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黎岩:房價暴漲背後的囚徒困境

前幾天有一項樓市傳言,背後隱藏的各方信息卻頗值得玩味。

有消息稱小米公司要與萬科攜手蓋房,僅限小米員工購買,房價平均在每平方米四至五萬元人民幣,位置在海淀永豐。那裡當前市場均價在每平方米八萬元以上。

消息正在房價暴漲之時傳出,引致巨大討論。不過,如果仔細推敲一下,小米員工雖然能夠買到半價房子,但是沒有產權,無法公開交易,也不能設籍口。

此事足以成為從觀察火爆樓市的一個鮮活切入點。從買方角度上看,小米不少員工完全符合統計意義上的「剛需」定義——工作沒幾年,收入還可以,未來有成家的需求,也有買房的必要。

目前,這個項目還處在小米公司內部徵求意願階段。據公司內部透露,統計購房意願後才會決定合作與否,以及合作建房的面積。但至今公司里的輿論聲音都是:不值得,不買。而這就印證了現今在購房人心理上已經出現的一個明顯特徵:買房在理財上的功能意義超過了居住功能本身。

這個變化背後隱藏著的邏輯就是:所有買到房子和想買房子的人都絕對不希望房價下跌。他們是衝著上漲而買的,房屋的居住功能並不是唯一衡量標準——這也同時可以解釋為什麼政策性商品房在市場頻遭冷遇。至今為止,北京市大熱的通州區還有單價不到兩萬元的政策性商品房,自推出以來已經滯銷四年,但與此同時通州的商品房價格扶搖而上。

而從開發商的角度上說,這個事例所展現的事實更是極端:為何要和小米談這麼條件苛刻的合作?是因為萬科當時買下的就是一塊不能出售的地塊。

這塊地是去年12月北京市推出的首個「限房價競地價」地塊。在拍賣前先給出了一系列苛刻條件:這塊地上未來房屋的售價均價不超過53400元/平方米,且最高銷售單價不得超過56100元/平方米。房屋套型面積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面積必須占所有住房面積比例的70%以上。

而在報價時,幾乎所有競拍開發商都選擇了「全部自持」,最終萬科先後以50億和51億元拿下永豐的兩個地塊。

100%自持,說白了:開發商買回這塊地,蓋出房子只能用於出租,而不能賣。

只要粗略計算一下,就能發現萬科買地的成本令人咋舌,租售比高達1:500至1:650之間,也就是說,如果以蓋房子出租這個方式,萬科要42至54年才能收回成本。再加上3年左右的建設周期,萬科這個買賣根本不划算。

可是,為什麼即使沒有產權,還有很多苛刻的條件限制,萬科也要拍下這塊地,甘冒這麼大的風險?從投資角度來說,這放在一個商業主體身上,似乎完全是不可理解的行為。

但是,如果放在整個房地產行業的狀態中去看,萬科的舉動又很好理解。房地產企業最怕的不是項目虧錢,而是沒有項目可做。上市公司需要業績,非上市公司需要營收。而寧可將自己放在京滬深這種房價更為看好的城市中去搏鬥,也不能到庫存嚴重的三四線城市去冒險。這也幾乎是房地產商們的共識。道理很簡單,市場上對一線城市房價上漲的預期遠遠高於三四線城市。

另外,在這件事情中還有第三個主體:拍賣土地的政府。土地是在政府手裡的,如果非常想壓抑房價,完全可以用更低的價格向外拍賣土地,並要求開發商限制最終銷售價格。如果在一片二手房中出現一處價格遠低於周邊平均的新房,對市場價格的抑制作用是很明顯的。

這樣的事情,北京曾經也是做過的。2004年,在CBD核心地區,富力城和蘋果社區兩個中高端樓盤的馬路對面,就出現了一處限價商品房,這曾經一度導致蘋果和富力的銷售不暢。

然而,北京市在調控背景下推出的地塊,其苛刻條件也只是開給了開發商,政府得到的收入只是減少了超額的溢價,但與之前價格相比仍然是緩慢上升。

至此,政府、開發商、購房人,三個主體在這一處地塊上已經湊齊。事實上,我們不難發現的是,這三方其實抱有的是相同的願景——房價緩慢上漲。

政府的土地拍賣價格暗暗道出了它希望房價緩慢上漲而非下跌。

開發商不憚於在這種苛刻條件下仍然固守一線城市,是因為他們期待通過未來的價格上漲來彌補預先透支的空間。

購房人在不能獲得完全產權的前提下不願意買房,也是因他們有對未來房價的上漲預期,不希望自己的投資收益跑輸他人。

這也是這輪房價上漲潮不同於以往的最大區別:市場上不再有多空之戰,原本應該各自牽制的三方力量持有的是相同的目標。無論業內、專家、政府、房地產商、購房人、仲介……無論你問到哪一方,都會直白地告訴你:房價確實不合理,但是看不到任何下跌的可能。

這種態度的空前一致本就是對房價的巨大心理支撐,更火上澆油的是,政府、購房人和房地產商三方之間又都沒有把態度挑明,而是曖昧地互相窺視猜測。

其中最憂心的是房地產商。時隔四個月,從小米的合作洽談中能夠初窺萬科的變通方式——通過把項目打包出租給第三方的方式來實現資金回籠。

事實上,不僅僅是萬科,所有房地產開發商都陷入到了「停不下來」的境地之中。根據年報統計,全國百強房地產企業的平均負債率早已超過70%的安全線,恆大的負債率甚至已經超過90%。

表面的風光和背後的高負債,使得這些開發商完全不能從容享受房價高漲給他們帶來的收益。而只有不斷地拿地、做項目、攤薄成本……才有可能讓他們不會出現資金鍊斷裂,才有可能讓他們活下去。

房地產商的大舉進軍,一定程度上已經從企業戰略使然,變成了不得不然。

購房者的心理焦慮也不輕鬆。房價一路飛漲而又看不到下跌的理由。就算明知現在買房不僅要搭上兩三代人的全部積蓄,更要背一身貸款,但看看政府和開發商各種暗藏不表的潛台詞,之後只好決定:再難也得先搶上這輛車。

這是此次學區房漲幅居首的最根本原因:既然透支了兩三代人的積蓄換一張車票,那就挑最搶手的來。雖然價格高,但轉手的可能性也遠遠大於其他類型的房屋。

而政府,從定下土地招拍掛制度,定下房地產是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基本定位之後,就已經不得不隨著這輛車一路狂奔。

魔鬼隱藏在細節當中。

1998年,杭州在全國率先實行土地儲備制度,將土地的一級開發權收歸地方政府所有。在政府進行了地塊規劃後再以招拍掛的形式向社會推出。

這項試點政策實施到第六年時,經統計確認,杭州七大區塊的樓面地價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拍賣時的平均溢價率超過50%。其中,上漲最快的城西區塊,從2000年的2188元/m2漲到了2003年的5326元/m2,三年多的時間裡增長了2.4倍,而到了2004年,相同區位的土地更是拍出了7547元/ m2的價格,預計建成後開盤價將超過萬元。而當時京滬核心地段的中高檔商品房也不過就是這個價格。

當時,就有專家認為,這樣規劃和管理土地的方式對於房價將起到很大的促升作用。但有關部門以「更有利於城市統一規劃管理」的理由否決了這一點。

行至今日,房地產相關收入在地方政府收入占比中已經超過了50%,改革財稅分配製度的最好時機已過,讓地方政府自毀飯碗早已難上加難。

三方都預預售屋價上漲,都在窺測另兩方態度的同時,一邊內心糾結一邊暗自加磅。於是房價也就脫離了三方共同期待的「緩慢上漲」這一目標,轉而一路狂奔。

這種瘋狂的上漲無疑是三方都不願意看到的,但是,螺旋已成,誰來邁出第一步?誰來先叫一聲停?

現在,我們可以回過頭來看看去年拋售 大陸房產的李嘉誠了。事實驗證了他的老謀深算。他虧掉的是從今年以來由於房價瘋狂上漲而錯失的利潤空間,但逃離了令各方泥足深陷的囚徒困境。

可悲的是,李嘉誠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仍然圈在這個危險遊戲中無法脫身,甚至甘於獻身。心理上的膠著,比激烈的對峙更難以克服。

至於誰能讓這種尷尬局面真正停下來?恐怕只能寄希望於某個黑天鵝事件了。只是一旦如此,後果就是玉石俱焚的局面。

這時,需要做的是再度審視三方力量。

至今為止的政府調控,所致力的方向就是在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政府直接參與生產活動的大經濟背景下,讓控制局面的牌更多一點。讓局面不至於到了某一天全然超出了政府的掌控能力。用各種信號告訴另外兩方:不要再讓房價漲上去了。手段也很明顯,歸根結底就是信貸、土地。

至今為止的房地產商,所致力的方向就是讓資金鍊不至於太過緊張,能夠確保企業平安地度過政府調控中形成的資金緊張期。同時儘量把一些生長性良好的項目拿在手裡,讓自己在上漲預期中不要太輸給同行。

而購房人的期待最簡單:上車,並且儘量在車上站到更好的位置。三方力量中,購房人最為分散,四下群起買房的景象很容易造成他們的心理恐慌,導致他們看不清規律。事實上,在一次次調控中,房價早已有了固定的起伏規律,搶在調控政策出台之前上車的人是最不理智的,他們沒有抗禦風險的力量,但缺乏的是抵抗心魔的定力。

在這個複雜螺旋中,購房人既是房價上漲的最大受害人,也是最直接的推手,最徹底的接盤者,更是力量最弱小的一方。

所以,囚徒困境之下,誰應該先撤伙,還不明白嗎?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329/904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