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習核心指示竟然遭漠視 結局卻是上海幫大本營倒霉

—鄱陽湖淚乾了 上海堪憂

自2011年三月份起,長江中下游發生嚴重乾旱,在衛星雲圖上,著名的鄱陽湖面積萎縮,幾近乾涸。鄱陽湖攔湖工程在肢解長江,最大受害者是上海。習近平主政以來,兩次發出類似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的講話,但被漠視。

有專家認為三峽工程為其中重要的影響因素。旅居德國的水利專家王維洛認為,三峽工程總體的思路是錯誤的,中共認為人能勝天,人調節水比老天調節得要好,這和古人的思想是兩樣的,因此引發了諸多問題。

鄱陽湖曾被喻為「最美的母親河」(網絡圖片)

王維洛近期發表的一篇題為《選擇性執行習近平指示》的文章,歷數將近些年中共做的「長江大開發」工程,無一不是弊大於利。

文章稱,習近平主政以來,發表的講話、發出的指示特別多,統稱為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對習近平的指示,黨內各機構、政府各部門卻是選擇性地執行。習近平說:「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相同內容的話,習近平最少重複過兩次,但沒有提出具體的措施。

鄱陽湖攔湖工程在肢解長江

1992年國務院、中共中央和全國人大先後批准了三峽大壩工程,據說建造三峽工程的最主要的目標不是發電,而是防洪。水利專家錢正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說,洞庭湖逐年淤積,已不能起蓄水作用,只能用三峽水庫來替代(參見:李鵬《三峽日記》)。

長江本是一條平和的河流,這是因為長江中下游有巨大的通江湖泊可以吞吐河水。先有雲夢澤,後有洞庭湖和鄱陽湖。水利專家黃萬里先生稱讚長江為「環球巨浸一何多,獨此優遊世罕有!」。隨著洞庭湖面積的縮小,鄱陽湖成為中國內陸第一大淡水湖。

如今鄱陽湖面臨乾涸(網絡圖片)

從2003年六月三峽水庫正式運行以到2007年,鄱陽湖的枯水期從往年的十二月份提前到十月份。2008年和2009年三峽工程向正常蓄水位海拔一百七十五米衝擊,未能成功。從2010年起三峽工程放棄了所謂的「排渾蓄清」的水庫運行計劃,把蓄水期從每年十月初不斷向前提,導致鄱陽湖枯水期出現的時間不斷地提前。鄱陽湖湖泊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為此,江西省政府力爭鄱陽湖攔湖工程的上馬,將鄱陽湖和長江隔斷,不受三峽工程逆蓄水的影響。

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周建軍認為這一工程嚴重肢解和破壞長江的完整性,對長江生態和上海飲用水影響很大,更違背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原則。

中華文明本是水文明,古人擅長水利工程,聞名世界,但古人不推崇水庫大壩的建設。到1949年中國只有二十餘座大壩,絕大部分是日本人於侵華期間在原滿洲國建造的。如今中國擁有世界上一半的水庫大壩。到目前為止,三峽大壩單獨運行已導致鄱陽湖湖口水位降低最大值為1.89米。

為了鄱陽湖攔湖工程的上馬,江西省政府把鄱陽湖生態災難和三峽工程的關係攤到了桌面上。

三峽工程是導致鄱陽湖乾涸的根本原因(網絡圖片)

吳康民:三峽工程種下禍根

吳康民,又稱康老和龍七公,是來自香港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五、六、七、八屆(1975年至1998年)代表,因為他和溫家寶夫婦的特殊關係而被認為是通天的。吳康民參加了1992年對三峽工程的投票,並投下棄權票。2015年1月7日吳康民在《東方日報》上發表了《鄱陽湖乾涸——三峽發警號》的文章。吳康民在文章開頭就指出鄱陽湖嚴重生態災難是三峽工程造成的:「據報導,近日江西省鄱陽湖正面臨乾涸的危機。在最近的枯水期,鄱陽湖的大片湖區變成大草原,大湖區變成小河溝。此外,去年十月下旬,鄱陽湖已經進入了十二米的枯水位,提早了二十四天;八年前更創下枯水期長達二百六十天的紀錄。對此,專家們指出,這是三峽工程建成之後,對鄱陽湖造成的嚴重生態災難。」

吳康民認為,當年說上三峽工程是為了解決長江中下游的洪水問題。三峽工程建成,卻種下了新的禍根。如今鄱陽湖的乾涸危機,只是其中之一。至於生態環境改變,致使多種動植物,特別是魚群,難以存活。山體崩落和滑坡、地震或戰爭的風險更加不用說了,那可能造成比水災更大的災難。

專家:鄱陽湖攔湖工程最大受害者是上海

過去的一年對鄱陽湖來說是災難的一年,2016年6月份上游水庫調度出錯,大量泄水與提前到來的雨季在長江中下游發生惡劣遭遇,造成嚴重洪災;洪災剛過,7月中下旬鄱陽湖提前近四個月進入了枯水季節,至今已經持續了半年多。

對於建設鄱陽湖攔湖工程,最初有十五位院士上書國務院,表示堅決反對建設這個工程,更有一百多個環保組織提出置疑和反對意見,

繼2016年8月大澇後,9月份鄱陽湖水域急劇縮小,一個月丟掉一個「香港」面積(網絡圖片)

清華大學水利系周建軍教授認為:鄱陽湖攔湖工程是嚴重肢解和破壞長江的完整性,對長江生態和上海飲用水影響很大,更違背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原則。需要補充的是,三峽工程是第一個嚴重肢解長江生態系統的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是第二個,鄱陽湖攔湖工程是後續一個的繼續肢解長江生態系統的工程。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國階認為,三峽工程將來的最大受害者是上海,他認為,泥沙對於上海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過去平均每年要伸出四十米,現在沒有了。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是依靠長江等河流攜帶下來的泥沙形成的,其成陸的時代並不長。

三千年前,上海的市中心區浦西、浦東和其他一些區域仍處在海平面之下。在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的狀態下,保證長江口的入海流量、保證自然狀態下的泥沙入海量對於上海來說就至關重要。

如今加上鄱陽湖攔湖工程,還有洞庭湖攔湖工程,進入長江口的水量和泥沙量將繼續減少,陳國階提出的長江污染、海水倒灌、海岸沖刷等將比在三峽工程單一影響下更加厲害。

長江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是長江大開發的兩個標誌性工程,現在這兩個工程都已經完工並投入運行,但長江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令中共政府正計劃用更多大開發工程來彌補,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阿波羅網白梅報導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阿波羅網白梅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316/897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