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60萬億的影子銀行 再不治理就晚了

中國的影子銀行規模已到極限,目前中國金融業利潤占GDP的比重為8.3%,歷史上美國的巔峰極限是2001年的7.7%,日本的極限更有參考價值:是1990年的6.9%。影子銀行巨龍在爆發時根本沒有有效的控制手段。

中國影子銀行規模有多大?

中國影子銀行的巨龍是如何「煉成的」?

為什麼到了不處理影子銀行不行的時候了?

以上三個問題,都可以用這一張圖來回答。

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有多大?

首先,關於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多方有範圍非常廣泛的猜測,從20萬億到60萬億70萬億不等(據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估算,2016年底影子銀行信貸規模在60-70萬億左右),最高估算甚至超過一整年GDP幾成。至今官方並未公布過影子銀行的具體定義範圍和規模,因為如果能夠確切地知道影子銀行的形式和規模,那也就不用叫影子銀行了。

雖然影子銀行的具體規模是無解的,但中國影子規模的增長是可以通過其它間接指標觀察到的,上圖的金融業增加值和占GDP的比例就是較為有效的觀察指標之一。

上圖雖然只提供了利潤指標,並非規模指標,但卻較為有效地顯示出中國影子銀行的增長趨勢。原因如下:

1.雖然中國的金融業利潤增長中有金融市場不斷發展成熟的合理因素,但在資本市場走熊時卻並未明顯影響金融業利潤,說明利潤中的大頭來自於借貸中的利差(很多利差還「化妝」成了財務顧問費和手續費等金融服務性收入)。而利差利潤主要通過銀行和影子銀行產生。

2.如果仔細觀察金融業利潤增長的歷史背景會發現,金融業利潤快速增長與中國影子銀行「崛起」的時間範圍完全重合。

第一次金融業利潤爆發是1992-1994年,當時適逢鄧小平南巡講話,中國掀起創業大潮,但因為多數私企無法從國有銀行渠道獲取資金,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大爆發;同時國資銀行也在全力支持「國家建設」,信貸增長爆棚,隨之對應的是金融業利潤的「跳漲」。但彼時貨幣發行量過大,造成了1994年超過24%的大型通脹,1995年開始「整治」和收縮貨幣政策,抑制通脹,90年代末在「貨幣大潮」中裸泳的各類壞帳開始暴露。在此期間金融業利潤進入「平台期」。

第二次金融業利潤爆發從圖上看是始自2005-2006年。「准官方」的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曾在2014年發表過名為《中國金融政策報告2014》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我國體系內影子銀行規模自2006年開始爆發式增長。」第二次爆發一開始也是像第一次一樣:受到投資創業高回報的「引誘」,但發展到後面開始慢慢變味兒了。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中國推出四萬億計劃對沖,這是在金融危機期間中國金融業利潤仍保持大幅正增長的主要原因。順利度過危機後,中國開始試圖降低信貸創造貨幣的速度,早在2011年就開始控制銀行對地方政府平台和房地產的貸款。但從圖上看金融業利潤並沒有停下腳步,還是在大踏步地快速向上,因為此時的中國銀行業為了保持每年高達30%的利潤增速,開始「創新」各種影子銀行產品,規避監管對貸款總量的控制。與此同時,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快速直逼GDP。

中國影子銀行的巨龍是如何「煉成的」?

從客觀角度說,影子銀行本來並非猛虎,反而是小天使。因為對於創業公司和小企業來說,影子銀行為他們提供了銀行根本無法提供的資金,按理說影子銀行對於小企業就像天使一樣,對整個經濟而言也起到了不可取代的積極促進作用。

但問題是,當銀行把影子銀行當作躲避監管、不斷擴張和創造利潤的工具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天使就慢慢長成了邪惡的巨龍。小天使變成咬人巨龍的過程是這樣的:

平安度過金融危機後,央行開始「窗口指導」各銀行要嚴控地方政府平台和房地產貸款。但銀行發現自己貸款最多「最安全」的就是這兩類,壓縮資產負債規模意味著在利差不變的情況下,利潤下滑,工資獎金縮水。

於是銀行就是開設計各種理財產品,對接非銀仲介機構的資管計劃,而這些資管計劃大多都是為地方政府平台和房地產提供資金。如此一來,銀行貸款規模和投向都控制住了,但實際規模和利差一點都不少賺。同時,銀行開始大量收購仲介機構,如信託公司等等,保證「肥水不流外人田」,利潤都留在自己的「大鍋」里。

當然,以上只是最簡單形勢的影子銀行,隨著監管的不斷加碼,銀行和非銀仲介機構也開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金融創新」層出不窮,保證了上圖中金融業利潤連年大幅增長。與此同時,央行逐步完成了利率市場化改革,銀行的利差空間被擠壓,需要更大資產規模來對沖,否則利潤就要下滑,工資獎金就要縮水。但信貸規模增幅被控制住了怎麼辦?只能大力發展影子銀行規模,把它打造成中國金融巨龍。

為什麼到了不處理影子銀行不行的時候了?

現在中國影子銀行已經長成了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巨龍。因為上圖中金融業利潤增長和占GDP的比例,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國影子銀行的發展歷程和速度,所以將同樣指標與全球主要國家的歷史數據對比會發現,中國的影子銀行規模已到極限。

目前中國金融業利潤占GDP的比重為8.3%,歷史上美國的巔峰極限是2001年的7.7%,日本的極限更有參考價值:是1990年的6.9%。

當然,單純的規模可能不足為懼,關鍵是影子銀行巨龍在爆發時根本沒有有效的控制手段。假如所有的信貸都是通過銀行體系,信貸規模非常大正好又出現危機,央行直接向銀行體系注資就可以防止危機蔓延,此時銀行充當了防火牆的作用;但如果經濟系統中存在大型影子銀行體系,一旦發生危機,因為影子銀行信貸呈網狀結構,並非像銀行信貸一樣最終在銀行「扎口」,到時候央行想滅火都不知道滅火器朝哪裡噴。

當然,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有其特殊性:負債端其實主要還是由銀行在控制,資產端主要落在了地方政府平台和房地產企業,資產和負債兩端的控制人「共事一主」。這為處理影子銀行問題贏得了時間。當然,現在影子銀行的網狀結構的複雜程度已經遠勝於此。

除了風險防範的考慮之外,由於影子銀行的規模越來越大,其對經濟的「吸血效應」也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的資源在流向有銀行和政府背書的各類影子銀行產品,而這些產品將資源導向了殭屍企業和無效工程,資源的錯配越來越明顯,製造業也被擠壓窒息。

相信中國有能力處理好目前的影子銀行問題,但時間已經越來越緊迫,現在不屠龍更待何時!?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418/915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