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災難

「鐵公基」在中國大肆喧譁並非是偶然的,基礎設施投資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在過去的十數年中是難以撼動的,「保增長」的確管用,所以「鐵公雞」也就成為了「中國模式」成功的關鍵因素。而中國的經濟學界對基礎設施投資也有嚴重的依賴症,他們以及經濟政策的制訂者,仰仗基礎設施的投資來確保對經濟增長的信心。可問題在於,他們熟悉基礎設施投資,但卻未必熟悉基礎設施建設這個大系統以及各種內部規律,這就有可能忽視基礎設施投資領域中某些意義深遠但性質嚴重的潛在問題。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投資一般可分為經濟和社會兩個層面,在一般意義上指的是,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服務系統都是基礎設施。像交通、郵電、供水、供電都是基礎設施,而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和文化教育等也是基礎設施。在中國實際經濟環境中,與經濟增長緊密相關的基礎設施投資,主要是所謂「鐵公基」,其他的基礎設施項目也有投資,但由於實際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不大,所以為了確保經濟增長率,在關鍵時刻「保增長」,最重要的基礎設施項目就是「鐵公基」。

作為公共服務系統的建設,很容易為宏觀經濟學者和經濟政策制訂者所忽略的是,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雖然歷年來規模驚人,如現在規劃的2030年末國家級公路網總規模達40萬公里,投資規模就約為4.7萬億元。2017年初,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在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上表示,2016年1月至11月,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固定資產投資共完成2.57萬億元,2017年的全年,「鐵公基」的投資總額則預計可達3萬億。而以中國曆年GDP投資形成的總規模來評估,在數十萬億的規模和水平之上,這些數字看著相當驚人,成就輝煌,但實際卻是「鐵公基」的建設資金,並沒有包括今後的維護和管理資金。

基礎設施是一種公共服務系統,不是建好了就完事了,要讓這些公共服務系統有效運轉,就必須有持續的、不間斷的維護和管理。相當一部分的「鐵公基」項目,實際都是鋼鐵水泥的建築物,這種鋼鐵水泥的建築物,一般的壽命周期就是50年,這還是理論值,因為實際配套的管線等壽命,遠遠達不到這一壽命水平,所以整體上建築物的壽命周期大致是30年的居多,時間更短的也有的是。在這30-50年的周期裡面,「鐵公基」是如何維護和管理的,這個才真正決定了基礎設施投資的有效性和價值。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巨額天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往往都是「有建設無維護」、「有建設無管理」的投資。這樣的基礎設施投資,規模越大,相當於政府的隱性債務越大,畢竟維護和管理上當初就缺了一塊,基礎設施的壽命期一到,立刻就是大量的危橋、危房、危河、危垻、危路,雖然通過不計後果的制度設計,比如號稱公共服務系統但卻持續的收費,這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實際上法律規定的收費時限最高也就30年。

更為嚴重的是,現在的中國,CPI的價格雖然穩定,但社會發展成本在飆升,在社會向福利轉型的趨勢下,在嚴重的老齡化趨勢下,這種社會發展成本的飆升,根本看不到緩解的跡象,所以除非基礎設施持續地提高收費標準,而且永遠地收下去,否則這些有著驚人天量的基礎設施,就將成為未來政府的巨額債基,而且越聚越大,一旦風險釋放,不堪設想。

所以,所謂基礎設施是一種未來資產,是一種早晚能見效的資產,這只是經濟學家認識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更可怕,那就是這種「早晚能見效」的資產尚未見效,就必須再次投入更為巨大的資本來修復、延壽、調整、重建和加建,這樣的前景在基礎設施投資尚在進行時就已經註定了。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的政府經濟學家們必須看到,基礎設施投資在成為一種經濟增長刺激手段的同時,它也是導致政府潛在債務大量積聚的結構化的債務基礎和動能因素,除非今後政府大量廢棄原本投資的基礎設施,如同中國現在大量廢棄水利設施一樣。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就此而言,實際過度揮霍的基礎設施投資,本身就是一場災難。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安邦每日經濟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328/903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