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有一種詩詞叫笑看人生

作者:

順從自己的內心而活,才是最好的生活。人生如戲,每一個人都是主宰自己生命唯一的導演。笑看人生,才能擁有海闊天空的人生境界。

《山中與幽人對酌》

【唐代】李白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古典君:從兩人對酌到請卿自便,相邀改日再飲,能於真率的舉止談吐中,將一種深情曲曲表達出來,自然有味,表現了一種隨心所欲、恣情縱飲、不拘禮節的人生態度。

《題秋江獨釣圖》

【清代】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古典君:全詩描寫了一個漁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釣的情形。前兩句近乎白描,後兩旬卻有著無窮意味。觀全詩,九個‌‌「一‌‌」巧妙嵌入其中,更是將詩與圖的意境表現得分毫不差。至於漁人釣的是魚?是秋?是瀟灑自在的生活?是無拘無束的心情?在詩人看來,這樣的秋江獨釣者,如此才是真正懂得生活樂趣的人。

《約客》

宋代】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古典君:梅雨季節,陰雨連綿,池塘水漲,蛙聲不斷,詩人獨自期客而客人卻始終沒有出現,詩人一人枯坐敲棋,寂靜無聊,靜靜地看著閃閃的燈花。

《人月圓·山中書事》

【元代】張可久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

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

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古典君:這首小令當是作者張可久寓居西湖山下時所作。通過感慨歷史的興亡盛衰,表現了作者勘破世情,厭倦風塵的人生態度,和放情煙霞,詩酒自娛的恬淡情懷。

《終南別業》

【唐代】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古典君:王維的詩與畫極富禪機禪意,文學史上尊他為‌‌「詩佛‌‌」。水窮雲起,在他看來正如人生境界的起落。這首詩沒有描繪具體的山川景物,卻能把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形象和自然的安逸美好表現出來。不刻意探幽尋勝,而能隨時隨處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這才是隱居的真諦。

《鷓鴣天·西都作》

【唐代】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

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雲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古典君:詞人以‌‌「山水郎‌‌」自居,寫自己熱愛山水乃出於天性,聲稱自己懶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徵亦屬天賦,將高潔與疏狂的品性統一起來,表現出不願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的狂放。

《將進酒》

【唐代】李白

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

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古典君:這首詩非常形象的表現了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一方面對自己充滿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現波折後,又流露出縱情享樂之情。全詩篇幅不算長,卻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亦有曲折,縱橫捭闔,力能扛鼎。

《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

【五代】李煜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盈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古典君:在春風中搖起一葉小舟,春江垂釣。遠處的小島上開滿了春花,身邊則是滿滿的一壇美酒.四個一字連冠下來,一氣呵成.不僅不覺重複,反而平添了悠然輕快的氣氛,可見作者對這種生活的滿足:在這樣的萬頃波中垂釣,真可稱得上自由二字。萬頃波與一葉舟,一大一小對比鮮明,隱逸之情明顯可見。

《定風波·三月七日》

【宋代】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古典君:此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滿》

【宋代】朱敦儒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

自歌自舞自開懷,無拘無束無礙。

青史幾番春夢,黃泉多少奇才。

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古典君:這首詞寫作者晚年以詩、酒花為樂事的閒淡生活,用語淺自而意味悠遠,流露出一種閒曠的情調。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古典書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1112/833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