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舉債數百萬買房 中國中產卻沉浸在狂歡中

昨天晚上跟一對在上海工作的夫妻朋友吃飯,聽他們講述自己買房的經歷。朋友工作多年存了七八十萬元,去年初打算在上海郊區買首套房。當時夫妻倆繳社保已足兩年,並未受到限購政策影響。然而看房期間,上海突然出台限購政策,買房門檻瞬間提高,要求繳的社保從滿兩年延長至滿五年。因為女方有北京戶口,買不了房的朋友回北京買房。本來有點猶豫,畢竟工作地不在北京,但還是問周邊親朋好友借了七八十萬元,最終定下首付買了一套近五百萬元的房子。夫妻兩年收入大概35萬元,貸款300多萬元,月供1.6萬元,光還銀行一年大概要19萬元。我替朋友感到擔憂且焦慮,年紀輕輕,剛三十出頭,就背負四百多萬元債務。但夫妻倆卻覺得很幸運,因為買的房已從五百萬元升值到了六百萬元,而且今年也出台了更為嚴厲的限購政策。

3月24日北京出台更嚴厲的限購措施我理解房子能給人帶來某種程度的安全感,但理性的我依然不能理解有人願意借這麼多錢去追逐喪心病狂的房價。且不說帶來的安全感是否能覆蓋買房所需承受的壓力,租房比買房「划算」畢竟是板上釘釘的事,而且政策上還這麼刁難,真沒必要受這番氣。然而,朋友並不會這麼思考。當然,我只能說,我有我的理性,朋友也有朋友的計算,我並不能說我的理性一定比朋友的計算更高明。朋友解釋說,買房確實可以給很多人安全感,很多電視劇也提到了這一點。但日常生活中,更為重要的考慮可能並不是個人的安全感,而是一個家庭的未來,比如子女未來的教育。毫無疑問,現在的教育是狗屎,但受到當前社會價值序列的影響,即便如此,父母還得認,還是要想盡辦法把子女送到那些相對沒那麼狗屎的學校去,為的只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類學校要麼公立,要麼私立。如果私立,現在最不差的學校,大概一年學費就要十多萬。如果讀公立,要去好的,那就要買學區房。選擇前者,幾年後,要損失幾十萬元,但選擇後者,不僅有房子,而且房子還有升值空間。所以,思來算去,可能為了孩子而買房」是理性的。

但一套房近500萬元,手上只有80萬元,去哪裡再湊近七八十萬元來付首付呢?朋友解釋說,「一旦你決定買房,你會想盡辦法把周圍的錢都借光的」。在一個信用危機的時代,一提借錢,瞬間好友變路人。當然,父母永遠是父母,所以如果實力允許,那麼雙方父母一定能慷慨解囊。搭上退休工資不說,幾十年存款也必定會在頃刻間掏空。但是,把父母的幾十年存款都搭進去,不是會使得父母風險無數提高嗎?在一個看病貴的離譜,但保障體系又匱乏的要命地方,父母萬一生病怎麼辦?然而,父母並不會這麼思考。在父母看來,幫子女買房不僅普遍,有時候甚至是順理成章。在一個家文化勝於個人主義獨立文化的國度里,問父母借錢,等於向父母要錢,並不用還。但錢依然不夠,怎麼辦?利用銀行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消費貸套現的方式來湊首付。具體怎麼幹,我不清楚,但總有辦法。雖說中國人信用不好,但是私人欠銀行錢不還的例子,我倒是聽得少。更多的例子,是借高利貸不還。

湊滿了首付當然沒完,日子還長著。光每個月還貸就要1.6萬元,如果其它借來的錢也要還,我看每個月還錢就要還兩萬元,怎麼吃得消?吃不消,但是會漸漸吃得消。朋友依然考慮的周到:房子一天一個價,但是工資一年才一漲,今天不買,明天更買不起,錢必然貶值,但房子好歹是在升值,投任何理財產品都沒有投房子來得保值。更何況,每年銀行貸款的利率還沒有房價的漲幅高,所以即便現在有壓力,過幾年資產近一步泡沫化的時候,還貸就會輕鬆很多。但房子萬一跌怎麼辦呢?朋友堅信房子不可能會跌。首先,歷史證明從來沒跌過。從90年代初開始,就有人唱衰房價,但房價一路漲,越早買房賺得人越多,以後也會如此。其次,每次跌都是短期跌,而且跌了後,政府就出來干預,保證繼續讓它漲。歷史與政府的雙保險,中國人信這一套。但如果房子真跌了,也不用擔心,銀行扛不住崩盤的話,大家都還不起錢,法不責眾,也沒人拿我有辦法。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本該處在最有戰鬥力,最有創造力的人生階段,但這會兒卻把精力都撂在了房市的角逐中。我不知道朋友的選擇對不對、好不好,但是我看得出,每一個疑問都已經被朋友考慮過了,而最終的結局似乎也都在她的算盤裡。我說我理性,但朋友的算計似乎更精明,她運籌帷幄。

怕孩子不能上學、怕貨幣貶值、相信父母會支持、相信政府會護著,各種複雜情緒、動機以及信念,盤根錯節在一起。你說你在為他們擔心,但他們卻在暗中慶幸。你說你為他們焦慮,但他們可能在嘲笑你的自作多情。你說你看到的是中產階級的困境,但中產階級卻沉浸在一片狂歡中,相信自己趕上了一場永不散的筵席……我只希望,我們處在一個盛世之中,並且這個盛世能延續得久一點再久一點。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冰川思想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417/914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