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利豐危局—百年華資頭號貿易採購公司的興衰史

要麼創新,要麼死亡,這是百年老號利豐正面臨的殘酷現實。

利豐曾是全球最大的貿易採購公司,但最近幾年,面對新時代科技、市場環境的衝擊,利豐淨利潤連續大幅下跌。從2011年1月至今,利豐市值從2050億港元的頂峰暴跌86%至276億港元,今年2月被剔出港股藍籌股行列。

在過往的百餘年歷史中,利豐曾三渡難關、化風險為機遇,而如今,利豐卻在困局中越陷越深。有分析認為,利豐雖努力擁抱改變,但世界比它變得更快。利豐興衰的背後有行業、歷史共性。

百年老號

香港利豐集團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出口貿易商號之一。1906年,馮柏燎和李道明在廣州創立了利豐的前身利豐行,這是中國第一家直接從事對外貿易的華資商行。據《香港華資財團》一書記載,創始人馮柏燎精通英語、勇於創新,生意蒸蒸日上。

利豐初期只從事瓷器及絲綢生意,後來增添了竹器、玉石、象牙、手工藝品等商品。今日的利豐,已是一家擁有利豐貿易、利亞﹝零售﹞公司、利和集團、利邦時裝等多家子公司的大型集團公司。

三渡難關,化風險為機遇

在過往111年的歷史中,利豐曾三次遭遇難關,但利豐都化險為夷,並抓住了歷史轉折的機遇。

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時局動盪,馮家為分散投資,馮柏燎派三子馮漢柱來香港設立分公司。戰後,利豐的香港分公司伴隨香港一同快速崛起,從出口商轉型為入口商及轉口商。

上世紀50年代,香港製造業崛起,利豐的傳統業務被迫轉型。此時的利豐開始涉足製造業,成為當時香港其中一家大型成衣出口商,生意範圍越來越廣,其後更是以洋行身份上市。到80年代,隨著中國大陸製造業迅速增長,利豐再度抓住機遇,發展成為強大的中間商,將歐美零售商和生產商品的工廠緊密聯繫在一起。

到了90年代,香港出現信心危機,上市後的利豐集團也步入低潮。此時,馮漢柱兩個兒子——如今利豐榮譽主席馮國經及主席馮國綸,把公司私有化,繼而包裝成全球最大的出口商,於1992年再度上市,並被列入藍籌股行列,此時的利豐也到達最鼎盛時期。

百年之際遭遇嚴峻挑戰

所謂「盛極必衰」,公司的頂峰時期往往是急速下滑的前奏。

在利豐迎來百年歷史的重要節點,全球電商強勢崛起,大幅改變了跨國品牌的全球供應鏈管理模式,也嚴重威脅中間商的地位。連接工廠與買家的網站出現後,利豐越來越多的客戶轉向直接與供應商簽訂合約。

據多家媒體消息,沃爾瑪逐步增加直接從工廠採購商品的數量,並不斷收回此前包給利豐的多項業務,削減訂單。

此外,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歐美零售業陷入長時間萎靡。與此同時,Zara和Hennes&Mauritz等時尚品牌興起,與亞馬遜一類的網際網路巨頭一起改變了零售行業規則。利豐在應對行業的變化時「措手不及」。

有分析認為,科技的進步讓信息變得越來越透明,零售商與品牌商跳過中間商,直接與工廠合作的難度大幅降低,以利豐為代表的中間商因此被邊緣化。

標準普爾公司(Standard&Poor's)分析師Lillian Chiou向金融時報表示:「過去幾年,利豐的經營業績糟糕,表明其在適應全球零售業變革時競爭力衰退。」

業績和市值客觀地反映了利豐在遭遇挑戰後的困境。2011-2016年,利豐公司營業額下跌16%至167億美元,淨利潤從6.81億美元大幅下跌至2.58億美元。另外,從2011年1月至今,利豐市值從2050億港元的頂峰暴跌86%至276億港元。市值不足300億元的利豐,被剔出港股藍籌股的行列。

利豐在變,但世界變得更快

實際上,利豐並非僵化呆板的公司,相反,歷史上利豐都是以「善於對商業環境變化作策略性改變」而著稱。

對於網際網路的衝擊,利豐其實早在2000年時已留意到,當時的利豐總經理馮國綸經常提及利用網際網路幫助公司發展。他還以上世紀80年代的傳真機為例,強調利豐應對技術衝擊的方法。馮國綸曾指出,80年代傳真機開始流行,有老員工擔心客戶會使用傳真機直接採購,從而扼殺利豐作為中間人的價值,但事實並沒有。同樣的,只要繼續做好替客戶增值的固有角色,用好網際網路,百年老店利豐就不會被淘汰。

為避免依賴少數客戶,利豐大舉收購同業公司擴大客戶基礎;據英國金融時報,在2008年到2012年期間,利豐斥資約50億美元,進行了33宗收購。此外,利豐接連取得多個品牌銷售權,由幕後走到台前。

在此期間,利豐的第四代接班人上台,將改革的腳步延續。2014年,時年40歲的馮裕鈞升任利豐行政總裁,成為利豐第四代領導人。資料顯示,馮裕鈞擁有哈佛文學學士、東北大學會計碩士及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他還是在美國登記的會計師。

但這樣一位高材生捕手利豐後,面臨的卻是主要客戶業務一再流失、電商興起搶市的嚴峻考驗。馮裕鈞上任後,砍掉部分虧損業務,減少公司的收購行動,同時擴大工廠檢查、物流配送等客戶服務,擬定了進軍緬甸等低成本市場的計劃。

遺憾的是,多年的改革並未將利豐帶出困局。利豐2016年業績顯示,公司實現營業額167.61億美元,同比減少11%,淨利潤2.58億美元,同比大幅減少42.47%。這已經是利豐連續四年淨利潤下跌。利豐2015、2014、2013財年的淨利潤分別為4.21、5.39、6.12億美元。

對於利豐改革失敗,有分析認為,利豐雖努力擁抱改變,無奈世界比利豐變得更快。

對於當前的利豐,投資研究機構Morningstar分析師Chelsey Tam直截了當地對媒體表示:利豐「要麼創新要麼死亡」。

利豐興衰背後的行業共性、歷史共性

在利豐由盛轉衰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實體經濟在網際網路時代遭遇挑戰的行業共性,以及百年企業「盛極必衰」的歷史共性。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認為,當前實體經濟面臨著以下挑戰:

1、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擠壓加大。由於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互動機制不健全、傳導路徑不暢通,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企業「棄實投虛」。金融、房地產及其他虛擬領域的快速膨脹和過度投機行為,侵蝕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基礎。

2、實體經濟營運成本剛性上漲,進一步擠壓了利潤空間。隨著工業化迅速推進,要素價格持續上升,實體企業綜合生產成本快速上升。能源原材料價格漲幅明顯偏高;勞動力成本急劇上升;企業稅負重;融資成本高。

3、實體經濟內生發展動力不足,這是造成實體經濟困境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現在:企業創新意願不強,創新能力不足;人才短缺、研發投入少;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創新有待加強。

4、市場需求明顯減弱。外需持續萎縮、有效需求不足。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明顯衰退,逆全球化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全球貿易陷入低迷,外部需求總體偏弱。

利豐是實體經濟的代表性企業,上述這些問題,利豐在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遇到。

此外,百年企業「盛極必衰」似乎也成為歷史共性。從已經消失的安然、世通,到金融危機中倒閉的雷曼兄弟,再到近年來各種麻煩纏身的豐田、BP,許多歷史悠久的大企業都面臨共同的難題。

有學者曾提出,處於成功巔峰的企業會因為過度自信、收益遞減和喪失目標三種因素導致失敗,過去越成功的戰略可能越容易失敗。

熟悉利豐的人士也曾向媒體指出,「像許多在亞洲的家族企業一樣,利豐做得很好,而且很大,但是老一輩掌管公司的時間太久,這使得新一代人難以進入、難以改革。」可見久遠歷史對利豐的影響並非全是正向的。

面對百年利豐今日之危局,觀者不禁一聲嘆息。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415/913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