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徐志摩最終結局:慘遭紅衛兵掘墓鞭屍

徐志摩的墓約在1966年秋天被炸毀,炸墓者為當地中學的一群紅衛兵,墓碑被砸斷,石槨被砸開,棺木被拖出,骸骨和衣服散了一地。三天後,鎮上有些人去墓地看看,猶見縷縷衣片及一些骸骨……墓被毀後,石料陸續被附近農民運走,墓碑也下落不明。本文摘自《新民晚報》,作者陳強。

詩人徐志摩(圖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在海寧,詩人徐志摩總是一個不朽的傳奇。每年,徐志摩迷都會從四面八方趕赴海寧,來到海寧西山的志摩墓前祭拜。但詩人真正安葬地,卻不在西山而是在海寧東山萬石窩。

當年志摩靈柩回鄉後,落葬於海寧東山。1966年,詩人墓地被毀,接著,那裡又建起了化肥廠。如今,隨著海寧化肥廠開始拆遷,志摩迷們終於在東山東南坡找到了詩人墓葬的具體位置。

發現兩根花崗岩石柱

最先尋訪到徐志摩東山墓葬細節的,是海寧博物館義務文保員張雲鵬。日前,記者隨張雲鵬一起上山,在化肥廠一間破舊小矮房裡,見到了兩根看上去歷經滄桑的花崗岩石柱。兩根石柱大小相當,長約70厘米,寬約40厘米,高約75厘米,上方有一塊後來搭上去的石板,構成了一個坐西向東的小石桌。

「5年前,我到海寧時就曾聽人說,徐志摩當年安葬在東山萬石窩,我上山尋找過,但是沒有找到。後來在徐志摩故居值班,遇到了不少外地來的徐志摩迷,他們向我打聽萬石窩的徐志摩墓,我都無法講清。」張雲鵬說,於是他一有時間便查閱資料,尋訪老人,反覆上山。「直到最近化肥廠拆遷,終於讓我發現了這兩根石柱,它們就是當年徐志摩東山墓前祭台的石柱,找到這兩根石柱,就能明確徐志摩東山墓的大致方位,化肥廠的拆遷,終於讓徐志摩的墓葬舊址重見天日!」

一位姓高的海寧市民也回憶說,化肥廠的花圃暖棚區域就是徐志摩的墓葬舊址,「還很清楚地記得,我10歲之後的頭幾年,『文革』還沒開始,看到過大墓,有人在上面寫了『詩人徐志摩之墓』。墓前有石桌,桌的兩邊還有長石凳,我們一群孩子還經常坐在上面玩……」

粉絲從未停止尋訪

「斷腸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雲嶠。年來更識荒寒味,寫到湖山總寂寥。」這是1933年清明,陸小曼來海寧東山萬石窩為志摩掃墓時,因百感交集而留下的詩作。

徐志摩1932年葬於東山萬石窩的瑪瑙谷中,至1966年墓地被毀,他一共在此安息了34個年頭。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有一批熱愛徐志摩的人士,從沒有停下在亂石荊棘間尋找詩人墓地的腳步……

原海寧市東山中學教師許逸雲先生,就是最早尋訪志摩東山墓葬的熱心人士中的一位。在海寧市政協編撰的《紀念徐志摩誕辰100周年專刊》中,記者看到了已故的許逸雲老先生生前尋訪東山徐志摩墓的一些珍貴記憶。

許逸雲在回憶錄中說,東山徐志摩墓約在1966年深秋被炸毀,「炸墓者為當地中學的一群紅衛兵,墓碑被砸斷,石槨被砸開,棺木被拖出,骸骨和衣服散了一地。第三天鎮上有些人去墓地看看,猶見縷縷衣片及一些骸骨……墓被毀後,石料陸續被附近農民運走,墓碑也下落不明。」

「1981年11月,詩人遇難50周年,我去墓地遺址憑弔,幾乎什麼都沒剩下,一片荒涼,我便發念要為詩人尋找墓碑。當時我在東山中學任教,課餘及星期天,便去附近農村尋找,見人就問,輾轉打聽,花了個把月時間,終於找到一塊殘缺的墓碑……」許逸雲在回憶錄中說,他通知有關部門,「結果因修墓事尚未有頭緒,碑雖殘,卻有一千多斤,難以搬運,便托我再保管一個時期。我便托村里人好好照看,自己隔些日子去看一次。之後,復墓事仍無動靜,便打報告給當時的海寧縣委書記,申述種種理由要求著手復墓,縣委書記作了批示。1983年初復墓工程正式動工,當年清明節開放。」

志摩後人熱切關注

1983年,徐志摩西山之墓落成後,終於讓飄蕩了10餘載的「詩魂」有了一個安息之處,也讓眾多憑弔詩人的人有了去處。但復建後的志摩墓,稱不上衣冠冢,只放了一本《徐志摩年譜》。

張雲鵬發現東山徐志摩墓的線索後,在他人的幫助下,拍了一組照片,並通過網絡照片傳給遠在美國的徐志摩長孫徐善曾。徐善曾仔細閱讀郵件後立即作了回復,表達了他的熱切關注及誠摯謝意。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1202/84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