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日本經驗:美國發起貿易戰會如何影響中國?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市場對中美爆發貿易戰的擔憂揮之不去。野村認為,表面上看,這和1980年代美日貿易衝突類似,但不同的是,跨國企業為中國對美出口的主要力量,如果貿易戰爆發,首先受到衝擊的將是它們。

野村分析師Wendy Liu以及Erin Zhang在報告中稱,日本經濟經歷戰後30年的恢復期之後,1972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1970年代以及1980年代初,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不斷攀升。

在這期間,美國消費者因為日本進口品的增加而享受更高質量的產品,但是日本企業對美國部分行業市場份額的蠶食,也帶來了美國工人失業等問題。在1980年代初美國經濟下滑時,這種情況就顯得尤為嚴重。

為應對這種問題,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任期為1981-1989年),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野村總結如下:

與日本政府進行正式談判以及非正式討論,限制日本對美國的產品出口,並讓美國企業進入日本更加便利。

反傾銷懲罰措施。

匯率談判,導致日元兌美元升值。

中國的相同之處

野村認為,表面上看,中美之間的貿易問題和當時美日之間很像,比如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國。IMF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前9個月,美國進口額中有21%來自中國,和1980年代中期日本的水平相當。

在去年前九個月以及2015年,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分別高達2580億美元、3660億美元,均占同期美國出口總額的約7%,和日本在1960年代的情況相當。

報告稱,在中國向美國出口大量工業品以及製成品,同時中國對美直接投資和日本在1980年代一樣低的情況下,為把製造業工作崗位帶回美國,川普首先盯著中國也就不奇怪了。

不一樣的情況

野村稱,和日本不一樣的是,當時日本對美國的出口是由日本企業主導。但是對於中國來說,對美出口的主要力量卻是跨國公司。

報告稱:

對於1980年代的日本來說,美國能夠直接看到在汽車、機械以及半導體領域引領日本對美出口的當地企業。

野村日本策略師Hisao Matsuura-san曾表示,絕大多數位於日本的製造商,是純正的日本企業。比如,從日本向美國出口半導體最多的企業,正是NEC、東芝以及希捷。

而中國的情況則截然不同,報告稱,在從中國向美國出口產品最多的25家公司中,有超過80%並非中國大陸企業。

基於2016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這25家企業中有21家並非起源自中國大陸(14家來自台灣地區,4家來自美國,2家來自韓國,1家來自香港)。

下表為華爾街見聞根據野村報告整理:

因此,報告認為,如果中美爆發貿易戰,中國可能會遭遇就業機會的流失,但是這些在香港、台灣地區、韓國以及美國等地上市的企業,在利潤上同樣也會遭到衝擊。

報告稱,根據日本的經驗,如果中美爆發貿易戰,那麼為中國對美貿易順差貢獻最多的行業中的企業,就最有可能成為美國懲罰性關稅打擊的對象。

圖10顯示,機械及交通設備、雜項製品以及工業製成品是中國對美出口的主要類別,中國為美國這些產品的進口貢獻了超過20%。

表11顯示的是2016年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占比超過20%的細分類別。

野村報告還稱,在1980年代美日爆發貿易衝突之後,不少日本企業為繞開美國的進口限制,就在美國修建工廠,令日本對美投資大幅飆升。

對於中國來說,福耀玻璃等企業在美國增加了生產能力,以滿足當地需求。但是對於嚴重依賴於中國的產業集群、勞動力供應以及當地需求的電子產業鏈來說,他們工廠轉移的可能性並不高。

阿波羅網收集網友評論:

低廉的能源、土地和技術將最終實現美國工業重造,就業和債務問題也能不斷向好。亞洲這一片的國家必須學會如何擴大內需了,下場比現在的日本慘。

好好欣賞一下世界上最美麗的泡沫,以後不會再有了。

如果這樣,貿易戰開打,外企跑路,可以跑到其他國家設廠。當年日本至少還有本土企業在,有技術還能贏得市場,而強國缺少有實力技術的企業,只能一地雞毛。

經過認真學*「中國夢」精神後,我們認為牆國必定是貿易戰的最後贏家。從80%出口來自外資就能清晰看到,我們僅是產品的搬運工,怎麼可能受到傷害?就好比穴居人是不可能失去文明的,因為從未文明過。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311/894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