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這位超級富二代給了中國一件禮物 影響中國100年

提起協和醫學院,那是一個能代表中國現代醫學尖端與前沿的名字。事實上,它有著非凡的出身,堪稱中國最早、最現代化的醫學院和醫院。

今天,在北京的東單三條,協和醫院建築群的雕樑畫棟,與俄式大樓、現代大廈交雜在一起。一塊標著「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門牌,揭示這裡的悠久歷史。

但從外表上,已難以看出,它與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淵源。這段醫學院的創立故事,在100年前稱得上驚天動地,它緣起於一個西方超級富二代對中國文化的迷戀,而最終打造及營運它的規格與水準是無與倫比的,幾乎稱得上啟蒙和塑造了中國現代醫學業。

小洛克菲勒(前排黑西裝者)與籌建協和醫學院的同事們

今天講講這個並不廣為人知的故事,並不是著迷於財富、權勢所能締造的榮耀和偉業,而是從這個故事裡深深感受到:文化可以產生跨越國界的影響力,而追求極致的決心——不管它是發自平凡者,還是顯赫者,是推動人類創造文明成果的強大動力。

老洛克菲勒和小洛克菲勒

我們故事的主角叫John D. Rockefeller Jr,人稱小洛克菲勒。

不錯,他有一個我們拼不起的爹,是美國現代商業史上一個標誌性的人物,也是人類史上第一個被稱作billionaire(十億美元富豪)的人。

他就是老洛克菲勒,依靠石油的壟斷性經營發了財,真正地以其個人的財富力量,敵得上一個小型國家。

你誇他是經天緯地的商業奇才也好,罵他是冷酷邪惡的強盜資本家也好,反正到了晚年,他有自己一百輩子也花不完的錢。

但巨額的財富並沒有使他快樂,晚年的他深深陷入了憂鬱。

他的好友兼個人顧問弗里德里希·蓋茨(有宗教工作經歷)給他建議了一條道路:將錢捐出去,並且用他經商的天才,去運作他捐出去的錢,讓他的錢對世界真正產生看得見的改變和推動。

老洛克菲勒照做了,因此他由美國第一個超級富豪,又搖身一變成為美國第一個現代慈善家,(現代慈善家不僅把錢捐出去而已,而且負責運作他的錢,使其產生社會效應)他捐掉了大量的錢,並且真的,因此重新變得開朗起來。他捐資創辦了美國芝加哥大學,這成為他活著時所從事的慈善事業的一個標誌性成就。

由於洛克菲勒的慈善之舉在當時的美國還是個新鮮事物,受到當時政府和政策的不少掣肘,因此他希望他的錢不僅施惠於美國,也能施惠於任何他願意投向的地方

說了這麼多背景,我們的小洛克菲勒(以下簡稱小洛好了)該正式登場了,作為老洛這位超級強人的公子,自然地,他其實是活在老爹的陰影之下,因為他註定不可能在商業領域創造老爹那樣的成就,也許由於這一點,小洛從小是個沉默寡言、氣質抑鬱的人。

他為人正直善良,稱得上是老爹的一個乖寶寶,沒有多少富家公子的壞習氣,最大的一點個人愛好便是收藏藝術品。

從青年時代起,小洛就經常去百貨大亨班傑明·奧特曼家串門,去看他家收藏的各式華麗的中國瓷器。

這個瓷器博物館,有許多藏品來自當初小洛的私人收藏

也就是從那時起,小洛成為了一名中國清代瓷器的狂熱愛好者。

幾十年後,小洛的兒子戴維,腦中還印著小時候的清晰畫面:父親拿著放大鏡,小心翼翼、全神貫注地端詳他所收藏的那些中國花瓶,沉迷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對中華文化的迷戀,已融進他的血液中。

1915年,銀行大亨J·P·摩根生前收藏的所有中國花瓶被公開拍賣,儘管此時的小洛已39歲了,但他還是不得不向父親老洛貸款,因為這批花瓶的價格高達兩百萬美元。

為獲得這筆貸款,小洛寫信對老洛說:「瓷器是我唯一的愛好,也是我唯一想要花費金錢的地方。儘管這項愛好花銷不菲,但它十分安靜,低調而不張揚。」

這封信讓本來對此持反對意見的老洛,也被感動了,最終將他這批瓷器買下,完全作為禮物,贈送給了兒子。

1913年,老洛的基金會成立以後,他將打理基金會的重任交給了正直、可靠的小洛。這成為小洛在中國捐建協和醫學院的又一個重要前提。

早在1902年,小洛資助過的一個宗教團體,就給他帶來了他所關心的中國的最新消息,這個團體在中國考察,看到了一個古老的社會正在發生的劇烈變化。他們認為教育和社會改革,對於世紀之交的中國是很重要的。

1906年,芝加哥大學校長賈森又告訴他,應該在中國及早建立一所綜合性大學,「一所完全無教派的,有著最高理想和最大寬容的大學。」賈森的想法,讓想干一番大事業的小洛十分激動。

此時的中國,從行為方式到思想觀念,正處於深刻的變革之中,同時又正向西方開放,不斷吸收新事物。這給了他們一片廣闊的天地進行試驗。

小洛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親,老洛拿出一大筆錢,讓他再派團前往中國考察。

1909年,考察團遞交了報告:西方大學所體現的科學理性可以解中國現代化成功之謎。但辦一所像芝加哥大學那樣的綜合大學,由於種種條件限制行不通,建議轉向醫學。因為醫學正好是科學與教育、改造社會與改造思想的結合點,又是中國人民迫切需要的,特別是在政局動盪不安的中國,醫學最沒有爭議。

洛克菲勒基金會成員到中國考察

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剛成立不久,小洛又專門針對中國的醫學和教育,派出了一個考察團,在四個月的時間內,考察團遍訪中國十幾個城市的學校和88家醫院,並就新醫學院的標準廣泛徵求意見。

當時有兩種看法:一種主張標準低一些,以適應目前需要;另一種則主張從長遠利益出發,辦高標準學校,培養頂尖人才,將來占重要的領導位置,發揮更大的影響和作用。

考察團建議採納後者,當時的中國,突破持續多年的教會教育十分必要。因為教會從底層推動教育是極度愚蠢的。頂尖的教育才是需要的。將頂層的人教育好,由他們教育層次低一些的人,再依次向下,這樣才能推動教育的發展。

次年,第三個考察團又來到中國,進行了更為細緻的考察。

三次考察的結果,讓小洛下定決心:在中國的文化之都北京,創辦一所集教學、臨床、科研於一體的高標準醫學院。為此,他還專門設立了在華機構。

1915年6月,基金會用20萬美元,購買下一所教會醫學院的全部資產,並將新的醫學院定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下設一個臨床醫院協和醫院,此後,「高標準」便一直貫穿在協和的方方面面,從最初的選址及建築,就是如此。

他們費了不少周折,收購了豫王府的舊址,面積達六十餘畝,計劃建築十四座新樓。並邀請設計過哈佛醫學院的著名建築師柯立芝,主持規劃協和醫學院的建築工作。

這位在美國聲名赫赫的建築師,第一眼看到「豫王府」,便被中國建築的壯麗所傾倒,他決心修改自己原先的設計稿,打造一座「中西合璧的,有著宮殿式外觀的校園和醫院群建築」。

在外觀上,柯立芝保留了許多如「拱頂」和「琉璃瓦」這樣的中國元素,而建築內部,則是一水兒當時最為考究的西式設備,連水汀管、門鎖、抽水馬桶都是從美國運來的。

這樣的考究和設計帶來的花銷是驚人的。協和醫學院的建築預算本只有100萬美元。到1919年底,建設學校的所有費用竟已達到750萬美元。

小洛對設計中的中式建築細節有著強烈的興趣,他堅持要求柯立芝要「不惜一切代價」地完成。

1921年,協和醫學院落成,小洛乘坐輪船海上航行了一個多月,從美國趕來出席開幕典禮。中美兩國政界、科學界、教育界要人齊聚,時任總統徐世昌派來顏惠慶代表其發表演說。

開幕典禮成為北京傳誦一時的文化大事件,當時任教於北大的胡適,在日記中提到協和醫學院的典禮:「自有北京以來,不曾有這樣一個莊嚴儀式。」

1921年,協和醫學院盛大的開幕儀式

如果說協和醫學院的建築只是形式,那麼協和醫學院的教育,則實實在在地踐行著更為嚴苛的高標準。

為保證生源質量,協和規定,正式入學前需先讀三年預科,這一要求比同時期的美國還多一年。

協和的醫預科不僅時間長,範圍也廣,從自然科學、英語,到看似與醫學無關的人文科學,都被包括進來。

而且,這些預科課程還被安排進綜合性大學。由於協和醫學院的高標準,當時的中國,沒有一所綜合性大學能夠達到協和期望的醫預科水平。為此,洛克菲勒基金會撥款資助燕京大學等13所綜合性大學,提高教學水平,並整整持續八年。

協和的醫學預科生,必須用三年的時間,坐在燕京大學的課堂里,聽梁啓超的弟弟梁啟雄講《史記》,聽聶崇岐講《中國通史》,聽沈乃璋講《普通心理學》,聽趙承信講《社會學基礎》。

協和如此重視人文科學,是因為它認為培養一個好醫生,首先要培養一個「完整的人」,而人文科學正是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在結束醫預科學習後,學生並不能直接升入協和醫學院本部,而需要通過入學考試,並參考預科時的各門成績和老師的推薦語。

協和畢業生張之南回憶,當年考試過關後,「還要經過很特殊的面試,教授請考生到家吃飯,邊吃邊談,談家庭、志向、對一些社會問題的看法等,一律用英語對答。在此過程中,了解考生的舉止、言談、表達和英語會話能力。」

最終能夠升入協和醫學院的只是少數。畢業於協和、日後成為中國著名泌尿外科專家的吳階平說,「1933年我考入燕大醫預科,全班共有52名同學,到1936年考協和時,卻只有15人被錄取。」

考入協和醫學院本部後,等待學生的是更為艱苦的征途。

吳階平形象地描繪了自己經歷過的協和一年級醫學生的作息時間表:

「早8點從宿舍到學校,12點過後才下課,趕回宿舍午餐,午休不超過半小時,又趕到學校,下午2點開始實驗課。

雖規定5點結束,有時卻拖得很晚。記得有一次,直到午夜1點做出實驗結果才罷手。

一般情況下,6點晚餐,然後到圖書館自習,晚10點圖書館閉館,回到宿舍繼續學習到12點以後才能休息。

考試前更是緊張,有的同學通宵達旦、徹夜不眠地複習功課。」

由於學習過分緊張,學生的健康狀況普遍下降,還有一些學生得了結核病。學校方面為此提高了伙食標準,並補貼了伙食費。

如此這般的用功背後,是協和殘酷的逐級淘汰制。

老協和流傳的說法是:「一門不及格必須補考,兩門不及格要留級,三門不及格就要掃地出門」。

而這裡的及格線,不是六十分,是七十五分。

吳階平回憶:「我們上一班讀完一年級後,因學習成績不合格離校的有4人,留級的有4人。」

嚴苛的高標準教育,終於沒有辜負小洛寄予的期望。

協和,成為中國最早、最現代化的醫學院和醫院。

教學上,培養了如林巧稚、吳階平、諸福堂等一批頂尖名醫,

為日後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種子和骨幹。

科研方面亦成績斐然,比如從中藥大黃中成功提煉麻黃素,成為研究中草藥成功的典範,此外還有對中國常見寄生蟲病、黑熱病和斑疹傷寒的研究等。

這一時期,協和成為了亞洲醫學和研究方法的最高標準,對日本和印度的高等醫學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最重要的是,它使中國的西醫從高起點出發,而不是跟著一些單以治病為目的的教會醫院緩慢前進。

當協和醫學院運行達到成熟以後,洛克菲勒基金會將對華資助的重心轉向了鄉村建設,從金字塔尖端的精英,走向了中國最需要幫助的廣大鄉村。

協和醫學院學生外出實習照

1951年,中國解放後第三個年頭,協和醫學院收歸國有。至此,洛克菲勒基金會不得不停止了最後一筆撥款。負責建造和營運協和醫學院的機構也被迫離開中國。

心情沮喪的小洛寫信給朋友說,對協和醫學院脫離洛克菲勒基金會表示遺憾,但他希望這所學校將繼續執行它的使命,

「我們不應認為這所學校的用武之地提前終止了,其實不過是換了一種管理而已……讓我們希望、祈禱和相信,所有的一切必將有最完美的結果。」

小洛的這些話,有聊以自慰成份,但其實也是正確的,如今,協和醫院依然是中國社會中一個重要的存在,它源源不斷地發揮作用,一直到今天……

只不過它背後的創者,隨著年代的久遠,已沒有太多人知道,但對於一個深深迷戀中國文化的慈善家來說,虛名早已不是什麼重要的事。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讀選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1009/816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