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瘋傳吳小暉落網?陳小魯烏龍朱雲來的安邦真相?

本文來自南方周末、虎嗅等。

吳小暉,在被落馬的保監會主席項俊波供出之後,打破了五一勞動節的平靜。

在安邦、萬科、寶能之爭沸沸揚揚之時,我們沉下心來,細細看下2015年初南方周末報導的《安邦真相》一文,也許,更能理解這背後的因緣吧。而其中,有幾個繞不開的名字(排名按姓氏拼音):

陳小魯陳毅之子;吳小暉,卓苒丈夫(財新消息稱「夫妻關係已確認中止」);朱雲來朱鎔基之子,前中金公司總裁,[烏龍安邦董事];卓苒,鄧小平外孫女。

說明:南方周末已與2015年2月1日進行了道歉,本文僅為回顧摘抄。

以下為南方周末發表的《安邦真相》全文:

僅僅十餘年,安邦憑藉強大的政商資源,從一家單純的保險公司強勢擴張成萬億規模的金融巨鱷。錯綜複雜的股權結構,如同一張「超級迷魂陣」,即使再分散,「大格局」從未改變。

沿長安街,從天安門往東大概7公里,建國門外大街6號,兩棟漆黑閃亮的聯體建築厚重大氣,這就是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邦集團)的總部所在地。

一年前,傳媒還以「黑馬」來形容成立於2004年的安邦;但此後一年,其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縱橫捭闔,掀起一次次的收購駭浪,不斷刷新各大媒體的頭條。

在安邦集團內部,「翻天覆地」的變化亦在發生:2014年1月、9月,連續兩度增資擴股,註冊資本由120億元增至300億元、再增至619億元,躍居國內保險公司之首。股東則由8家增至17家,再增至39家,股權由相對集中變得看上去「格外分散」。

至於安邦集團的總資產,也不再是其官方網站上宣傳的7000億元規模——據安邦保險內部人士透露,至2014年年底,已達到約1萬億元,保險業資產僅占其中的三分之一左右。

2015年1月26日,保監會批覆,同意安邦保險旗下子公司安邦人壽出資5億元人民幣設立安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資額占比100%。

除手握保險業全牌照之外,在國內,安邦還持有銀行、金融租賃等數張金融牌照,收購世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基本完成,只待監管層批准;在國外,已全資收購比利時保險公司、銀行各一家,跨國性綜合金融集團的願景基本實現。

保險公司起家的「黑馬安邦」,在過去十年間藉助於強大政商網絡,強勢擴張,走出一條和同行截然不同的發展之路,最終成為今日的「巨鱷安邦」。

「含著金湯匙出生」

上汽是發起股東和第一大股東,董事會成員里顯赫雲集。

2004年9月13日,星期一,在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靈橋路255號中寧大廈18樓的會議室里,兩位名聲顯赫的人士——時年58歲的陳毅元帥之子陳小魯、時年53歲的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汽)總經理胡茂元,在此相聚。

寧波是安邦的創立之地。他們作為發起股東代表,參加了在此舉行的創立大會。彼時的安邦,稱為「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5億元。上汽等7家法人單位是發起股東。

這7個股東,上汽是上海市國資委所轄企業。另外6家,均為民營企業。其中,旅行者主業為汽車銷售,聯通租賃是汽車租賃公司,它們的主要客戶就是上汽。上海標基、浙江標基、浙江中路、嘉興公路,這4家公司的主業則是基礎設施建設。

工商登記材料顯示,陳小魯至少實際掌控著上海標基、浙江標基、嘉興公路3家公司,並曾持有浙江中路的部分股權。

當時的董事會,共有7位董事,來自上汽的兩位,胡茂元,以及上汽副總會計師兼財務部經理劉榕;餘下則是陳小魯、吳光輝、陳萍、姚大鋒、趙虹五人。胡茂元出任安邦的董事長,陳萍為副董事長。

至少3位消息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吳光輝就是安邦保險集團現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吳小暉。1月20日,南方周末記者就此向安邦集團求證,但至截稿時未獲回復。

發起股東里有生產汽車的,有做汽車銷售、租賃的,安邦保險自然一開始就順理成章主攻「車險」業務。時任安邦董事長胡茂元,在開業致詞中表示,「安邦將以車險業務為核心業務,從行業和受眾兩條主線出發,以最快速度拓展汽車保險市場。」

2005年,安邦與上汽子公司——上海通用汽車,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並得以在上汽的諸多4S店,代理銷售車險。

正式開業第一年,安邦的保費收入就突破了10億元,分支機構達到22家,「基本上完成了業務網絡在全國範圍內的鋪設」。

「這點很不容易。」一位保監會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保險業類似銀行業,開設分支機構時,需要得到各地保監局的審批核准。

更加不同尋常的是,成立一個多月後,安邦保險即在寧波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增選朱雲來、龍永圖、劉曉光、董一冰4人進入董事會。

一時間,安邦可謂「群星閃耀」。

朱雲來為國務院原總理朱鎔基之子,早年赴美留學,後進入投行工作,在2004年時,就職於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龍永圖原外經貿部副部長、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首席談判代表,彼時剛剛卸任官職。劉曉光,時任北京首都創業集團總經理。

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進入安邦,與陳小魯有關。2014年初,陳小魯在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表示,當時是他從中牽線,邀得朱雲來、龍永圖等進入安邦董事會。

不過,朱雲來的董事身份,可能是個「烏龍」。

2014年10月,財新傳媒刊載文章稱,「朱雲來並非安邦董事」。該文引述「知情人士」消息說:朱雲來早期曾受邀出任安邦的董事,但不久後就告知安邦,不打算出任董事,也從未簽署任何相關法律文件。但安邦一直沒有更新董事名單,後又稱工商登記出錯,沒有及時更新。

南方周末記者獲得的包括「董事簽字頁」在內的多份安邦集團內部文件里,亦未發現朱雲來的簽名。但直到2014年9月25日,安邦又一次調整董事會成員時,朱雲來才正式從安邦董事會名單上消失。南方周末記者也就此向安邦發出採訪函,但始終未獲回復。

上汽是發起股東和第一大股東,董事會成員里又如此顯赫雲集,因此,一位保監會官員對南方周末記者戲稱,「安邦是含著金湯匙出生」。

「過客」與實際控制人

上汽、中石化的占股不斷被稀釋,而上海標基、聯通租賃的股份均不斷上升,並列第一大股東。

2005年的6月18日,安邦保險進行了第一次增資擴股,註冊資本增加到16.9億元。在當時的中資財產保險公司里,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初來者註冊資本排名已高居第三位。

增資何來?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下稱中石化),成為新晉股東,其出資3.38億元,占增資後的20%。

對於中石化的「入局」,一位與安邦素有往來的企業家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這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安邦實際控制者們早年間與時任中石化董事長陳同海的「交情」。

陳同海父親陳偉達是擔任過中顧委委員,曾在寧波、杭州等地長期任職。

陳同海也曾在寧波工作多年,任過中石化鎮海石油化工總廠黨委副書記、書記、寧波市長等職務。2003年至2007年,出任中石化董事長。2007年7月被調查,兩年後被判處死緩。

中石化「入局」不到一年,即2006年5月15日,安邦再一次增資擴股,將註冊資本擴充至37.9億元。上汽跟進增資,維持20%的持股比例,依然是名義上的第一大股東。而中石化沒有跟進,降為第五大股東。

同年,安邦註冊機構由寧波市工商局,變更到國家工商總局。儘管公司註冊在寧波,但安邦從開始就不滿足於偏安一隅,無論是開業慶典,還是第一家分支機構,都選在北京。

南方周末記者查閱了安邦保險呈送給國家工商總局的請示,其變更註冊地的理由是:「公司成立不久,業務發展迅猛,人才的缺乏成為制約公司發展的瓶頸,為了提高公司對外形象及公司在保險界的地位,引進大量專業化保險人才」。

從此,安邦保險的總部,搬到了北京市東三環中路7號財富中心A座45層。

這處地方,是由「北京國通高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國通高盛),在2005年8月買下,然後以每月35萬元的租金租給安邦保險的。

這或許與此時並未在安邦高管名單中出現,但被外界懷疑為安邦實際控制者的吳小暉有關。溫州商人吳小暉曾經公開的身份之一是國通高盛的董事長。時至今日,吳小暉的妹妹吳曉霞,在國通高盛占股99.9%。

一年後,2007年5月25日,安邦第三次增資擴股,註冊資本增加至46億元。

僅僅11天之後,安邦保險第四次增資擴股,註冊資本增加至51億元。

這兩次增資,上汽和中石化都沒有參與。上汽的股權被稀釋至16.478%,降為第三大股東。中石化則被稀釋到了6.627%,基本「無足輕重」。此時,上海標基、聯通租賃,所占股份均上升為19.765%,並列第一大股東。

儘管上汽、中石化的占股不斷被稀釋,但很長時間內安邦在對外宣傳時,依然把上汽和中石化「頂在最外面」。

2007年,安邦保險的原保費收入,達到57.52億元,同比增加65.29%。自開業以來,累計保費收入,至此超過100億元。

一位安邦保險前員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個百億元目標,是吳小暉在2005年安邦的北京「懷柔會議」上提出的。「當時我們還覺得有些『天方夜譚』。」

但第二年,安邦的保費收入卻突然下降,未能跑贏行業當年的平均水準——2008年安邦財險保費收入48.18億元,同比下降16.24%,而同期財產險行業的保費收入增加了17.24%。

或有巧合的是,陷入低迷之時,監管層的政策利多也「適時而來」。

2008年12月24日,中國保監會批准安邦保險,在其37家分公司1300餘家機構開展電話銷售業務。在當時全國幾十家財產保險公司里,安邦是第一家獲批「同時在全國所有省份開展電話營銷」的企業。包括平安保險、太平洋保險這些保險業的「老大哥」,乃至央企「人保股份」在內的保險公司,都還只能在部分省市進行電話營銷。

2009年,安邦保險的保費收入,又恢復了兩位數的增長。

這一年,安邦又一次變更了註冊地,由國家工商總局變更到北京市工商局,理由是,「為了加快公司發展,提高公司競爭力。」

「質的飛躍」

三位新董事,均為原中國保監會官員。

2010年左右,安邦開始了一連串的併購。

2009年12月31日,經保監會批覆同意,安邦保險與中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乒投資),聯合收購了瑞福德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瑞福德健康)100%的股權,並將之更名為「和諧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和諧健康)。安邦持股99%,中乒投資持股1%。

成立於2006年的瑞福德健康,註冊資本3億元,開業以來,業績波動幅度極大。2007年至2010年,其原保費收入分別是0.53億元、0.16億元、2.43億元和0.27億元。

這一收購價格,一直沒有對外公布。一位保險業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考慮到瑞福德健康此前經營乏善可陳,乃至處於虧損狀態,「價格不會超過原來股東的成本太多,以前太平洋保險也曾談過收購,但價格沒有談攏。」

2010年6月,籌備多年的安邦人壽宣告成立,起始註冊資本37.9億元。

至此,在實行嚴格的行政審批及分險種牌照管理的保險界,安邦已擁有了財產險、人壽險和健康險三張牌照。

幾乎同期,安邦以4.92億元的掛牌底價,從成都市政府手中收購了後者原準備作為新行政中心的2棟辦公樓。隨後,和諧健康的註冊地及總部,搬遷到了成都。

接下來的2011年,則是安邦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

這年年初,安邦搬入了氣勢不凡的新總部大廈,即今天的安邦大廈(又名安邦國際金融中心)。大廈位於寸土寸金的長安街邊,為兩棟聯體高樓,東樓辦公,西樓迄今閒置。

2011年5月20日,安邦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安邦資管)成立,負責安邦的投資事宜,內部地位很高。

有趣的是,就在此前不久,2011年4月7日,保監會發布「關於調整《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暫行規定》有關規定的通知」(保監發〔2011〕19號)。這個規定涉及六項調整,多數是提高原有的標準,只有一項是降低,即「設立方需經營保險業務8年以上」,變為「5年以上」。

規定甫一出台,保監會即在十天後,批覆同意籌建安邦資管公司,這也是新規定下第一家批覆成立的資管公司。而如果按照舊有條款,成立於2004年9月的安邦,需要等到2012年9月,才有資格設立資管公司。

安邦資管成立10天之後,安邦保險在2011年5月30日,進行了第五次增資擴股,註冊資本增加至120億元,在國內財產險公司里已居第二位。上汽、中石化依然沒有參與增資。

這一股權結構維持了好幾年。工商資料顯示,在此結構下,陳小魯掌控著上海標基、浙江標基、嘉興公路等3家公司。這3家公司,又合計持有安邦保險集團51.36%的股權。陳小魯是安邦的「實際控制人」。

安邦的併購動作,也越來越頻繁。

數月之間,安邦與其他公司聯合,在引人矚目的北京土地市場上,接連拿下北京CBD核心區Z9、Z10兩個相鄰地塊。

同年11月11日,安邦保險更是以56億元,收購了總資產超過1600億元的成都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成都農商行)35%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這筆蛇吞象的交易,堪稱超級划算。安邦除了從成都農商行的銀行牌照和優良盈利水平中獲益匪淺,更是迅速做大了自身資產。

一位安邦內部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此前,安邦財險的總資產只有大概300億元,加上和諧健康、安邦人壽等,至多在500億元左右。但收購成都農商行並將資產「合併報表」後,安邦保險總資產一舉突破了2000億元。

「這是一個質的飛躍。總資產的增加,不僅意味著安邦整體實力的增加;而且,根據保監會的規定,安邦被允許花出更多的錢,去進行更多的投資。」該人士解釋。

這是因為,中國保監會在2010出台並實施《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後於2014年4月進行修改)。該辦法對保險資金投資方向及額度,做出了非常明確而嚴格的限定。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上季末總資產」。

十幾天之後,安邦保險更名為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即安邦集團。

兩年後,2013年11月19日,安邦集團進行重大人事調整。上汽的胡茂元,不再擔任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長。吳小暉則走上前台,一肩挑起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總經理三個職務。

此前的副董事長「吳光輝」,從董事會裡「消失」了。退出董事會的還有解正林、劉榕、龍永圖3人。

而孫沛城、王新棣與朱藝成為新的董事,其中前兩位為獨立董事。

三位新董事,均為原中國保監會官員。

孫沛城,歷任央行河北省分行處長、保監會河北監管局局長、保監會政策研究室巡視員。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任中國保險學會會長。

王新棣,曾任保監會財務會計部(償付能力監管部)主任,2013年左右退休。

朱藝,曾任央行北京分行非銀處副處長、華泰財產保險公司車險部副總經理、保監會北京監管局副局長、保監會財產保險監管部副主任(正局級,主持工作)。

在此期間,隨著安邦財險、安邦養老保險相繼成立,安邦集團至此成為擁有全牌照經營的綜合性保險集團。

大變與不變

股權結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董事會和監事會12位高管中,絕大部分依然還是安邦在初創時期的原班人馬。

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安邦經歷了自成立以來「最高調」的一年。

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安邦不僅大比例增持招商銀行、金融街等上市公司股票,還與生命人壽公開爭奪金地集團的控股權;更是連續增持,成為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

在國外,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收購美國紐約的華爾道夫酒店;收購比利時保險公司FIDEA100%股權;收購比利時金融德爾塔·勞埃德銀行100%股權……安邦成為了「有錢,任性」的代名詞。

在安邦內部,「驚人的變化」也在發生。

2014年1月27日,安邦集團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註冊資本金增加至300億元。新增的180億元,「全部應以人民幣現金認購」,由17家新加入的股東承擔。

知情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安邦兩個原有的國有股股東,上汽和中石化,這回乾脆缺席了股東大會。

此時安邦的股東25家,股權已經高度分散。

不料,不到8個月,也就是2014年9月16日,安邦集團又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註冊資本擴充到619億元,居中國大陸保險公司第一位——第二名,則是1949年10月就成立的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其註冊資本為424億元。

新增的319億元註冊資本,依然「全部以人民幣現金認購」,由北京陽光四季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14家新加入的股東承擔。安邦的股東數,至此多達39個,全部為法人股東。

這個股東大會,上汽和中石化,「繼續缺席」。

為什麼要將註冊資本增加至619億元?

包括安邦內部員工及投資法律界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根據保監會的規定,保險公司重大股權投資,只能使用資本金、資本公積金、未分配利潤等自有資金。換言之,即不允許使用保費收入、理財產品收入。新增的註冊資本支撐了安邦越來越頻繁、激進的對外投資。

其二,619億元的註冊資本,還有「核威懾」作用,「即威懾潛在競爭對手,你不是與我一個級別的,不要來與我搶生意」。2014年,在金地集團的第一大股東爭奪戰上,安邦敗給了生命人壽,「輸得難看」。

9天之後,2014年9月25日,安邦集團又一次調整董事會。胡茂元退出董事會;「烏龍董事」朱雲來,也正式消失。兩位保監會的前官員,孫沛城、王新棣,在當了不到11個月的獨立董事後,亦雙雙退出。

「這與中央強力推動『官員獨董』離任有關,儘管安邦不屬於上市公司。」一位安邦的內部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

新的獨董,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高級講師顧清揚。

至此,安邦的董事會裡,已經沒有來自上汽、中石化的代表了。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股權結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董事會和監事會12位高管中,絕大部分依然還是安邦在初創時期的原班人馬。

「超級迷魂陣」

新晉的31家股東,499億元新增資本從何而來?這張「超級迷魂陣」般的股東陣容里,充滿了互相咬合、疑竇重重的交易。

讓人吃驚的是,一年裡兩次增資,註冊資本暴增499億,這些錢從何而來?

一位工商管理部門的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儘管中國在2014年開始實施「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但包括保險在內的27個行業,仍然施行註冊資本實繳制。可以肯定,安邦集團這499億元的新增資本,是「真實出資」。

但這499億元真的是來自「新股東們」的口袋麼?

南方周末記者調查發現,新進入的31家股東,每家又如疊床架屋般鋪設多層股權結構,繁雜異常。其中最多的一家——邛崍廣祥(下稱邛崍廣祥)投資有限公司,股權結構多達6層,令人眼花繚亂。

安邦集團原有的8大股東,除上汽和中石化外,其餘6家股東,也基本進行了複雜多變的股權變更。有的公司名稱甚至完全變更,如浙江標基投資有限公司,經過多次更名後,在2014年改為美君投資集團。

同時,在除上汽和中石化外的37家股東的內部,2014年頻頻出現股權變更、高管易人。這些變化迄今仍未停止——比如2014年12月31日,北京平準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北京平準)的股東之一,北京君助傳媒廣告有限公司的原股東,自然人林香美,將手中股權轉讓給自然人梅山酒。

儘管如此,但「雪泥鴻爪」依舊散落於安邦這張「超級迷魂陣」般的股東陣容里。

比如,吳曉霞、吳曉薏、吳家齊等吳氏名字,在法定代表人或高管中反覆出現。而有一些公司的住所,則又「恰好」與安邦分支機構的場所重合,比如安邦在西南地區的總部辦公樓——成都高新區天府大道北段966號2棟,就至少「聚集」了6家股東或股東的股東。

多位與安邦無關的投資公司管理者、金融律師,向南方周末記者指出,很可能一些新股東只不過是老股東的代持人而已,這種操作方式,在業界屢見不鮮。

這些公司,與安邦集團之間,充滿了互相咬合、疑竇重重的交易。

以2014年1月,出資14.95億元,獲得安邦集團股權2.4152%的上海文俊為例。該公司成立於2010年10月,註冊資本9億元。2014年11月,上海文俊的100%股權,被一家叫成都海鷗的公司買下。

但可疑的是,成都海鷗在買下上海文俊前兩個月才成立,註冊資本100萬元,股東為兩個自然人傅海鷗、林倩倩。公司住所,「恰好」就是安邦集團西南總部的地址。

也就是說,一家剛成立的、由兩個普通自然人控制的、註冊資本僅100萬的公司,極其精準地買下了不僅註冊資本9億元,而且手中還擁有價值達十餘億元安邦股權的上海文俊。

更巧合的是,就在成都海鷗成立當月,它的「上家」——上海文俊的原股東上海臣功公司,出資23.10億元,獲得安邦集團股份的3.7318%,也成為安邦的新晉股東之一。

「我覺得老闆是不想讓外界搞清楚安邦的股權結構。」一位安邦內部人士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但我們的直覺是,股權再分散,實際上還是老闆的。至少『大格局』,沒有改變。」

在這些錯綜複雜的股權之間,隱藏著種種不為外界所知的謎團。

比如,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新股東,是安邦集團的新晉股東之一北京平準公司。

成立於2005年8月2日、註冊資本8億元的北京平準,在2014年1月出資14.88億元,占安邦集團股份2.4039%。

北京平準的發起股東是平安信託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平安信託)和標準基礎設施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標投集團)。

2014年5月7日,標投集團將股權轉讓給北京君助公司。不過,時至今日,平安信託依然是北京平準的股東。

平安信託是否間接參與了對安邦集團的出資?要知道,平安信託是保險業巨頭平安保險集團旗下公司,這是否意味著平安保險與安邦保險在「悄悄牽手」?

對此,平安信託給予南方周末記者的回覆令人訝異,「我們沒有投資這家(北京平準)公司。」至於工商資料顯示其為股東,平安信託並未給出解釋。

這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股權更迭,其真正架構,恐怕只有安邦的真正控制人可以回答。

【二】安邦「關鍵人」

安邦萬億資產,究竟歸屬於誰?

「討人喜歡」的吳小暉

安邦現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總經理、執行長吳小暉,其公開信息非常有限。但在他的家鄉,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吳氏兄弟姐妹的故事,早已成為「傳奇」。

吳小暉的老家,在平陽縣蕭江鎮周宅村。吳生於1966年10月,長相頗為英俊,1米73左右的個頭在南方人中算高的,「加上能說會道,所以容易討人喜歡」。

有當地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吳小暉「原來應該在平陽縣工商局幹過,上世紀90年代不知什麼原因離開單位,去了溫州」。

來到溫州,吳小暉「一度落魄」,曾在一家酒樓做採購,沒過幾個月就離開了。不久,他的新消息傳出——吳小暉交往了一位盧姓女士,她的父親是曾任杭州市市長、浙江省副省長的盧文舸。吳後來成為盧家的女婿。

在此前後,吳小暉掌控的兩家從事汽車銷售、租賃的公司——聯通租賃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聯通租賃)、旅行者汽車集團(下稱旅行者)分別於1996年、1998年成立。他成為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汽)最大的銷售商之一。

「商界不少人認為,他是從寧波起家的。而且盧家給了他很大的幫助。」一位與吳小暉素有往來的商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實際上,2004年,安邦也註冊並成立於寧波。吳小暉的個人生活,在此前後發生了改變。

平陽縣一位官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當時北京來人,到平陽縣調查吳小暉的背景,我們當時的縣委書記陪同。大家才知道,吳小暉的身份又變了。」

吳小暉離開盧家,與一位原國家領導人的外孫女在一起了。

2014年1月左右,安邦的董事陳小魯在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說,吳小暉「祖籍溫州,其父從商,吳小暉早年任官,跟隨溫州市長、革命烈士劉英的遺腹子劉錫榮,後來下海,在父親支持下,『於浙江賣汽車,是上汽集團最大的承包商』,因而認識上汽前總裁胡茂元」。陳小魯在受訪時也確認了這層關係,「他(吳小暉)在公司做得很大,才認識她」。

不過,在安邦保險,從2004年在寧波成立開始直到2013年,其董事會成員的正式名單里,卻沒有出現過吳小暉的名字。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2007年5月安邦保險的「董事簽字頁」文件里,赫然有了吳小暉的個人簽名。

多位了解安邦情況的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這一董事會和經營高管架構,只是安邦在當時呈報給中國保監會及工商部門的名單,在公司日常的經營運作中,一直就是吳小暉「說了算」。

「2005年安邦的『懷柔會議』,他給各部門及分支機構,提出保費達到100億元的目標;5萬元以上的賠案,需要他簽字確認後才能理賠。一開始,吳小暉就在安邦全面負責。」一位與安邦有多年往來的人士說。

可資印證的是,在2005年至2013年,吳小暉於公開活動及媒體報導里,使用了包括安邦保險副董事長、常務副董事長、執行長、總裁等等頭銜。儘管直到2013年9月,中國保監會才第一次核准他的保險公司高管任職資格。

在2013年之前,出現在工商登記資料和呈報保監會的材料里,擔任過多年安邦副董事長的吳光輝,或許就是吳小暉。吳光輝還曾擔任「安邦系」里多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等職務。

幾位安邦集團的員工則表示,「沒有聽說過吳光輝這個人。」

在平陽縣蕭江鎮,當地居民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吳小暉小學就讀於鎮上的「蕭江一小」。2007年,學校120周年校慶,「校友吳光輝」捐資100萬元,修建了蕭江一小圖書館。「吳小暉的弟弟吳家曦曾作為校友代表出席了這個儀式。當時很多人都說吳光輝就是吳小暉。」

就吳光輝是否就是吳小暉的問題,南方周末記者1月20日向安邦保險集團求證,但至截稿時,尚未收到回復。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北京茶吧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504/924046.html