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假理財產品的背後 是影子銀行危機

作者: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之前的影子銀行爛攤子其實就是傳統銀行自己搞出來的,現在也只有他們自己來收拾殘局。但在這個過程中,收拾殘局的成本最後恐怕需要投資者們支付。無論是民生銀行的「假理財」,還是國海證券的「蘿蔔章」,都只是一個開始,相信後面這類事件會爆發越來越多。如果你之前有購買過類似的理財產品,無論是通過傳統銀行還是民間機構,都請做好最壞的打算。

最近,民生銀行30億元理財產品造假案引爆輿論。人們在銀行的內部監管如此鬆懈的同時,也對於屬於正規金融系統的銀行在理財投資產品方面「玩得這麼開」感到有些驚詫。

實際上,這種驚詫更像是一種「好了傷疤忘了疼」的表現。這些年「坑你沒商量」的民間理財,已經讓老百姓傷透了心。它們玩的套路,與民生銀行的假理財產品根本就是同宗同源。

普通讀者當中應該有不少人過去這些年接觸過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這些產品通常以遠高於銀行利率的年息率來吸引投資者,並且為了讓自己的產品看起來顯得「靠譜」,這些機構通常都掛著有一連串的銀行、政府、監管機構授予的金融牌照,給人的感覺是「很靠譜」。

最令人吃驚的是,這些信用牌照有不少居然是真的。其實,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警惕,如果連國有銀行都可以這麼隨隨便便不加審核的頒發信用牌照給民間金融機構,這件事情至少說明,銀行作為一種金融機構本身的信譽就存疑。那麼,信用存疑的金融機構發售的理財產品,其真實程度當然也應該存疑。

但是,普通投資者在高額的利息面前失去了基本判斷力。中國人,一輩子窮怕了,也苦怕了,只要有一個不勞而獲,迅速增加財富的機會,即使冒險也願意嘗試。再加上進去看到了民間機構辦公室裡邊金光閃閃的官方牌照,再觀看如傳銷一般的理財產品宣傳片,基本上就開始迫不及待掏錢,眼裡只看得見對方宣稱的「年化20%以上」的高利率。然後開始回家坐等收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一段時間後,往往會傳出這家民間金融機構已經溜之大吉,投資者的錢被席捲一空,只留下一座空空如也的辦公室。你連說理都沒處找人去。

在日本NHK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影子銀行的破滅》中,曾記錄了在中國湖南長沙前幾年發生的真實一幕:某家民間金融機構捲款跑路,憤怒的投資人衝進這家金融機構的辦公大樓,發現一片狼藉的房間內滿地都是理財產品的宣傳冊、橫七豎八的辦公桌椅,之前掛在牆上的信用牌照被扔在地板上。但是,人和錢,已經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蹤跡。投資者只能欲哭無淚。

有意思的是,當紀錄片中的記者採訪某位民間金融理財從業者時,對方卻明確的說,宣傳利息高達20%的從業者自己都不相信,這些理財能夠為投資者收回本利。中國真的存在這麼高回報的投資項目?這簡直是天方夜譚。然而,為了錢,也只能昧著良心行騙,用盡各種手段包裝所謂的理財產品,然後賣給毫不知情的投資者。

這種情況在中國到底有多普遍?答案是十分普遍,民間機構通過發行各類理財產品的融資已經形成了龐大而高風險的影子銀行系統。在金融「去槓桿」的今天,我們發現槓桿最高的地方恰恰是這在正規金融系統之外的,很難被監管的影子銀行系統。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披露,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在2008年以後發展迅速。中國天量的貨幣發行,使得社會產生了大量融資貸款需求,而傳統銀行無法承載這些金融需求,所以,非銀行的金融仲介開始大舉介入。從2008年以來,影子銀行業務增長三倍多,在整個社會融資增長總量中占一半,甚至超過了傳統銀行貸款。

如果我們把現在的民間網絡金融公司、小額貸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第三方理財機構等等非官方的金融機構加在一起,就可以看見整個中國影子銀行系統的龐大體量。早在三年前,影子銀行規模就已經達到41萬億元,占到GDP總量56.8%。這些持牌或者不持牌的金融機構通常都在監管的視野之外,並且是用資金以小博大,玩的是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其中蘊藏的監管套利和系統性風險不言而喻。

當然,在前些年,這種所謂系統性的風險還並不高。08年以後中國房地產開發的火爆,使得眾多的金融機構把資金借貸給地產開發商,回本盈利的速度都很快。但是隨著房地產開發的逐漸冷卻,樓市被凍結,這些貸款給民間地產開發商的借貸機構開始越來越難以收回貸款本息。這個時候,一旦投資者要求兌現,就會引發系統性崩盤的危險。

但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大家眼裡看到的就只有金融機構承諾的高報酬率,人們卻並不了解這些錢到底被金融機構用去做了具體什麼樣的投資。

也許你會問,這些很難被控制的民間機構為什麼能拿到金融牌照,並且通常會有傳統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支持?這很大程度上這是因為傳統銀行要擴展融資渠道的原因。也就是說,各類銀行理財產品的泛濫,這本身就是促使影子銀行規模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

在2010年以後,很多 大陸銀行達到了存貸比不得超過75%的監管規定,在沒法迅速擴大存款金額規模的情況下,就只好透過影子銀行系統來尋找替代性渠道,以此來滿足市場上旺盛的信貸需求。

總之,前幾年銀行和民間金融機構因為實際的貸款需求以及寬鬆的信貸政策,開發出了花樣翻新的各類理財,其實很多是為了基建和房地產融資。這套路,前幾年勉強行得通,但放到今天,就顯得特別不靠譜。

時間走到今天,房地產政策和金融監管的風向大變,央行收緊資金,房地產被嚴格管控。目前這個情況,按照官方的說法,金融監管必然出現「壓力和陣痛」。做好「陣痛」的準備這個說法不僅僅是說銀行要陣痛。你要知道,金融機構的一點小小的陣痛,對於投資者和老百姓而言,就不是陣痛,而是傷筋動骨的大痛。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之前的影子銀行爛攤子其實就是傳統銀行自己搞出來的,現在也只有他們自己來收拾殘局。但在這個過程中,收拾殘局的成本最後恐怕需要投資者們支付。

無論是民生銀行的「假理財」,還是國海證券的「蘿蔔章」,都只是一個開始,相信後面這類事件會爆發越來越多。如果你之前有購買過類似的理財產品,無論是通過傳統銀行還是民間機構,都請做好最壞的打算。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503/922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