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人民幣匯率急跌百點 中國貿易逆差成炸雷?

北京時間3月8日,中國海關總署公布了2月貿易數據,中國「驚現」貿易逆差(進口大於出口),為三年來首次。數據公布後,離岸人民幣(CNH)急跌百點,一度跌至6.917的兩個月新低。

作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貨物貿易大國,中國的貨物貿易自入世以來,常年保持順差。尤其是貨物貿易體量突破3萬億美元之後,基本上每月保持著四五百億美元規模的貿易順差。

北京時間3月8日,中國海關總署公布了2月貿易數據,中國「驚現」貿易逆差(進口大於出口),為三年來首次。數據公布後,離岸人民幣(CNH)急跌百點,一度跌至6.917的兩個月新低。

人民幣即時暴跌並不難以理解,因為中國出現貿易逆差很罕見,原本市場預期2月能夠帶來1,725億元(250億美元)的順差,而順差意味著外儲的增加。在中國決策層對外儲「開源節流」、對資本外流「圍追堵截」好不容易取得一點成效之際,貿易帳戶出現困局,不僅不能增加外儲,還會導致下降,市場的憂慮是有理由的。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政策目前「左右為難」的情況下,供給側改革也進行到了一個會帶來某些弊端的地步,具體邏輯為:繼續推高商品價格—增加進口—惡化貿易帳—外儲供應減少—人民幣貶值。這種情況會持續嗎?

中國的貿易逆差或不可持續(圖源:新華社

平地的一聲驚雷

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月中國出現603.60億元的貿易逆差,遠遠低於市場預期的順差1,725億元,同時也是2014年2月以來中國首次出現貿易逆差。

高盛稱,在過去10年裡,中國僅出現6次月度貿易逆差,一半是在2月份出現,另一半是在3月份。預計3月貿易差額可能將轉為順差。

這次出現貿易逆差,一方面可以歸結為過年的季節性因素,按照規律,每年1-3月(過年)期間中國的貿易順差都會大幅下滑。其背後的原因在於,來自大陸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解釋道:「企業在過年前提前安排出口,以減少庫存成本,導致過年前的出口激增;而在過年後才進口生產,以避免節前進貨卻無法生產導致的庫存成本,導致過年後的進口激增。」

然而,今年意外出現貿易逆差,仍然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因素。中國海關的解釋是,鐵礦砂、原油、煤等主要大宗商品進口的量價齊升:前2個月,中國進口鐵礦砂1.75億噸,增加12.6%,進口均價上漲83.7%;原油6,578萬噸,增加12.5%,進口均價上漲60.5%;煤4,261萬噸,增加48.5%,進口均價上漲1.1倍。基本官方的解釋也把大宗商品的量價齊升作為這次貿易逆差的主要因素。

供給側的紅與黑

那麼,究竟是量升重要,還是價漲更重要?如果對中國統計局公布的量價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去年四季度以來中國經濟復甦帶動的旺盛需求固然是原因之一,但2月貿易逆差幾乎可以全部歸功於主要大宗商品價格的暴漲。

基於中國海關公布的六種主要進口大宗商品—鐵礦石、原油、成品油、煤炭、銅、鋼材的量價數據,根據粗算,價格上漲帶來的額外支出高達684億元人民幣(98.9億美元),超過603.60億元(87.25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在2015年開始的異常兇猛的一二線城市「地產牛市」(帶動需求和經濟復甦),以及2016年轟轟烈烈開啟的「供給側改革」(壓縮供給)的推動下,去年主要大宗商品全線暴漲,主要由中國期貨交易的主力品種構成的文華商品指數在過去12個月的時間裡上漲了55%,焦煤焦炭等強勢品種漲幅超過200%。

結果出現了上述情形,一邊壓縮國內產能、一邊瘋狂高價進口,導致進口支出大幅增長,甚至超過了出口的金額,形成了罕見的貿易逆差。

如前所述,中國供給側改革弊端方面所帶來的貿易逆差,決策者衡量的絕不會只看付出的幾百億人民幣的代價,主要還看(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修復情況,以及債轉股的實施進度。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多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310/893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