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人口老齡化 中國樓市面臨斷崖式風險

近日,大陸學者丁遠在瑞士達沃斯表示,去年看到樓市瘋狂上漲時「心裡很慌」。中國大陸人口日趨老齡化,有些地方年輕人越來越少,房子越來越多,供需出現扭曲時,將會給經濟帶來嚴重損害。

2017年冬季達沃斯論壇於1月17日-20日在瑞士召開,論壇主題為「領導力:應勢而為、勇於擔當」,鳳凰財經團隊赴瑞士對此次會議進行全程報導。

會議期間,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丁遠接受了鳳凰財經專訪。

「接盤的人沒有了人口,老齡化將帶來樓市斷崖式風險」

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樓市、房價可謂是牽動每一個老百姓神經的重要問題,在一二線熱點城市房價經歷了半年多的迅猛上漲後,10月起中央啟動嚴厲的樓市限購限貸政策。丁遠坦言去年看到那一波樓市的瘋狂上時「心裡很慌」,他表示有一個問題總被大家忽視,即人口老齡化。

丁遠舉例稱,日本就是一個前車之鑑,目前日本只有東京的部分區域房價還在穩定上漲,鄉村、小城市人煙稀少乃至很多火車站都取消了。「中國以後也會面臨這個問題。上海北京這樣的城市會產生聚集效應,不管是哪裡的年輕人都到這裡工作。中國比日本大,可能整個中國有10個城市會像東京一樣,但是其他地方都將是年輕人越來越少。最終房子是拿來住的,這些地方接盤的人沒有了,那麼未來可能是一個斷崖式的風險。」

丁遠認為,中國房價高企的根本原因在於地方政府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賣地收入。「源頭就是制度。制度不改,所有的政策都是臨時性的,無法解決問題。為什麼中央政府的一些政策,一放就亂、一抓就死?本質就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地方政府的財政來源問題。地方政府現在開支越來越大,他要有資金來源,因此最大的風險就是地方政府永遠有一種要把土地價格炒高的衝動。」

因此,丁遠表示,如果不改變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稅制,地價永遠會往上走、房價往上走,到了中國人越來越老、房子越來越多、供需出現扭曲的時候,將出現崩盤,這將給中國經濟帶來非常大的損害。

「房地產必須要回歸到它本質的使用價值,靠房地產來拉動GDP增長一定不能持續。我們從歐洲過去10年、20年的發展歷程吸取教訓,歐洲所有靠房地產發起的國家都衰敗了,西班牙就衰敗在房地產泡沫上。反觀德國、瑞士,一直重視實體經濟發展,對房地產採取限制政策,收很高的房屋稅與交易費,它們的實體經濟最好。」

60%中企海外併購不成功:不透明不信守承諾

近年來,從吉利收購沃爾沃,到美的收購庫卡,再到萬達收購傳奇影業,中國企業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布局海外市場,併購也已經成為中國企業擴張壯大的有效方式之一。然而據統計,超過60%的企業併購並不成功,某些案例甚至可以算是慘敗。「這些企業遇到的困難總體分為兩個,一個是收購本身,一個是收購之後能不能消化掉。」

丁遠分析稱,中國企業去已開發國家收購主要會遇到三個挑戰,第一是作為開發中國家到已開發國家去收購,第二是作為低端的製造商去收購高端品牌、企業,第三是很多國家懷疑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懷疑收購是否存在政府意志。

不過丁遠表示,有這些困難不代表沒有解決方案。首先重要的一點是跟外國的溝通上要保證透明和暢通,這一點中國企業普遍做得不好。「比如有的公司去收購,沒有把自己的身份、業績情況、股權結構、資金來源都講明白。有一些公司的資金中有當地政府的投資,即產業基金,外國人發現後就認為這裡面是不是有政府意志。很多失敗是因為一開始沒有透明地把這些問題解釋清楚。」此外,丁遠建議,中企在海外收購中應多借用一些當地的力量,「讓他們參與進來,幫助我們去證明,說服當地政府。」

其次,丁遠指出,有些中國企業不太注重言行舉止,在收購的時候信口開河、做出很多承諾,收購以後變卦,有些「殺雞取蛋」的意味,導致收購以後雙方公司矛盾很大。此外,丁遠表示,「一朝天子一朝臣」,中企走出去後應該加強對當地的政治環境的了解,也要在具體收購時考慮利益衝突等具體問題。

「我不太贊成讓我們那些中國企業家們陷入到陰謀論的說法,說外國人都對我們中國人不好,都是要害我們,這是不對的,我們要反思自己的問題。你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的言行舉止人家都是有記錄的,不要以為只有合同上的事情才是違法不違法,有很多在媒體裡講的話當地人也都會記下來。保證透明、信守承諾、加強當地了解、考慮利益衝突,我們的企業如果能把這四件事情做好,60%這個不成功的比例至少可以減掉一半。」

中國企業在完成收購後,接下來能不能消化好、運轉好也是一大問題。「這些企業普遍都是在國內單一文化下運作出來的企業,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不太注重如何管理跨文化團隊,不太懂得如何跟老外共事。」丁遠表示,現在是考驗這些企業「包容性」的時候。國家治理要有全球布局的包容性,企業也一樣,企業走出去後要致力於提升自己的團隊,吸引更多的人才,建立一個包容性的制度。「原來我們中國人抱怨老外的一些地方,現在他們也開始抱怨我們。比如原來很多外企的人會抱怨在中國做到大區總經理就碰到天花板了,現在這一情況輪到我們自己。我們能不能有大的胸懷、激勵以及培養機制,讓全世界的人才都歸我所用,如果能做到這點企業『走出去』就成功了。」

過去20年中國已把批量經濟做到極致,現在需要品牌建設

日前董明珠宗慶後曹德旺等實體行業掌門人掀起了一場中國製造大討論,將實體經濟遇到的一些問題帶入了人們的視野。近年來,受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遭遇瓶頸,此外勞動力、稅負等成本的外部因素也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對此,丁遠認為,實體經濟要走出困境,最根本還是要靠改變企業的效率與品牌建設。

丁遠通過分析大量企業報表發現,中國企業已在過去的20年通過搶占國內及世界市場占有量把批量經濟做到極致,目前中國企業在供應鏈、上下游的效率整合上已達到世界第一的水平。「但這個水平達到第一後大家就都是富士康了,做很多的事情才能掙很少的錢,目前中國很多製造業都處在這種狀況。企業的結構性成本沒有極度上升時還能活,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中國的人工成本、地產價格都在上漲。提高銷售收入一靠量、二靠價,量已做到極致,價格也不能隨意上漲。」

丁遠表示,目前需要的就是企業判議價的能力。「最根本的是企業要改變效率。現在生產效率已經做到極致,接下來就是研發效率、創新效率。另外中國企業在過去這些年一直荒廢了品牌建設,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具備了這些優勢以後,同樣一個產品就可以賣更高的價錢,企業就有更多路可以走。」

「當然這是一個很慢的過程,」丁遠表示,「那麼又回到海外併購的問題,企業是不是能夠去收購或者去建立一些聯盟。所以中國走出去有一大塊它的動機就在這裡——找到一些外國合適的技術、品牌、資源、組織能力、研發能力,跟中國市場嫁接在一起,獲得一個新的飛躍。如果這個核心你沒有,那就需要做,做也不行的話可能就要買。」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鳳凰國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124/87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