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數據造假終將帶領中國經濟帶走向崩盤?

據中國官媒《人民日報》報導,北京時間1月17日,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求發在工作報告上指出:「自2011年至2014年間,遼寧省財政數據存在造假問題」。地方統計數據造假問題再次進入公眾視界之中。

去年12月8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人民日報》上撰文表示:「地方政府統計數據造假事件時有發生」。這也是寧吉喆撰文後首次有地方政府公開承認數據造假,在中國經濟持續下行之際,各界都密切關注中國政府公布的經濟指標,但隨著統計數據造假浮上檯面,如何重建外界信任成為中國政府面臨的新挑戰。

前人挖坑後人排水

2014年,在中央巡視組對遼寧進行首輪巡視後便指出:「遼寧全省普遍存在經濟數據造假問題」,中央巡視組更進一步將責任做出明確劃分,指出:「在經濟數據上,前一任挖了一個巨大的坑」。據指出,遼寧不僅數據造假問題嚴重,漫無節制的舉債也讓遼寧欠下了逾1萬億元的債務(約合1,300億美元)。在歷經虛假繁榮之後,用當地官員的話說:「遼寧現在不僅無法平地蓋樓,而是在坑底爬坡」。

根據中央巡視組公布的巡查報告,2011年至2014年間遼寧省各級地方政府間存在嚴重的數據灌水現象。從統計結果來看,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2.2%、9.5%、8.7%、5.8%,其中自2011年至2013年間,通過造假所公布的統計數據使遼寧在全中國名列前茅。

然而,在中央巡視組對遼寧提出糾正後,當地的經濟表現便呈現斷崖式下跌。2015年,在「擠完水分」後,當地經濟增長率斷崖式崩跌至3%,到了2016年上半年,更進一步衰退至-1%。短短三年間,遼寧經濟也從全國前沿位置衰退至末位。

遼寧省的經濟發展全國排名墊底(圖源:VCG)

造假招數五花八門

一般而言,省級單位在考察地級市政府績效時通常會將經濟效益具化為五項指標:淨出口、鐵路貨運量、招商引資、財政稅收、產品銷售率。而對於這些考核項目,地方政府也都摸索出應對手段。

以淨出口為例,作為地方經常帳戶能否保持盈餘的具體指標,地方政府習慣通過提高出口額,或者降低進口額等手段來做出「淨出口」。而對於招商引資,地方政府並不在意實際到位金額,更加看重的乃是簽約儀式上公布的金額。也因此,在地方官商勾結的狀態下,地方企業經常會同當地政府合演一場聲勢浩大的投資戲碼。然而,隨著地方領導離職後,這些原先承諾的投資項目也隨之「一筆勾銷」。

此外,為配合當地政府引進外資的戲碼,當地企業也會將資金匯到境外,再以「假外資」的身份回到當地從事投資。這種「過洋水」的造假行徑不僅給當地政府政績錦上添花,也能為企業在投資時爭取更好的優惠條件。

而在財政收入方面,如何能做到「對上級有交代,又不殺雞取卵」則是一項重大考驗;然而,地方政府也摸索出因應之道。最簡單的方式便是通過向企業重複徵稅,再以政策補貼名義向企業返還重複徵收稅額。這種資金在企業、政府口袋中流轉的戲碼輕而易舉地將地方政府財政稅收出現亮麗增長,但地方財政窘困的現實卻未獲得改善。

至於產品銷售率,各地方政府也存在程度不一的造假行為。以產品銷售率為例,為避免地方政府通過過度投資來刺激經濟增長,上級部門在考核當地經濟發展狀況時會特別關注當地產品銷售率。但地方政府《統計公報》並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也因此出現了工業大省主要生產投資品,因此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奇特現象。

大體來看,地方政府存在統計數據造假的問題源自上級對下級的考核體制。雖然中共中央已三令五申將推動考核體制多元化來抑制數據造假行徑。但相較於其他具有外部性效果的考核標準,經濟指標增長仍舊是最直接感受施政績效的指標。也因此,國家統計局雖積極推動強化直接領導、建立分層問責制度,但只要造假的誘因還在,就難以從根源杜絕假數據。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多維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119/869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