平凡,卻遭到了朝中臣子的爭相議論,而皇帝對此事也非常重視,經過一番討論之後,他們集體決定將當事的兩人判處死刑。不過,後來考慮到他們兩人是朝廷的有功之臣,所以有改判他們免除死罪,轉而流放到了寧古塔。

而到了康熙年間,還有一大案,轟動朝野,那就是著名的《南山集》案以及《滇黔紀聞》案,這兩案接連事發,牽扯的犯罪人數多達數百人,其中還包括康熙的寵臣張佰行等人,以及其他受到株連的無辜之人。

而當康熙本人看過這些將被判死罪之人的奏摺之後,不禁有些動容,而且想到再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到了他的壽辰了,不想在這個時候有這樣一個晦氣。於是,他改判只判主犯死罪,其他犯罪者要麼免於懲罰,要麼流放到寧古塔。

至此,我們也能看出流放這一懲罰手段,並非是看上去那麼簡單,其中也有很多的道理和講究,而寧古塔更是其中最有特點的一處流放地,對於很多流放者來說,能夠流放到這個地方,反而像是被賜予了一種榮耀。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今日頭條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1005/814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