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何清漣:地下管網建設:政府投資「老牛」再上路

與不久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羅列的「重要經濟工作」相比,《政府工作報告》中多了一項實質內容:「再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三年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也就是說,今年政府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依舊,但重點工程將移師地下,這是對當年重面子工程(地面建設)、忽視里子(地下線管建設),導致城市雨澇嚴重的大規模補償性修建。

與不久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羅列的「重要經濟工作」相比,《政府工作報告》中多了一項實質內容:「再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三年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也就是說,今年政府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依舊,但重點工程將移師地下,這是對當年重面子工程(地面建設)、忽視里子(地下線管建設),導致城市雨澇嚴重的大規模補償性修建。

政府投資「老牛」再上路早有信號

我對中國政府投資這頭「老牛」重新上路並不驚訝,因為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早有各種預兆。2016年11月,中國政府還在宣稱「要堅定去產能,讓殭屍企業破產」之時,《華爾街日報》於11月14日報導: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正在遭到一支熟悉力量的衝擊:中國有錢的投資大軍。中國投資者再次湧入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引發包括煤炭、鐵礦石和橡膠在內的多種大宗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僅一周之內,鐵礦石原材料的價格已上揚大約四分之一,升至兩年來的最高水平。分析家和交易商認為此次價格反彈源於中國投機者再現投機欲望。

中共官方對此默不作聲,直到2017年「兩會」前夕,國家統計局公布,2016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9.7萬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1%。第三產業中34.58萬億,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11.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7.4%。國家發改委隨後宣布:如果按照2016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017年全國32個省級單位(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將會達到65萬億左右。

因此,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依靠政府投資拉動的新城鎮化與基礎設施建設這頭「老牛」再次上路駕轅,完全是意料中之事。今年2月國內挖掘機銷量大增298%,創歷史單月新高,足見國內與城建有關的企業早就知曉今年政府投資的大方向。

地下管道建設:亡羊補牢

但與以往城市建設不同的是,一、「海綿城市」這個在2014年左右開始流行的中國詞彙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二、總理李克強在報告中特別指出:「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再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三年行動」。

「海綿城市」是用來表達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的中國式名詞,從國外通用術語「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衍生而來,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自2016年3月起,中國對海綿城市試點給予財政支持,目的是消除城市內澇隱患。隨後北京市通州區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今年政府確定的投資重點放在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再開工,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三年行動,就是這一計劃的落實。

地下綜合管廊再開工,是對歷任政府在城市建設方面欠債過多的一種補償。以往的城建只重地面建築、忽視地下管道建設,導致中國城市內澇不斷,帶來大大小小後果不等的災害。人們記猶新的事件就有:2012年7月21日「水淹帝都」災難,據報導這次內澇導致全北京37人死亡,數百人受傷,190萬人受災。2016年夏季,中國南方多地遭遇強降雨天氣,洪災波及長江中下游沿線七個省市,「江城」武漢陷入嚴重的內澇之災。據湖北省民政廳通報,全省範圍內導致1700多萬人受災,死亡69人,失蹤16人,直接經濟損失270.7億元。災情如此嚴重,其中重要原因是沿線城市多陷入內澇(《江城武漢的內澇之痛》。《中外對話》,08.07.2016)。

地下管網的補償性建設還剛開始

2012年7月「水淹帝都」之後,我曾寫過一篇《下水道凸顯中國脆弱的城市生態》(VOA,2012年7月23日)。文章指出中國城市下水道系統的落後,凸顯了城市生態的脆弱。一個現代化的多功能的城市,其城市建設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近30個專業領域,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建設管理、環保、園林、消防、道路、地上、地下管線等等,其中下水管道的設計,與一個城市的規劃者是否具有長遠眼光及政治責任心極有關係。

文章還介紹了美國與歐洲各國城市建設的經驗。比如在城市規劃中,下水道系統的設計放在舉足輕重的位置,設計時考慮的承載能力至少按當時規模的十倍以上。紐約、倫敦等城市至今使用的下水管道都建於一兩百年以前。由於設計時具有長遠眼光,考慮到城市及人口擴張,以及維修的方便,其基礎非常牢固,人可以在裡面直立行走還有裕余,直到今天仍在有效運轉。西方各國的城市能有今天的發展,靠的就是這樣的堅實基礎。更重要的是,西方各國極為重視城市建設檔案的收藏,許多百多年前的城市檔案至今仍完好無缺,遇有改建維修,這些檔案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我在文章中還指出,下水道在今天的中國城市建設中,幾乎被放置在一個無足輕重的位置。這與中國政治文化的特徵,即只注重「面子工程」有關。城市下水道不在地面,與「面子」無關,因此最容易被地方官所忽視。因了這一「中國特色」,中國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規劃永遠把表面光鮮放在第一位,強調街道的寬直、地標建築的光鮮靚麗,但在城市排水系統設計上卻降格以求,據說現在仍然基本沿用前蘇聯模式,下水管口徑比西方國家小很多,遇到流量大就無法及時排水。例如廣州排水管道當中有83%就是按照一年一遇的防洪排澇標準建設的。

列入今年「再開工建設」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為2000公里以上,這只是全國地下綜合管廊中的小部分,三年規劃是遠遠不夠的。在鬼城、鬼村遍地的情況下,將政府投資由地面建築轉入地下管網建設,是個明智的規劃,因為城市建設檔案猶在,糾錯相對容易,拖得越長,糾錯成本越高。

地下線管建設是政府投入的公共工程,除推動原材料生產供應行業增加生產、增加就業、改善公共服務功能之外,政府無法獲得直接的投資回報。由此可見中國政府的無奈:沒有政府投資,經濟無法拉動。但不管怎樣,這是糾正以往城市建設錯誤、著效於長遠的城市再建設,如果各地政府今後不想方設法用各種名義將建設成本分攤至市民頭上,算得上產生正面效益的民生工程。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311/894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